己九 恒顺众生愿
庚一 牒九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言恒顺者,恒,常也。顺,是随顺。众生种类万别,根性千差,若言恒常随顺,不亦难乎?前科于佛,言随学,谓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顺于真理,故须连心仿学。今于众生言恒顺者,众生善恶之行,不离迷心;粗犷乖道,非可轨持,故不言学。然不坏假名,不灭假相;法无自性,一切皆如。常以同体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恒顺。在迷执行者,我心过坚者,固为难事;在悟心大士,见解融通者,诚易易也。彼悟心人,自先以旷荡虚心,物我无二,自觉真性,凡圣不差;上合十方如来,下同六道含识。如是见解,如是用心,方名普贤第九行愿,故云恒顺众生。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正明
壬一 明所顺境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第一行,总标方处,以显境宽。众生者,何谓也?谓以四大五蕴,根尘识界,因缘和合,假名为人,号曰众生。所谓下,先显四生。或有下,后明余五,依义别显。言四大,依空,及卉木,而生住者,是明依止差别。种种下,明种类差别。言生类,天上六欲,人间四洲,以至羽毛鳞甲,万别千差。言色身,有粗有妙。形状,有横有竖。相貌,有妍有媸。寿命,有长有短。种族,有贵有贱。心性,有刚有柔。知见,有邪有正。欲乐,有善有恶。意行,有定有散。威仪,有动有静。如是等犹若河沙,故各言种种也。衣服乃至宫殿,即受用差别也。乃至下,摄所余类。天龙八部,具如经末所明。有色无色下,正明余五。谓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名五类也。前言四生,后言五类,包尽三界内,一切众生无遗耳。俱舍偈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论曰:如中有身,往彼受生,先起倒心,驰趣欲境。彼由业力,所起眼根,虽住远方,能见生处父母交会,而起倒心。男中有,缘母,起于男欲;女缘父,起于女欲。反此二缘,俱起嗔心。若湿生者,染香故生;谓虽在远处,亦能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香有净秽,秽即臭气。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虽远,亦能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处有净秽。又天中有首正上升,如从座起。人、鬼、傍生,三类中阴,还如人等。地狱中阴,头下足上,颠坠其中。余五类,则粗细差别。此明报相。下二界,有色为粗,无色为细。于有色中,有想为粗,无想为细。非有想非无想,则无色中,唯举其细,对余为粗。以上但配所依,及粗细耳。若言配五道者,天及地狱,唯化生;鬼具胎化;人畜各通四。鬼胎生,指地行罗叉、夜叉,及鬼子母儿,余皆化生。人具四者:卵,如毗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如常人。湿,如柰女,从庵萝树,湿气而生,即庵萝女也。化生,如劫初之人,从二禅天,下生人间。畜具四者,谓龙与金翅鸟,各有四生。故正法念处经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如次湿胎卵,能食三二一。余鸟皆卵,余兽皆胎。著地飞空,微细蠢动,不可具述。
壬二 明能顺心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首句,承上起下。我皆下,正明随顺。言于彼顺转者,谓随上彼彼众生,生观想心,故云转也。言敬父母者,本生心地观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此间所高,莫过须弥;悲母之恩,须弥过之。世间之重,大地为最;悲母之恩,亦过于彼。若背恩不顺,令其怨念;父母发恶,子即随堕。以百千种上妙供具,供养一百五通仙人,不如以微少物,供养父母;校量其福,不可为比。’言如者,同也;非似也。谓恒常对于众生,同父母一样看待;虽非亲生我的父母,当如亲生一般,故云如也。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校今如字,更为亲切。言奉师长者,经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我之法身,由师口生,从法化生,乃至教诲引导,直至菩提。’故知师恩,过父母恩也。若见众生同师长,顺斯恒矣。阿罗汉,世之大福田也;顺之获福,逆之得罪。乃至,超略之词。以中间还有辟支佛,诸菩萨,故云乃至如来。若见众生,同彼出世四圣,故曰等无有异。于诸下,教我发愿。谓于诸病苦众生,我愿作良医,应病与药;于失道迷路众生,我愿指示正路,而导引之;于昏暗巨夜之时,我愿作明灯,以照烛之;于贫穷苦恼众生,我愿出其隐伏宝藏,令得终身而受用之。恒顺众生菩萨,宜如是平等,饶益众生。
辛二 征释
壬一 令如来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首句征。意谓对于如来,理合恒顺。何以见众生,亦必要顺耶?菩萨下释。意谓若顺众生,便为顺佛;若不顺生,佛心不喜。
壬二 增大悲心
癸一 征
何以故?
意谓生佛悬隔,何以令众生喜,便为令诸佛生喜耶?
癸二 释
子一 法说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释意谓,佛以大悲心为体;若不顺生,不合佛体,此即同体大悲也。谓大悲欲化众生,须学化生之智;智既圆矣,自明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愿、大智故也,所以言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也。世间凡夫之悲,不名为大;出世之悲,方名为大。于出世中,二乘之悲,不名为大;佛菩萨悲,方名为大。今是普贤摄化之悲,普解一切,弥纶而不漏,称之为大。见诸众生,恒处生死五趣轮回,造诸恶因,受诸苦楚;菩萨愍伤,深加恻怆,故称悲也。
子二 喻明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悬绝,回无所依,名为旷野。不生善根,喻以沙碛。佛菩提法,如大树王。智慧禅定,犹如枝叶。菩萨依学,方之以华。诸佛证之,目之为果。一切众生,以为其根。以大慈悲,而为其水。水滋树根,华果繁茂;悲念万类,成就佛因。合文备矣。
子三 法合
丑一 正合法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言众生为树根者,谓诸佛无不从迷而悟,从妄而真。净名云:‘烦恼即菩提,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法句经云:‘尘劳诸佛种等。’是以证之。
丑二 重征释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首句征。意谓,何以益众生,而成菩提之智?大似与他食,而自己空口饱,有是理乎?若诸下,释意幽隐,宜更揭示。前文云:大悲益生,成就佛智。今文云:大悲益生,成就菩提。但似结前义,不似通难。今当再出经意,令其显然。意云:夫欲智慧圆满成就者,必须自他无异,物我同如;见一切众生,皆是我心所现。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圆,我智方圆。乃牒前语,生起义势,故云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即能成就菩提也。
丑三 反结成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此一节交,宜以两种释法:一、对缘释,二、观心释。对缘者,前文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觉,正此文之注脚。观心者,又有二意:一、攀缘妄想,即是众生。妄即不觉,觉即无妄。无妄,合于本觉,名为成佛。二、思惟观察法义,此心念念生起,亦是众生。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见正理;成智,方证菩提,故云尔也。
丑四 结示知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意谓:上来重重征释,可谓澈法底源,毫无覆隐。此种玄义,汝应如是领解,方知恒顺众生,即是增长大悲,圆成大悲。大悲顺生,即是供养如来矣!
庚三 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己十 普皆回向愿
庚一 牒十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言普皆回向者,谓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门功德。文云,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正此谓也。回,是转义。向,是趣义。谓转自所修善业,趣向于三处也。言三处者:一、向众生,名回自向他。二、向诸佛,名回因向果。三、向实际,名回事向理。大疏云:除狭劣障,成广大善者,显益及所为也。若不回向,其心狭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皆遍法界,故云广大。如回声入角,声则远闻;功德回向,亦复如是。
庚二 释行愿相
辛一 普收前九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
礼拜,是第一愿;随顺,是第九愿。以乃至二字,含摄中间七愿。
辛二 正明回向
壬一 回向众生
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以下所列经文,三处宛尔具足。此科回向法界众生也。
壬二 回向菩提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夫回向,必兼发愿。发愿,亦回向意也。故须连带而起,前二行,愿离苦得乐,截恶成善。令尽界众生,皆得如是,则横遍十方;当得如是,则竖穷三际也。后二行,愿发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释。征云:苦由业生,我无是业,何能代得?释云:略有七意:一者、起悲。谓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二者、修行。谓修诸苦行,后能与物,作增上缘,即名为代。三、留惑。谓自留微惑,受有苦身,为他说法,令不造恶。因亡果丧,即名为代。四、舍命。谓若见众生造无间业,当受大苦;无异方便,令不造业。愿自断命,先堕地狱;彼堕狱时,令彼脱苦,乃名为代。五、由初。谓由于初发心时,有愿在先,愿常处恶趣,乃至饥世,身为大鱼,即名为代。六、同真。谓愿是修善,苦是修恶,二修皆是性具,故曰同真。以即真之大愿,潜至即真之苦处,令彼潜消,即名为代。七、指体。谓菩萨以法界为身,自他不二,故众生受苦,即菩萨受苦,无有异也。故须代苦。此七意,初一,唯理想。次二,为代缘。次二,实代苦。后二,为观行。即圆妙理观也。设有问云:若依四五二意,尽能普代,何故犹有众生受苦耶?答云:然约有缘,方能代尔。
庚三 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业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科即第三回向实际,以尽于法界,义同实际故。大疏云:回向所以要三处者,凡是菩萨,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须离众生相,及菩提相,故须三也。三必相资,举一即具。谓,一、证实相,须向众生。以化众生,成自利,断障证真故。亦向菩提,速证菩提,具一切智,断于二障,方穷实际故。二、度众生,须向实际。于惑自在,方能化故。亦向菩提,有上智,方能广利故。三、为得菩提,故向众生。不度生,不证菩提故。亦向实际,不证实际,不得真果故。
戊三 结益令知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此科文似结前二大科,其实结显三处回向也。第一行,正结前二。若诸下,结显三处。回向,谓成熟众生,回自向他也。随顺菩提,回因向果也。满行愿海,回事向理也。是故下,令汝应知。文俱可见。
丙二 显经胜德
丁一 校量闻经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首句,出能校人。人虽但举男女两类,若以道俗合论,乃有九类。道有七类,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俗有二类,即居士、居士妇也。以满下,举能校之宝物虽多,举胜而言,乃说七种,谓金、银、珊瑚、砗磲、玛瑙、赤珠、摩尼也。世界广,故设无量无边佛刹尘数。宝物多,故言满一切界。此出外财所受用德,诸天人最胜安乐,并出内财能受用德也。以上为所施物胜。布施下,明所受人多。尔所二字,例上大数。即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如是世界所有众生,以显下凡人多。供养下,显上圣亦多。经尔句举施供时长。相续句,显日日无空过者。如是则所得功德,可谓多矣。若复下,出所校法。意谓人但能闻此愿王,不说全文,唯闻一四句偈,不过少时闲耳。非比前之长时,故曰一经于耳。经虽一部,闻祗一偈,其所得功德,乃有几何?非比前之宝物多,世界广也。兹言比前功德者,谓前之施供功德,比今闻经功德,百分千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俱不及一者,以彼是有为,虽多,有尽;玆是无为,虽少,不穷。古云:摩尼一粒,压倒海宝千般。彼有为同类中比校,胜劣尚能若斯;况以世间物宝,与出世法宝,其一劣一胜,宁得同日而语哉?
丁二 显余众行德
戊一 总明法行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第一行总聪明法行。大疏云:法行总有十种:一、书写,二、供养,三、转施,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示,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今出四种,兼前听闻,仅举五行。乃至二字,摄余行也。速能下,明离恶业,以显现报。前二行,离恶业,言无间,即阿鼻之华言也。有五:一、受生无间。此人死后,如射箭样,即入狱中。二、寿命无间。在狱一劫,无中夭者。三、身形无间。身在狱中,遍满一狱。四、受苦无间。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五、受报无间。死已复生,生已复死。由具上五,名五无间业,即五逆罪也。言速能除者,显普贤愿王之力也。言身心病者,依涅槃,各有四种。身四者:一、水,二、风,三、热,四、客。客病亦四:一、非分强作,二、忘误堕落,三、刀杖瓦石,四、鬼魅所著。心四者:一、踊跃,二、恐怖,三、忧愁,四、愚痴。苦恼言种种者,总指前之诸病,及诸逼迫等事耳。后二行,明现报。初明魔鬼远离,梵云魔罗,华言杀者,能杀修行人慧命故。有四:一、烦恼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缘。三、蕴,四、死。此二魔,是生死果。军,众也。即指下鬼神,皆天魔之军众也。夜叉,捷疾鬼。罗刹,食人鬼。鸠槃荼,瓮形鬼。毗舍阇,啖精气鬼。部多,此云大身,亦云自生,乃化生,不从父母故。末句明发心守护,是乐法善鬼,非妒法恶鬼也。
戊二 广显众德
己一 偏举一行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己二 列陈众德
庚一 通名五果
辛一 明增上果
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谓人肯但能诵此愿王,无论在于何地,一切无有障碍。此法说也,下以喻明。谓譬如空中之月,超出云翳之上,云翳所不能碍;况感诸佛菩萨称赞,一切人天礼敬,一切众生供养。此显经之增上力用也。
辛二 明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科言等流者,谓诵经人,便如普贤同等之流类也。如文可知。
辛三 异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言异熟者,非前之现报,乃显生报也。谓现生虽未,来生即受报;是为异生方熟,乘因感果也。
辛四 士用果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上科明异生之果,此科显异生之报,即生报之力用也。士指大士,乃菩萨之别名。谓此人虽非真大士,有大士之胜用,故名士用。
辛五 离系果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系,缚也,即烦恼是。谓诵经功德,任运而能破除烦恼,故云离系。初句法,次句喻,后句显德。
庚二 别显胜果
辛一 显行愿功能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前三行,显世间有漏果报,所谓万般将不去也。诸根散坏,自身带不去也;亲属舍离,他身带不去也;威势退失,辅相等一切无复相随,世福带不去也。后行半,显出世间无漏德业,所谓唯有愿随身耳。初句,愿王不离。次句,随时引导。三句,得生净土。世界言极乐者,地莹七珍,池通八德,风摇树响,与天乐以齐鸣;水激清波,将法音而同韵。六方调御,金口称扬;三世如来,致以护念。总斯多义,故以名焉。
辛二 明殊胜果报
壬一 异熟报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此即生报,异熟果也。初行半,得见圣众。阿弥陀佛,净土化主也,翻无量光寿二义,如弥陀经。身相高大,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寿量长远,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目澄四海,毫绕五山。光明无有涯,眷属不知数。足不行,而十方遍。口不言,而万类闻。左侍观音,右翼势至。国有百善,土无三恶。一称名字,灭罪八十亿劫波。一礼像形,妙相八万四千全具。举手低头,益亦难量。文殊,云妙吉祥,降生时,有十瑞故。得果久矣,今助佛化,示生舍卫,多罗聚落,为梵德婆罗门子。香山云:德妙,而十方普现;道尊,为诸佛所师。昔度五百仙人,韬光雪岭;今与一万菩萨,现住清凉。广如经说,不可具引。余可知。此诸下,显圣德相。其人下,现生授记。文俱可知。问:生极乐国,得见弥陀观音,事必然耳。普贤是引导师,见亦当然。而文殊弥勒,本在娑婆;今言得见,何也?答:法身大士,皆以法界为身,无土不遍;不独极乐有之,凡是净土,皆悉不无其人。言等者,等取诸余新贤旧圣,及常侍诸菩萨。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云但生彼国者,无不见也。
壬二 士用果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言士用者,即利生大用也。首句,明得记。经于下,显利生。文分三句。初句,标利生时。次句,显利生处。后句,正明利生。文并可知。
壬三 增上报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此明究竟成佛,说为增上报;亦可谓离系报,究竟脱离烦恼缚故。分文为六:一、身坐道场,二、降魔成佛,三、弘法利生,四、令众发心,五、随机成熟,六、广益无尽。正宗分竟。
乙三 劝嘱受持——流通分
丙一 结前胜德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意谓,若人闻信愿王,或能受持读诵,为人说者,所有功德之大,无可为比,唯佛知之。
丙二 正劝诵持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初嘱莫生疑念,以疑则不信,不信必不肯持。应当下,正劝。
丙三 重举胜德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大疏云:殷勤颂德,意在劝持。此一品经,文约义丰,实修行之玄要,乃华严之幽键。功高德远,人宜精修。印度王臣,无人不读。释长文竟。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871452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