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智慧文苑
正念生活——灭的体验
佛说:“比丘们,此是苦灭圣谛,如上述之渴爱完全灭除、舍弃,由此渴爱解脱,毫无执著,是苦灭的神圣真理。”
在这里,我想再说明一下佛教所谓灭的境界——涅槃。涅槃( nirvana)原指吹灭,或表吹灭的状态。在佛陀时代,涅槃是很平常的字,如果动物经训练达到野性消除,就可以用“已般涅槃”来形容它。如果火完全熄灭、冷却,也可用涅槃这个词。后来引申为专指修行人的烦恼完全止息为已般涅槃。
原来被我们认为深不可测的涅槃在这时似乎变得亲切起来,我们不再感觉与它无缘,因为佛曾说:“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著,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著、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
这种状态就是当我们成为冷静智慧的人,放下因错觉引起的贪执,没有烦恼可以烧恼我们时的状态。相信我们都曾经历过这种状态,只是在经历的当下不曾觉知这就是觉者的状态。如果我们细嚼于那种经历,就会发现我们会喜欢那种境界,因为在那时,人是快乐的、满足的、安详的。这种喜悦是不依赖于外界任何条件,却能独自去品味内心的自在。
它是如此带有启发性和觉知力,以至于生活中任何一平常经历都变得具有创造性。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发现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一缕青烟,一茎小草,一滴露珠,一片浮云,似乎都充满着美和生机,让我们愿意去接纳它们,并将自己融进它们。
在这种状态下,诗人可以写出:
啊,一株荠花,
开在当我细细看,
篱墙边。④
When I look carefully,
I see the naruna flooming,
By the hedge.
多么朴实的诗句,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然而它又是如此具有魅力,因为当你带着涅槃的心境去体认自然时,才会写出如此具有生命力的诗句。在这里,不用雕琢的事物本身,就包含了无限生机。带着它的圣洁与纯朴,那株在篱墙边的野花,虽然是如此不起眼,但它仍然充满自信。它开放,却不带半点矫作,于是生命的力量就在它的枝茎上延伸,青春的美也就在它的花瓣上展现。
看到了吗?那上面有你,内心的投射让平常也变得神奇,这就是道,无所不在。此时还有什么不能让我们满足?单调乏味的生活在这时变得丰富而艺术,索然平凡的生命也自有它的辉煌与壮丽。
心性的光明带着它的创造力和启发性去感知事物,于是身边的一切便罩在它美丽的光环下,它让一切都亮丽生动起来,感知者本身也被再激活,且乐于停住在觉知的状态。
多么美妙!在这时,生死对一个人来说已变得不太重要。阿尔伯特•加缪曾描写过一位三天以后将被处决的死囚,⑤他独自坐在单人牢房里,顺着日光他看到了蓝天。这是充满觉照的一瞥,他的生命在蓝天的触动下苏醒,并感受到当下的生活对一个生命的意义。他决定认真过好这三天。
最后三天对这个死囚简直是一种新生,临刑前一位牧师希望听到死囚最后的忏悔,但他拒绝了,并自言“这个牧师是个活死人”。
多么精彩!这三天让死囚走向了“涅槃”,于是世间的一切都会因生命的光辉而逊色,他自己拯救了自己,带着点燃的生命走向死亡。
只有涅槃的心境可以发现平凡中的伟大。
这时我们还需要去寻找快乐吗?不,当下的觉知会带给我们最大的快乐,伴着觉知状态下的感动,我们将愿意留住于那种境界。在这里还有什么美丑、好坏?事物内涵的本身将打破我们习惯于世间名言的分别,让我们直接去体认它,并渗入进去。虽是如此,却是一种带着宽坦心态的觉知,粘执在这时是无法产生的,因为在认同事物的同时,自己已将心遍散于周围的一切。
这时还要逃避烦恼吗?不,在这种空灵中,烦恼会因心性的觉醒而纾缓、释放,如同烟消云散的蓝天,它的高广摸不到边际,它的深远同样也摸不到边际。
还需要赞美吗?当我们以觉醒的心去回归当下时,涅槃的状态将在我们身上发生、经历吗?它不太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