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普贤经典
《学佛者的信念》 第八章 请转法轮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最初说法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叫法轮?轮,是印度古书上记载的一种轮宝。据说上古时期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以轮宝征服天下,使国家统一,人民安乐。印度的国家始终处在分裂状态。当转轮圣王出现的时候,整个印度就会得到统一。国王靠轮宝去统一国家。这个轮宝飞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老百姓便归顺于他。这个轮宝非常的厉害!它有点无坚不摧,无战不胜的味道。它能摧毁一切,降伏一切,一切人见到这个宝,马上就归顺他。同样的,佛陀的说法,能够摧毁世间的邪见,解脱众生的烦恼,所以用轮宝作比喻,称佛陀说法为转法轮。

  佛陀最初的说法,叫初转法轮。前文曾经提到,憍陈如等五人最初跟随悉达多太子出家,当时他用各种苦行折磨自己,苦修六年,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着他。后来,没有得到解脱,反而骨瘦如柴,气息奄奄。这时,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后,恢复了精力。当时憍陈如等五人,对此事不理解,认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这件事,足以说明太子已放弃了修道的决心,要走回头路了。于是他们五人商量了一阵,一同离开了太子,到几百里以外的婆罗奈国的鹿野苑去继续苦修。

  后来,悉达多独自走向菩提树下修道,证悟成佛后,单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们。憍陈如等人远远看见佛祖走来,相约采取一致态度,不站起来向他敬礼,要坐要走,随他的便吧。他们没有想到,当佛祖真的走近他们时,这几个人出于权威的压力,都不自觉地都站起迎接,并侍奉他。但他们神色很不自然,佛祖看到这局面,才对他们说出:「汝等莫以小智轻量我道成与不成」。佛陀提出中道主张,使他们悦服,不再生离异之心。

  四谛法门

  佛陀最初给这五个人说法,初转法轮的内容是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四谛法门,这在佛法里非常重要!整个佛法都没有离开四谛法门。无论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识、禅宗、净土宗也好,佛法的整个修行都没有离开四谛。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谛,是佛法的纲领。所谓谛,有真实的、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种真理。四谛,又称四圣谛。四圣谛是圣者所证得的真实道理。
一个学佛者从现有生命状态,一直到改变这种状态,乃至进入成佛的一种生命状态,这整个过程,在四谛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内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指苦集二谛。苦,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原因是从哪里来的?苦集二谛就解答了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还灭清净的因果,灭,是,断烦恼,证真实;道,是八正道,证得的途径。我们要想把自己变成诸佛菩萨,变成圣人,要想解脱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那么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证得寂灭。

  四谛法门的建立,如医生治病的四个程序。佛陀也是医生,世间的医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状态,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得是哪种病?是头痛,还是癌症什么的,必须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这种病是否能治?如能治好,能把此病治到什么程度?如果这个人的病已到晚期,无药可医,你还拼命去治,到头来治一阵还是白治。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医,对方也花了很多钱治病,结果劳命又伤财,是不是?第四步要对症下药,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针吃药、输液才能把病治好呢?还是要开刀切除病灶什么的,他的病才能够治好。不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就成了治标不治本了吗?
佛陀是治疗我们人类身心痛苦最好的良医。他把我们每个众生,当作他的病人。当他找到众生产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他给众生开了一个能够医治解决病根的良方,这就是灭、道二谛!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四谛法门揭示了众生的病状(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状况(灭谛),治病的方式(道谛)。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从生死流转到解脱还灭。

  四谛法门,首先是苦谛。苦谛是什么呢?是说众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满着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历程。记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所谓的幸福是相对的,痛苦和不幸是绝对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实质是苦,从这一意义出发,佛教依人的感受说有三苦:一、依苦受,说有苦苦,二、依乐受,说有坏苦;三、依舍受,说有行苦。总之,任何感受结果都是苦的。广大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场。

  现在先依苦受谈苦苦,此有八种: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的住胎,当时是什么感觉,想必大家都已忘记,但生下来的那一剎那,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婴儿生下来的时候刚落地时,是呱呱大哭的,这哭声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是兴奋?是难过?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到这世界不适应,不习惯,而发出的哭声,不过慢慢会习惯了。人的诞生,伴随着生命的未来,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不能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机能减退,神智昏暗,吃不好,睡不香,又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痛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人类的病五花八门,生病的滋味是苦,没有哪一个人说;他最喜欢病,生病不苦是乐。古代诗人有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谁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之乐,但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景;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在座的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是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四、死苦:谁也不愿意死,人从落地那天,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像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南朝江淹作过一篇有名的《恨赋》描写美人高士,极尽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会苦: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到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吠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与情人、亲朋好友、妻儿、父女、故乡的别离,总是悲伤痛苦的事情。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是文学艺术最常见,也是永恒的话题之一。写情人之间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啦!这是表现死别之苦。如柳咏《雨霖霖》:「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表现生离的诗句。又如李白怀念故乡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啦!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从古到今,表现离情别绪的,多得是。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埸;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赚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蕴和合的生命体,像火一样炽热地燃烧,心理上,有贪瞋痴等烦恼的扰乱;生理上,地水火风一旦不调,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的烦燥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五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着痛苦,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如《红楼梦》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蕴炽盛大苦。

  苦谛的八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生、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盛阴苦总结了身心诸苦。由于身心活动都是造业,这又牵连着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盛阴苦不仅是聚集各种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连续不断,永无止期的根源。

  其次,该讲到坏苦了:坏苦是依乐受建立的痛苦。因此,坏苦我们一般不易察觉到了。有的人也许会说,人生有苦也有乐,你一下子中奖了,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富翁,出了几块钱,买了两张奖券,换来一辆小轿车,出手十几万,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说是苦呢?但佛法认为这件事的本质也是痛苦的。因为快乐的背后蕴藏着不快乐,有这样的一句话「乐极生悲」,便是这个道理。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城里,有个青年人从外地到西昌打工,到了那里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身上还有六元钱,他去买了三张奖券,一下中了头奖,得到一辆十几万的小轿车,他喜出望外!把这辆车卖了十万零八千元,没料到钱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杀死。此事成了该城电视台的头条新闻,一时哄动整个西昌城。这是一件十分典型的乐极生悲的活生生的现实。这件事充分地说明,坏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经常发生。

  那有的人说,我喜欢跳舞,当那些优美的曲子响起的时候,有一位理想的舞伴跟自己搭档,使人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令人忘却了一切烦恼。但假如规定你必须每天连续跳上十几个小时,不让你歇气,跳到后来,简直就要累死,恐怕以后见到舞厅,就会生厌,以后再也不想跳舞了。还有的说,我特别喜爱看电视,尤其是看国际蓝球比赛。最令人兴奋、激动的是莫过于看世界超级球星,对于一个蓝球迷来说,看这样的比赛,确实令人快乐,但如果规定你一天看上十几个小时,看到后来,你就会头昏脑胀,眼睛酸痛。再如我们肚子饿的时候,吃两个馒头,感到快乐,假如继续让你吃上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甚至更多,这时你还快乐得起来吗?这就不是快乐,而是在受罪了,是不是?

  上面所举的仅仅是生活中的几个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种快乐,何尝不都是这样。如洗澡、亲友见面、走的时间长了坐下休息等,这些快乐的特点是:一时间短暂,二把握不好就会引起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快乐问题的反思?首先我们要问一问,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它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假如这种快乐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它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快乐的;假如不是这样的话,足见这种快乐并非客观的真实。因此通常的所谓快乐,只是因为人有了某种欲望之后,在得到适当满足的情况下,产生了快乐的感觉。反之,假如没有某种欲望,让你去享受某种境界,就不会有快乐的感觉。有时不但不会快乐,还会产生痛苦;在享受的时候,快乐的时间很短暂,时间一长了,就会生起厌倦的感觉;某种物欲的享受培养出来之后,一旦成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创造条件,来满足这种需要,而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则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欲望时,总是很难把握好自己,往往会放纵欲望,而纵欲的结果是后患无穷。由此看来,欲望带来的快乐,实在是苦多乐少,因此佛家称乐受为坏苦。

  第三种叫行苦:行苦是依舍受建立的。行苦本身并不是苦,只是因为人有了错误的认识和执着关系,才有了行苦。什么叫行呢?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是指世间一切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变化无常,迁流生灭、不遑安住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恒,就无法去面对绝症和死亡。我们希望事业成功,就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希望爱情永恒,就无法面对爱人的变心和离去。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要受到无常的支配。无常的风在不断地吹,无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烧。无常是无始无终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无常。整个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经历着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相续变化的过程。在生灭变化不停的时光中,才见冬去,春又来临,今日花开,明日花谢,美好的事物往往昙花一现。正所谓:「人生如梦,转眼百年」。无常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痛苦。

  人类面对着这许多的痛苦,如何去改变它呢?其实,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文明,都是在改变人生的痛苦。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直到今天高科技的发达,无非是想改变生活状态,使人类活得幸福快乐。可是当我们仔细想想,现代人存在的痛苦难道比古代人少吗?相反,现代人的生活,虽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生活、居住的环境也发生了飞跃的变化,但却没有激发出人的幸福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即是人们的自然需求的产物,物质文明的诱惑力就在于怂恿人自由进取,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必然带来激烈的竞争。为了追求物质享受,实现自我的价值,很多人放纵个人的欲望和意志,结果机遇和成功,必定是少数的。当个人的欲望和追求未能实现时,就会感到痛苦和失落。

  在当今国内的社会生活中,铁饭碗、大锅饭的打破,许多企业的破产,干部终身制的废除,无疑使很多的人产生痛苦和危机感。一种普遍的孤独、失落、仿徨、焦虑的情绪正在滋生和蔓延。为了满足生命意志的需求和人生的种种欲望,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们获得人生的快乐呢?回答是否定的。叔本华发挥了佛教的意志论和人生苦难的思想,他认为,对于人生来说,所谓的幸福,是意志达到它的目的的状况,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压抑则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经常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的目标,人的欲望永远无止境,人生命意志的本质,决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惨的,因为人生不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拋掷,而且还要受到个人意志和欲望的支配。叔本华认为,当意志决定人生时,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自私自利是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因此人生犹如战场,社会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彼此压迫的埸所。憎恶、仇恨、暴力和罪恶就充斥整个世界。

  佛法认为要解决人类的痛苦,不能只从外界的环境去寻找原因,如果通过改善外在环境来解决人的痛苦,这只是扬汤止沸的。真正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要从人的生命内在着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谛。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解决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办法。这就要进入道谛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应该怎样修?对这个问题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为念几句佛号,或者念念密宗的咒啊、诵一本经、拜几拜佛,就是修行了。虽然这也属于修行的一种方式,但修道远远不仅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要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行为,改变你的语言。修行,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看经书、念佛、拜佛都是为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为人处事,服务于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却依然故我,自己的烦恼、不良习气、为人处事,比起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好不到那里去,甚至更差,这算什么修行啊?人家说你一句,你照样瞋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样起贪心。该骂的还是照骂,该打的照打,该贪的照贪不误。这算什么修行呀?你说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贪瞋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这就算不了什么修行。是不是?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贪瞋痴,身口意中一切不良的行为浓缩到极小的范围,或者说舍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谈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说道谛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径、方法,所谓的八正道就是八种灭除痛苦,证得的正道。《中阿含经》说八正道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称作「八圣道」,「八由行」,「八圣道支」等。其具体的内容说起来,实在太多。总之,普贤十大愿王的内容,也就是道谛的内容,我们倘能依《普贤行愿品》修行,便能断烦恼,证真实,成就无上佛果。

  殷勤劝请 佛陀说法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成等正觉的觉字,本来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觉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说这种智慧是没有邪见、偏废的智慧。法界是没有穷尽的,虚空界也是没有穷尽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剎,都像极微尘那么的多,在每一个极微尘里边,又各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剎。这种极微尘数广大佛剎的每一个佛剎里头,念念中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的佛陀在成佛。动一个念头,就有这样多的佛成佛。还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围绕着一切诸佛。围绕诸佛干什么呀?就是为了要劝请一切诸佛,来转法轮,说法救度众生。在无佛出世的情况下,我们有机会请法师、善知识说法,我们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而我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请佛转法轮不是嘴上说请,心里没有表示;也不是心里想,语言上没有一个虔诚的表示。不是这样的。真正的虔诚自己要感觉到整个身心都投入,这就是身口意三业。种种方便,就是想尽办法,非常热情的去请转妙法轮。请佛陀给我们说法吧!请您不要入涅槃。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时,他观察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发现根基太差,他悟道的道理太高深了。他觉得为这个世界上的人说法,他们恐怕不能理解。他就准备入涅槃了。这个时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印度人说的上帝,知道佛陀的想法后,就来到我们人间。他说:「佛陀啊!请您慈悲、慈悲吧!请您不要入涅槃吧!我们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个佛出世,要是您入涅槃后,众生怎么办呢」?他在佛的面前殷勤劝请佛陀说法,救度众生。最后佛陀慈悲,才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要常常劝请一切诸佛、善知识、高僧大德们为众生说法,劝请他们说法的热情是不断的,是要尽未来际的。因为我们只有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请佛为我们说法,人类才有光明,才有希望。所以请法的功德非常大。普贤菩萨的第六个大愿:「请转法轮」就给大家讲到这里。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52669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