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华严要义
《普贤菩萨行愿品》是《华严经》中之一卷,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明白《华严经》的内容。《华严经》是大乘经,一般被称为经中之王,篇幅很大。在大乘经典中,除了《大般若经》就数《华严经》的卷帙浩繁了。
关于《华严经》的要义,简单分成七个小点讲述:第一、《华严经》理论的特点;第二、《华严经》的宗趣;第三、《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承;第四、《华严经》全部经典的内容;第五、特别提出法界观里面的四法界,贤首大师立宗讲了四法界十种玄门六种相,这里提出四法界观;第六、普贤行愿品的人生价值;第七、简单介绍一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的事迹。因为时间关系,讲这七个小点都不能发挥,只能大概地说一下。
一、《华严经》理论的特点
《华严经》理论的特点,有这么三点:
(一)一切唯心造
在经里面有很多内容,有许多偈子都谈到,比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观无量寿经》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心地观经》讲:“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唯识法相根据《华严经》提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修唯识观就可做到转识成智。
(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从十法界来看,十法界有四圣六凡。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圣六凡,包括四圣六凡的依报正报,无论是清净的世界或者染污的世界,这一切无不由心所造。所以,在佛法来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必须认识现实,了悟人生,转妄归真。关于这个理论,《楞严经》、《圆觉经》、《起信论》、《华严经》讲的都是一致的。学习佛法由闻思修,经过一定阶段,做到转妄心成真心,转迷成悟,就要用这个功夫。
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来讲,众生就是迷,佛就是已经得到了觉悟的圣者。实际上都是在一念之间、一心之间。众生都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对一切众生要尊重、承事、平等对待,建立佛教的平等观。过去有过去诸佛,现在有现在诸佛,未来有未来诸佛,而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所以我们要尊重、承事,不能轻贱,更不能虐待残杀。普贤菩萨十大愿中,就有要饶益众生、恒顺众生的愿。《华严经·净行品》的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大愿中,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一切都是愿众生怎么样……
(三)从法界观说明真俗无碍、真俗圆融的道理
俗就是世间法、世俗谛;真就是出世间法、胜义谛。在佛家来讲,必须要由俗向真,而后回真向俗。真俗是无碍的,是圆融的,即世间法而悟入出世间法,即世俗谛而进入胜义谛。并不是说离开现实世界另外去找个涅槃菩提,找个真,找个胜义谛。所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做人,对事接物,要以平常心对待。什么是平常心呢?就是真实心,就是佛心。事事物物若能以真实心对待,就在宇宙森罗万象中,当体见佛,当体见道,一切万法当体即空,就可以由俗入真,这就是法界观的道理。苏东坡有首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天台宗的湛然大师有这么两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还有两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这都是说明真俗圆融的道理,由俗向真,回真向俗,真俗无碍,真俗圆融。从整体来讲,既表明了大乘佛法的宇宙观,也表明了人生观和价值观。法界一切法,在经上来讲,就层层互入,法法圆融,都体现这个真俗无碍的道理。
二、《华严经》的宗趣
这个宗趣根据华严五祖宗密大师的解释,就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
法界
什么叫法界?“法界”有两种意义:一是从理方面来讲,代表法性;二是从事方面来讲,代表法相,即一切森罗万象染净诸法。一切事物,理、事两方面总和叫法界。一切万事万物,包括有为法、无为法、染污法、清净法、善法、恶法,不出于理,这个理就是心,妙明真心。这一切万法都是妙明真心产生的妙用。
法界的本质叫法性,亦叫空性、真如、菩提、涅槃,其实都是一个总和的内容。它是一个总和的观点,包括色心诸法在里面,既谈心又谈物。
空性就是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梦幻泡影,没有一个实体,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其性本空。从空中我们就消除了私心杂念,消除了我执、法执,消除了颠倒妄想,这叫做空性,而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又叫真如,何谓真如?从心方面来讲,我们这个真心由我空、法空显出它的本质、本来面貌,这种心就是妙觉明心,也可以说就是如来心,在凡夫来说有个名称叫如来藏,隐藏起来的叫如来藏。这一个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真实的,它是如常不变的,所以叫真如。
它也叫菩提,为什么呢?菩提是果啊!菩提之果如何才能得到?就要修般若因,修菩萨万行才能证到无上的妙果。菩提就是无上的妙果。
它也叫涅槃。涅槃就是灭度的意思,能够消灭一切烦恼,能够度脱一切众生,达到功行圆满的境界,叫做涅槃。
所以这个法界之性就包括这些,很明确,代表诸法的本体。在禅宗来说就是本来面目,我们每个人就要恢复这个本来面目。
法界的“体、相、用”是什么呢?“体”,“相”就包罗万象,包括有漏法、无漏法,净土、染土,心法、色法,有形体的法、无形体的法,各有差别。“用”是什么呢?用就是一种作用,能够由心生起万法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功能呢?在唯识学来讲就是种子,染法有染法的种子,净法有净法的种子,善法有善法的种子,恶法有恶法的种子,这一个种子就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生起诸法的功能,待缘而现。
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熏习善法种子、清净种子,以这个种子逐步消灭恶法、染污法种子,恢复如来妙心,恢复法界自性,这就是法界这个名词的定义,它包括了体、相、用。
法界缘起
那么什么叫法界缘起呢?这个法界就体现在宇宙森罗万象上。森罗万象,染、净诸法都是离不开这个法界,离不开这个心。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物不能离开心,心物总和,不能截然分开,其中以心为主,心就是诸法的本体。
在万象森罗之中,都是属于因缘生法,不出因、缘、果三个字,因就是主因,缘就是助缘、条件,果就是一切现象,已经现行的一切现象。这种缘起法都是相资相助,互为因,互为缘,不能够离开,不能够隔开,都在这一切事物之中。不管是一、多,还是大、小。一、多是从数字方面来形容,大、小是从相方面来形容。山河之大,微尘之小,都是离不开它的性,离不开这个心,心物不能分离。能够了解诸法现象,透视本体就可以从有知空,从妙有见真空,进一步悟得诸法实相。在天台宗来讲就是空、假、中三观,华严宗一祖杜顺大师所立的三观也是相似的内容。
杜顺大师立的三观: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都是说明这个内容——了解诸法的空相,了解诸法缘起假相,由假入空,由空了解假的道理。一切诸法既是空又是有,就是中道。所以在天台宗就立于空谛、假谛、中谛。中谛是中道,看一切事物不要单纯地看,要有连带地看,事物都是相辅相成有联系的,不能把它分开,不管一多、大小,都是有连带关系的。芥子纳须弥,须弥入芥子;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现在哲学家来讲就是“一叶知秋”、“一滴水知大海”。你尝这一滴水,就晓得大海的百川之味,就代表大海;从秋天的一片落叶,你就晓得整个秋天的现象。这就是法界缘起观。
这个道理非常微妙,立华严宗的贤首国师,为了跟武则天解释这个妙理,以镜子和金狮子作比喻来解释。在屋子里四面八方都安上镜子,正中间供一尊佛像,燃一只火炬或者置一个灯具,那么这尊佛和这盏灯,在四面八方的镜子中都现影像,这个镜子照到那个镜子也显影像,那个镜子照到这个镜子也显出影相,镜中有镜,影中有影,就形成一种无尽的缘起,层层无尽。我看(弘法寺)卧佛殿,它就以这个原理来庄严的,镜中有镜,影中有影,所以法界缘起无有穷尽。
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
悟理以后,不管是一尘、一事、一物,我们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以真实心对待,就可以入法界缘起。所以在这儿讲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那么法界缘起是所入的境界,能入是什么呢?就是普贤行愿。
《法华经》讲:“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佛之知见是什么呢?就是指的真如、真心。它的妙用,使众生都能了解,都能悟入,都能证得。佛大悲啊,他就以这个因缘而出现于世。
那么怎样证入呢,怎样悟入呢?必须修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就是能入,法界缘起就叫所入,我们修普贤行愿就可以证入法界缘起;了悟法界缘起,就可以了解诸法的真实相。所以《华严经》的宗趣,就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趣。
《华严经》(八十华严)的三十九品内容很多,但是它的核心,就在入法界品,特别是普贤行愿品,这是它的核心。《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由普贤大愿,临终导归西方极乐世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类似于这样的偈颂有好几首,说明《普贤行愿品》的归趣就是往生极乐世界。
简介净土宗
说到往生极乐世界,就与念佛有关系了,与净土宗有关系了。所以这里我还要简单介绍一下净土宗的重要。
净土是很殊胜的。中国净土宗的建立是开始于慧远大师,成立于善导大师。净土经典就有五经一论。原来是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在清代有文人学士叫魏源(道光进士),就把《普贤行愿品》加进去,到了民国初年印光法师又把《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就成为五经一论。所以研究净土必须要读五经一论。
虽然叫净土,它实际上教义很深、很广,与般若、天台、法相、三论、密宗、律宗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祖师称赞净土“即显即密、即顿即圆”。念佛的好处在哪里?在现生中,以净念代替妄念,内心就清静、平和,心胸广大,慈悲善良。这一个内心的修养,对我们身体有好处,对家庭、事业有好处,在现生中都可以获益。临命终时,由于念佛,就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到了西方就是不退转,直到花开见佛。
净土法门很重要,在西藏密法里面有弥陀法,一句阿弥陀佛就包括了密法里面的胎藏界、莲花界、金刚界!这个道理,学过弥陀法,学过密教教义的人就晓得。
身边往生的故事
关于念佛往生西方,这是事实,从古到今都有。重庆一个姓杨的居士,叫杨佳玉,她跟我说,她对母亲很孝顺,她劝她母亲念佛,她自己也念佛。到她母亲病危临命终时,她就从晚上初夜一直到早上,跪在阿弥陀佛像前,给她母亲念佛,念一个通夜。当她母亲要走的时候,她就亲自见到母亲的神识脱离了躯壳,从空中伸出一双大手,一看是阿弥陀佛,把她母亲提到空中,接着她母亲就变形,变得很高大,就在佛的身后,同时母亲给她讲:极乐世界境界很殊胜。说完就不见了。这是那个杨佳玉亲自给我讲的,她不会说谎话。当然类似这样的事情还很多,这就是念佛生西的验证。
念佛还须修三福业
《观无量寿经》提出要以三心念佛,即直心、深心、广大心。念佛以外还要与礼拜、持诵、观察、发愿、回向相结合。除此以外,在我们生活上、行动上要修三福业,即修净业。这是相当重要的,念佛不只是念佛而已,要修净业。这在经文上讲得很清楚。
第一个福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就是人天善。
第二个福业: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要守戒,威仪要整齐严肃,以戒为主,佛家就是讲要以戒为主,有戒才有德,有德才能有福。这是一个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个中心就是要清净三业——身业、口业、意业要达到清净,才能获得解脱,这叫做解脱善。
第三个福业: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念佛的人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利有情愿成佛果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首先不能够离开众生,要救济众生,予乐拔苦,广做救苦救难的事业,现在来说就是慈善事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这是行菩萨道。
要深信因果。因果是佛法的中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什么因就有什么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
要读诵大乘。净土五经都是大乘经典。除此以外,《华严经》、《法华经》、《地藏经》、《报恩经》、《涅槃经》都是大乘经典。读诵大乘经典,心胸就宽广,愿力就大,目标就高,所以必须要读诵大乘。当然,在居士当中,有些文化低的或者没有文化的,除了念佛以外就可多听开示,多请教善知识。
劝进行者。与此同时,还要劝别人发大乘心,多做善事,广做善事,广利众生。这一条福业,就叫作菩萨善。
这个三福业,就包括了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所以念佛,不是与生活、工作、现实脱节的,它具有积极性,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
如何入法界
讲到普贤行愿,《华严经》就以普贤行愿为核心,以“入法界品”为核心。而这一个核心又以导归极乐、念佛生西为核心。所以念佛很重要。大家不要轻视念佛,这个意义是很深广,目标很高、很大的。但这儿讲入,怎样入法界呢?普贤行愿是能入,法界缘起是所入。能入有身入和心入。如何身入呢?我们读经念佛,身体方面,要恭敬、礼拜、供养、持诵,这都叫作身入。如何心入呢?就要在内心里做到具足正信,具足正解,具足正行。
如何为正信、正解、正行
什么叫正信呢?信仰三宝,信仰因果,信仰功德。三宝的功德,因果的真理,修善积德的功德,不落虚空,要坚定这个信仰,这是一种正确的信仰。既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叫做正信,要从心底来信。
正解是什么呢?就是必须要了解这个真实道理。比如我们读《华严经》,必须要了解《华严经》的道理。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五经一论”,也要了解它的道理。了解道理以后,才能够加强、加固正确信仰,所以不是盲从迷信。
正行是什么呢?就是身体力行,结合礼拜、持诵,修福修慧。修福要广积功德,广修善业;修慧要多闻熏习,深入经藏。学佛就是要福慧双修。你单单有福,只能说你生活好、事业好,少受挫折,顺利一点。但是福必须要靠慧来养,有慧指导,才能深入了解。用慧来斩断烦恼无明,消灭生死根本,消灭一切痛苦的根本!
有福还要继续修福,继续修慧,福慧双修,所以菩萨事业叫悲智双修。有悲心,广济众生就有福报,能够多闻熏习有智慧就可以证得菩提。悲智兼修,达到福慧圆满,到了佛的境界就叫作两足尊。何谓“两足”?一为福,二为慧。那么这样子就可以入,一是悟入,二是证入。这就是实际行动,我们必须要这样子做。
三、《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承
《华严经》的三个译本
《华严经》传到中国来以后,有三种翻译。
第一就是在东晋年间,距现在大概是一千五六百年,有一位印度高僧叫佛陀跋陀罗,在庐山翻译的。庐山现在还有佛陀跋陀罗翻译经的经台。他当时翻译《华严经》共六十卷,根据梵本有十万五千偈,一般称为《六十华严》。佛陀跋陀罗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语叫觉贤。
第二、唐代的实叉难陀翻译了八十卷,就在当年的长安,现在的西安,翻译了八十卷,一共三十九品。现在通行的就是八十卷,一般称为《八十华严》。实叉难陀是印度语,翻译成中国语叫做学喜。学习佛法感到欢喜,得了法喜叫做学喜。
第三种翻译,就是唐朝般若三藏翻译了四十卷,这四十卷就是入法界品,一般称为《四十华严》。由于《八十华严》缺乏了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在唐德宗的时候,华严宗的第四祖澄观法师,一般叫做清凉国师,就把《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加进《八十华严》,一共是八十一卷。
以上就是《华严经》的三译,三种译本。我们现在通行的是《八十华严》。这是简单的叙述翻译。
龙树菩萨与《华严经》传承
至于传承,在印度首先要讲到的是龙树菩萨。根据历史的记载,龙树菩萨在龙宫发现《华严经》,觉得很珍贵,就把《华严经》请出龙宫供养,宣传妙义。龙树菩萨是空宗的祖师,实际上在中国来讲他是八宗的祖师,各宗都在弘扬。他写了《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另外还写有《十住毗婆沙论》。在《十住毗婆沙论》中他又把修行,分成难行道、易行道。难行道就是要学习菩萨,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五十二位可以修成佛果;易行道就是念佛,可以一生成就。念佛念好了,就用不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一生生西,叫易行道,这是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讲的。所以他提倡弘扬净土宗,提倡念佛,也提倡真心的妙用。
马鸣菩萨与《大乘起信论》
在印度有一位马鸣菩萨。为什么叫马鸣呢?因为他很聪明,很有智慧,他门前有一匹马,往往在他说法的时候,马就静静地听,听了以后马感动叫唤流泪,所以就尊称他为马鸣菩萨。马鸣菩萨写了《起信论》,讲真心的妙用,把心分为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就是讲的法性,即是真如、真心。生灭门讲的是妄心、妄心的流转生灭。真如本性,由于无明蒙蔽,所以就生起三细六粗,流转生死。能够见佛闻法,返妄归真,就逐渐恢复法性。这是《起信论》所讲的内容,也是《华严经》的重点:法界缘起。讲真心,也叫真如缘起。
世亲菩萨与《十地经论》
另外在八九百年之间,弘扬法相唯识的有无著、世亲两兄弟,无著菩萨是弘扬法相唯识的。世亲菩萨是他的兄弟,最初弘扬小乘,毁谤大乘,后来经过无著菩萨的点化,专门发心弘扬大乘。世亲菩萨也叫天亲菩萨,他写的书很多,被后世尊称为“千部论师”。他读《华严经》,就专门写了一部书叫《十地经论》,阐扬《华严经》的十地品,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华严经》在印度的传承。
《华严经》在中国的传承
《华严经》在中国的传承是从隋唐开始。第一祖就是杜顺大师;二祖叫智俨大师;第三祖叫法藏大师,也叫贤首国师,这时正式成宗,成为华严宗;第四祖叫澄观法师,又叫清凉国师;第五祖叫宗密大师。唐武宗之后,佛法遭受到教难,经典散逸。宋代以后,也有研究华严的,但是没有那么显著,一般佛教弟子还是很尊重华严的。明代憨山大师为了报母亲的恩,血书华严,就是以血来书写《华严经》。民国初年,上海有月霞、应慈等大师,是专门弘扬华严的。这些祖师们都有著述。从唐代到清代《华严经》的著述,据统计是一百多种,现在简单地把中国这几个祖师的事迹向大家介绍一下,使大家更加明确。
杜顺大师,是华严宗第一个祖师。他在终南山修行,读《华严经》,有一些神奇的事情。当时的皇帝唐太宗正在害疾病,发热,御医想尽了办法也治不好,听说杜顺法师有神技,唐太宗就把他召入宫中,希望他以神力来消除他的疾病,消灭他的病苦。他说:皇上啊,你最好是大赦天下!因为唐太宗南征北讨杀了很多人,这是冤业病。唐太宗就听他的话,大赦天下,并做了很多法事,超度亡灵,不久唐太宗的病就好了,对他很感谢,听他讲法也合他的心,就赐他法号“帝心”,尊曰“帝心大师”,“帝心”即深合皇帝心之意。
杜顺法师读了《华严经》,建立了华严三观: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融观。中国《华严经》的传承就从这时开始,为后来建立华严宗奠定了基础。
二祖智俨大师。智俨是很有智慧的,深解杜顺法师的三观,也有很多著述。
三祖法藏大师,也叫贤首国师。他是以智俨为师,同时对于华严宗的教义又有所发扬。当时是唐武后(武则天)在位,武则天召他入宫,供养他,请他讲《华严经》。当他开口要讲的时候,有一种异相,口放白光,白光深入空中后合为云盖,象白云一样的盖,当时武后很受感动。正式宣讲以后,讲到序品,大地震动,这个在他的传记里有记载。后来武后不了解法界缘起的道理,当时殿前有金狮子,他就以金狮子比喻,把法界缘起的意义,讲给武则天听,武则天很有感悟,有所了解,因此,他就写了《金狮子章》。
四祖澄观大师,又叫清凉国师。他写了《华严疏钞》。
五祖宗密大师。他住在圭峰,是四川西充人,平生专研华严,著述也很多,有二百多种,他的思想体系是继承了澄观大师的。
这就是中国传承的一个简单内容。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45252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