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智慧文苑
佛教格言(二)
一、 法要总摄
   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法身偈)——《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经
   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中阿含·含梨子相应品》
   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了本生死经》
   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佛说稻秆经》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是三是法印。——《莲花面经》
   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即是寂灭涅槃。——龙树《大智度论》卷22
   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大智度论》卷22
   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又如大海同一咸味,佛法亦尔,同趣涅槃,一味解脱。——《佛说华手经》卷1
   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皆因四谛十二因缘,名自得道差别。——《璎珞经》卷2
   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爱与欲相应心恒染著,是谓苦集谛……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苦尽谛……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是谓苦出要谛。——《增一阿含经》卷17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泥洹经》卷下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杂阿含》599经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6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法句经》
   世尊告曰: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问八政品》
   三十七助道:四念处,正勤,及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七觉、八正道,略为四念处,开则三十七,更广复无尽。不以一种药,而止众病故。余无量修法,皆摄在此中。——《宗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佛说三转法轮经》
   佛三反告大众:我以佛眼通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灭寂光,名大涅槃。——《涅槃经·应尽还源品》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优婆塞戒经一二庄严品》
   菩萨求佛道,应当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谓声闻、辟支、佛智慧。——《大智度论》卷18
   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日经·住心品》
   道之主要三根本:出离心与菩提心,业果非无我非有,正见发生除边执。——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总摄颂》
   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大日经》卷1
   自心发菩提,即心具万行,见心等正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皆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一行《大日经义释》卷1
   发菩提心与修六度行,为显密乘之共同道,是故密乘一切时中,于此二道不应舍离。——宗喀巴《菩萨戒藏持戒行相论》
   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大乘起信论》
   菩提资粮未具,不得菩提,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大般若经·净土方便品》
   遍学诸道,得八菩萨位。——《摩诃般若经·遍学品》
   六波罗蜜,应具足修,执一非余,是为魔业。——《大方广总持经》
   智度菩萨戒,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莫不由是生。——《维摩经·佛道品》
   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维摩经·问疾品》
   除般若度外,施波罗蜜等,一切善资粮,佛说为方便。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阿底峡《菩提道灯论》
   净修一行,即修众法,……一一行中具众行故。——《胜天王般若经》卷3
  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静虑三品者,一安住静虑,二引发静虑,三成所作事静虑;慧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慧,二无分别慧,三无分别后得慧。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密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从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摄大乘论》卷2、卷3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若悟实相,即藉一法,或藉一字,均可证果。——《中有闻教得度密法》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菩提达磨略辩大乘入道四行》
   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越所缘境心体现,无所住道即佛道,无所修境即菩提。——谛洛巴(弟洛巴)《恒河大手印》
   若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地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沩山灵佑禅师《传灯录》卷17
   不知显教之理,不得听密宗之法。——《引导经。
   须要大小显密圆融总摄而修持……须以上师口诀为殊胜教授。——阿底峡
   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如此为善巧。——《四百论》
   大凡诸佛菩萨修进之门,有正有助,有实有权,理事齐修,乘戒兼急,悲智双运,内外相资。若定立一宗,是魔王之种;或亡泯一切,成己见之愚。——廷寿《万善同归集》
   然则无解行之戒,非戒也;无戒行之救,非教也;无戒教之禅,非禅也;无戒解及禅之密,非密也;非戒非教非禅非密,则非净土真因也。非有四种净土,则戒教禅密无实果也。非真因实果,则不显非因非果之心性也。——藕益《法海观澜序》
   见地到了就是法身,修证到了就是报身,行愿到了就是化身。三身都在一念之间。——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藕益《灵峰宗论》卷2
   佛教整个构成的要素,是慈悲和智慧。——太虚《人生佛教》
   中国佛学能在新世界中成为世界性的佛学,非但要主持教理的人能够阐明佛教发达人生的真理,依之以趣大乘行果;并须在人间实行六度四摄的菩萨道,以尽力推行佛教利益人生的事业。——太虚《中国佛学的重建》
   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部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更综合其精要而整理之。——太虚《人生佛教》
   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太虚《人生佛教》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释迦牟尼佛付法偈《五灯会元》卷1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如来以一切譬喻,说种种事,无有譬喻能说此法。何以故?心智路绝,不思议故。——《华严经》卷52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慧能《坛经·顿渐品》
   二、三宝
   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法句经》
   佛言: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般舟三昧经》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华严经·净行品》
   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优婆塞戒经·净三归品》
   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密答喇百法主尊像》
   佛为父,法为母,随佛语,按法行。——《骂意经》
   一心皈信三宝,决定得大加持,所求圆满。——莲花生大师《大幻化网导引法》
   佛为皈依之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修行之助伴。——宗喀巴《菩提道次第略论》卷4
   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杂阿含》第102经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华严经·贤首品》
   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心地观经·厌舍品》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大智度论》卷1
   信为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大智度论》卷1
   佛陀、正法与僧宝,此三外之皈依境……上师、本尊与空行,此三内之皈依境……气、脉、明点三精要,此三皈依密境也……显现、空寂与无别,此三了义皈依境……若欲脱离无边苦,应以身心作皈依,全体交付三宝尊!——《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瑜珈师地论》卷64
   皈依彼所有学、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皈依如是爱尽离灭涅槃,名皈依法……皈依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名皈依僧。——《大毗婆沙论》卷34
   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坛经·忏悔品》
   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诌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坛经·忏悔品》
   夫一体三宝者,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觉照即佛宝,心体本自性离名法宝,心体无二即僧宝。——廷寿《宗镜录》卷26
   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大乘义章》
   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楞严经》卷6
   一一刹土中,各有佛兴世,一切刹中佛,亿数不思议。——《华严经·世界成就品》
   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观普贤行法经》
   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华严经·如来现相品》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币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梵网经》卷下
   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无障无碍,如焰如化。——《金光明经》卷1
   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唯除为欲调伏众生而示现耳。——《华严经》卷68
   佛身安坐一国土,一切世界悉现身,身相端严无量亿,法界广大悉充满,于一毛孔放光明,普灭世间烦恼暗。——《华严经·十地品》
   譬人吞服少金刚,终竟不消要当出,供养十力诸功德,灭惑必至金刚智,如干草积(“艹”+“积”)等须弥,投芥子火悉烧尽,供养诸佛少功德,必断烦恼至涅槃。——《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法华经·方便品》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法华经·方便品》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华严经》卷23《兜率宫中品》
   如阿揭陀药,能疗一切毒,佛福田如是,灭诸烦恼患。亦如日出时,照耀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华严经》卷13
   譬如生盲不见日,日光亦为作饶益,……无信众生不见佛,而佛亦为兴义利。——《华严经》卷50
   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槃。——《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于佛起恶心,毁谤生轻慢,入大地狱中,受苦无穷尽。——《分别善恶报应经》
   如人因地跌,,还扶而得起,因佛获罪过,亦因佛而灭。——《大庄严经论》卷`2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本行集经》卷4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华严经》卷80
   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优婆塞戒经·修三十二相业品》
   佛不染世法,如莲华处水,善断有漏种,永度生死流。——《涅槃经·寿命品》
   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摩诃般若经》卷22
   诸佛无有二者,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无量义经》
   诵持佛名故,超亿千万劫,一切诸烦恼,疾得成菩提。——《八佛名号经》
   若闻阿弥陀德号,欢喜赞仰心归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则为具足功德宝。设满大千世界火,亦应直过闻佛名,闻阿弥陀不复返,是故至心稽首礼。——《无量寿经》
   譬如净日轮,普照十方国,如来神通力,法界悉周遍。——《华严经》卷4
   一切诸佛身,皆有无尽相,出现虽无量,色相终不尽。——《华严经》卷6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议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或有利根,闻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劝成就;或有暗钝,久化方归;或有业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相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华严经》卷6
   不应于一一法一一事一一身一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普现一切刹,佛体亦无二。——《华严经》卷23
   智慧大海胜威德,知法自在为法王,世间应供天中天,觉悟自在应归命。——《方广大庄严经·序品》
   若有尊敬佛,念报于佛恩,彼人终不离,一切诸佛住。——《华严经》卷23
   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佛如优昙花,值遇生信难。遇已种善根,永离诸恶道,芥子投针缝,佛出难于是。——《涅槃经·寿命品》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如来自在为,无量劫难遇,若生一念信,速证无上道。——《华严经·升兜率天宫品》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华严经·须弥顶上偈赞品》
   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维摩经·观众生品》
   一切佛兴,皆从信起。一切化佛,从敬心起。——《华严经·入法界品》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梵网经》卷下
   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大集经》
   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文殊师利问经》卷下
   常念诸佛,心无暂舍。——《华严经·明法品》
   若有菩萨以胜意乐,能于我所起于父想,彼人当得入如来数,如我无异。——《宝积经》
   于一切佛生慈父想,于一切如来生无二想。——《华严经·离世间品》
   深信佛法众僧是常,十方诸佛方便示现,一切众生及一阐提悉有佛性,不信如来生老病死及修苦行、提婆达多真实破僧出佛身血、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正法灭尽,是名菩萨信心具足。——《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
   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华严经·十住品》
   所有尽法界虚空尽,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尘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海,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从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诸佛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归命礼,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空海《念持真言理观启白文》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法华经·安乐行品》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增一阿含经》卷28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憨山《费闲歌》
   若值无道,俎醢之酷,汤火之厄,终不释正从彼妖蛊也!——《六度集经》
   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事佛经》
   佛以法为师,法是佛之母,佛依法而住。——《大方便佛报恩经》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是故如来恭敬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涅槃经·四相品》
   佛言: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开发显示。——《杂阿含经》卷12
   以法为依,以法为救,以法为归,以法为舍。守护法,爱乐法,希求法,思惟法。——《华严经·离世间品》
   佛告难陀: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莫观我相;莫随沙门所有见解,莫于沙门而生恭敬;莫作是语:“沙门乔达摩是我师。”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量观察,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自为洲渚,自为归依;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大宝积经》卷57
   佛告弥勒:若金、银、琉璃、真珠、玛瑙、珊瑚诸宝,及诸乐具,不能令人离于老病死、忧悲苦恼。弥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离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大宝积经·摩诃迦叶会》
   以己为洲,以己为依处,不以他人为依处;以法为洲,以法为依处,不以他为依处。——《南本大般涅槃经》
   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遗教经》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涅槃经·四依品》
   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心地观经·报恩品》
   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俱舍论》卷29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维摩经·佛国品》
   此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种身,从方等生。——《观普贤行法经》
   此大乘典诸佛宝藏,十方三世诸佛眼目,出生三世诸如来种。持此经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当知是人即是诸佛所使,诸佛世尊衣之所覆,诸佛如来真实法子。——《观普贤行法经》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华经·方便品》
   佛言: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掌中叶。——《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
   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正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佛遗教经》
   如来所转妙法轮,一切皆是菩提分,若能闻已悟法性,如是之人常见佛。——《华严经》卷13
   譬如伽陀药,能消一切毒,佛法亦如是,灭诸烦恼患。——《华严经》卷23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四十二章经》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法华经·方便品》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无量寿佛经》
   以法自娱,欢爱不舍。——《法华经·净行品》
   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华严经·十地品》
   护持正法,不惜躯命。——《华严经·明法品》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义净《取经诗》(《翻译名义集》)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皆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洁手净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矣。——《印光法师文钞》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玄觉《永嘉证道歌》
   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随念僧经》
   诸佛世尊、大菩萨摩诃萨、辟支佛、于一切法悉得自在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是七种人名第一义僧。诸有在家地法服者,不能具受波罗提木义戒,不入布萨自恣,而得圣果已,亦名第一义僧。——《大方广十轮经》卷5
   三乘所有三宝实义,唯取圣位名僧宝。——《涅槃经》卷5
   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地藏十轮经》
   众僧之中,有五净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何谓为五: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佛说诸德福田经》
   若于出家一切人边起恶心者,则同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等前为恶无异。——《大方广十轮经》卷5
   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大悲心陀罗尼经》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诸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若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地藏菩萨本愿经》
   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伸缩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佛说文殊般涅槃经》
   若有得见普贤菩萨,若得承事,若得闻名,若有思维,若有忆念,若生信解,若勤观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觅,若兴誓愿,相续不绝,皆获利益,无空过者。——《华严经·十定品》
   普贤法身遍一切,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金刚顶经》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现在未来天人众,吾今殷勤付嘱汝,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堕在诸恶趣!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是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诸利根本,信为大力。——《大智度论》卷1
   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华严经》卷62
   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付法藏经》
   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摩诃般若经·萨陀波仑品》
   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华严经》卷77
   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华严经》卷62
   应于自身生病苦想,于善知识生医生想,于所说法生良药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华严经·入世间品》
   若彼求法者,于师生轻毁,则谤诸如来,常得诸苦恼。——《事师法五十颂》
   师德若不全,悉地无堪能。若得真依怙,终身应依止。——《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事师法五十颂》
   若无灌顶者,慢心说密教,师弟纵成就,死亦堕地狱。——《大印空点》
   犹如狮子乳,不应注瓦器,如是大瑜珈,非器不应与。——《金刚鬘经》
   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不入。若人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大智度论》卷1
   如弊蠹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炤。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大智度论》卷1
   上师为四身雪山,若不照以净信日,则无加持之水流,故应发起信解心。——止贡巴《宗教流派镜史》
   彼师及弟子,当互审其器,若不先观察,同得越法罪。——《事师法五十颂》
   弟子不观师功德,轻信依止者,如服素毒药;师不拣择弟子而传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当自蹶。——莲花生《大圆满无上道广大心要》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憨山《费闲歌》
   将来当有无行之人,入佛法中求作沙门,破坏佛法,更相轻毁,学三藏者转相嫉妒,为嫉妒故,佛法灭尽。——《迦当比丘说当来变经》(??)
   将来之世多有比丘贪惑供养,令法毁灭,若有比丘奉戒护律,法当久存。——《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譬如海中船,贪重故沉没,佛法斯亦然,利养故灭尽。——《迦旃延说法灭尽偈》
   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网经》卷下
   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地藏菩萨本愿经》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法华经·方便品》
   佛法能得现世果报;……现得恭敬、名闻、禅定、神通等利。——《成实论》卷1
   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观普贤行法经》
   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昏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
   已得人身不思正法,如至宝山空手而归,实在是无意义的事。——冈波巴《宝鬘集》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华严经·十地品》
   归命佛法僧,定不堕恶道,弃舍人身已,当获得天身。——《佛说嗟靺曩法天子经》
   一切众川流,皆悉归大海,若饭佛及僧,福归已亦然。——《大般涅槃经》卷中
   念师为皈处,念身本尊性,念语为持诵,念生为父母,念心性本空。——迦当口诀恒住五念《宗教源流镜史》
   一应先修菩提心,二应观自身为本尊,三应对上师修净信,四应修无分别正见,五应回向发愿作印持。——止贡巴《宗教源流镜史》
   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方恭敬,则有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恶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佛告舍利弗:菩萨有四法终不退转无上菩提。何等为四?一者若见塔庙毁坏,当加修治,若块若泥乃至一砖;二者若于四衢道中多人观处起塔造像,为作念佛善福之缘,塔中画作若转法轮相及出家相,乃至双树入涅槃相;三者若见有比丘僧二部诤讼,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见佛法欲坏,能读诵说乃至一偈,令法不绝,为护法故,敬养法师,专心护法,不惜身命。——《华手经》
   不惜于生命,常护诸佛法。——《华严经》卷13
   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思益经》卷2
 三、慧学
   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佛遗教经》
   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大般若经·赞般若品》
   譬如有目者,因灯见众色,有智依多闻,能别善恶义。多闻能知法,多闻离不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大毗婆沙论》卷1
   人之无闻,老如特牛,但长肌肥,无有智慧。不知三世事,亦寡法财宝,饱腹恣欲心,人形畜无别。——《四十华严》卷12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受正智。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法句经》
   为除三毒刺,专求利智犁。——《华严经》卷77
   如实知已,以理为依,不由耆长众所知识补特伽罗、佛若僧所说法故,即便信受。——《瑜珈师地论》卷45 (??)
   须具只眼,莫依他人作眼。——《黄蘗传心法要》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蕅益《阅藏知津叙》
   先开见地,后可言修证。——蕅益《灵峰宗论》卷1
   夫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此千圣同途、千古不易之定论也。然见道岂易言哉!若依教乘,必大开圆解。若依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炼。——《彻悟禅师语录》
   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灵峰宗论》卷2
   不取天眼等五通造事外道,唯取入理凡夫耳。——法融《宗镜录》卷80
   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若不通观照般若,必不能契会实相般若。——《紫栢尊者全集》卷1
   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信解圆通,方为行本。——《涅槃 》卷14
   闻所说而信者,不名为信;智慧知己,名为信。——《大智度论》卷1
   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教自然,如果熟自零。悟不自生,必借信渐。——竺道生《注维摩诘经》
   初学佛的人,应该在闻思上努力。在觉受生起了以后,就应当在定慧专修上努力。在没有获得坚固的定慧证悟时,要在寂静的处所勤修努力。——冈波巴《宝鬘集》
   次依闻慧发生思慧,复依思慧发生修慧。——《瑜珈师地论》卷12
   闻思修三,应同时进趣。——仰米达果大师《在圆满无上道广大心要》
   初慧名观,后名为慧。——《成实论》卷18
   即使明早要死,也要学习知识。——《萨迦格言》
   食物不消化变毒品,认清毒品能变食药。——《萨迦格言》
   学佛的人要注意,不能不研究教理,理不通没有不走错路的。——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
   不可以闻慧,不可以思慧,内证是法。——《宝云经》卷4
   由闻思所得之万千智慧,不及由修证所生之一刹那智慧来得殊胜。——冈波巴《宝鬘集》
   经卷中的学问,未修成的密乘,健忘者的学识,需用时常哄人。——《萨迦格言》
   如人初开目,是名加行智;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即彼复开眼,后得智亦尔。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于中现众像,后得智亦尔。——《摄大乘论》卷3
   能照实相者,说为深般若;广般若俗智,起菩萨万行。不知深般若,圆成难修学;不学广般若,生起艰于行。如医师药匠,不解医科理,虽终身勤勉,不获胜利誉。——《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入解,皆名谤法。——《大乘集菩萨学论》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法句经》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憨山《费闲歌》
   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灵峰宗论》卷2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听偏执。盖经有此处建立,彼处扫荡。此处扫荡,彼处建立,随时逐机,无定法故。……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莲池《竹窗随笔》
   看教贵精不贵多,一部中精研妙义,彻骨彻髓,自然旁通众典,势如破竹。欲彻骨彻髓,必须看时即是观心,既曰观心,功同参悟。——《灵峰宗论·答印生四问》
   所以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延寿《宗镜录》卷1
   若欲研佛乘,彼寻宝藏,一一须消归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执义上之文,随悟生见,直须探诠下之旨,契会本宗。——《宗镜录》卷1
   凡看古人语录文字,不可专就一问一答、一拈一颂、机锋峻利、语妙言奇处,以爽我心目,资我谈柄。须穷究他因何到此大彻大悟田地,其中自叙下手功夫,刻苦用心处,遵而行之,所谓何不依他样子修也。——《莲池大师语录》
   祖师语句句活,学人当实法,则句句死。——《憨山梦游集》卷51
   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佛迹颐庵真禅师《禅关策进》
   如饭一粒熟,余粒即可知。诸法亦复然,知一即知彼。——《密严经》卷3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浅,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灵峰宗论》卷2
   世论者,惟说身觉境界而已。——《楞枷经》3
 见秋毫之末者,不自见其睫;举千钧之重者,不自举其身。——佛眼禅师《禅林宝训》卷2
   义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义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义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竹窗随笔·思惟修》(??)
   向外驰求,不知回光返照,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印光法师文钞·复马契四书》
   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小乘法,何能学大乘!——《地藏十轮经》
   如圣说下下诸乘之见,为上上诸乘之津梁。……前前较后后易于了悟故,前者实为转入后者之方便。——僧海《宗派源流镜史》
   咒与波罗蜜多中,未曾说于见差异。——萨迦班智达
   故学金刚乘者,生无我见,当如显教而修。——宗喀巴《密宗道次第广论》卷22
   无有法菩萨所不应学者,何以故,若菩萨不学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种智。——《摩诃般若经》卷26
   彼诸菩萨求正法时当何所求?……以要言之,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龙卧虎法, 一切外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瑜珈师地论》卷37
   世间所有无量别,种种善巧奇特事,粗细广大及甚深,靡不修行皆了达。——《华严经·十回向品》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维摩经·佛国品》
   如实了知世俗谛义,谓于五明处,如实了知胜义谛义。——《解深密经》卷5
   如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智慧。内明为求自解学,胃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大庄严经论》卷5
   少学或心高,易满如牛迹,如鼠手特物,自谓已能多。智海广难量,不测反增谤。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增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四十华严》卷12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习,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
   虽多诵习义,放逸不从正,如牧数他牛,不获沙门果。——《出曜经》
   因解成行,行成解绝。——《守镜录》卷3
   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善导《观经散善义》
   择法觉支犹如象宝,依此速能乃至往彼所行所得殊异胜处。——《瑜珈师地论》卷98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僧灿《信心铭》
   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楞严经》卷4
   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楞严经》卷4
   见闻虽然深广,而身心却流入凡俗,这就象医生自染恶疾,真乃颠倒的行为。——冈波巴《宝鬘集》
   口头说法喋喋不休,身心却毫无行持和体验,这种说教,就像是鹦鹉学舌一样,实在毫无意义。——冈波巴《宝鬘集》
   超生脱死法门,不可以聪明凑泊,不可以意气承当,不可以情见夹杂,不可以粗疏领会。先须专求己过,无责人非,见贤思齐,见恶内省,法法消归自心,时时警策自心,将定盘星认得清楚明白。——蕅益《灵峰宗论》卷2
   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阿陀婆耆经》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大般若经·乘大乘品》
   菩萨于一切法住院无分别,能修六度。——《大般若经·教诫教授品》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能满六度。——《大般若经·学观品》
   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摩诃般若经·三慧品》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心经》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圆满三十七品乃至十力、四无所畏等,如是诸法皆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学观品》
   通论大小乘经,同明一道,故以无得正观为宗。……诸大乘经以不二正观为宗。——吉藏《三论玄义》
   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卷1
   若无所得,即是得,即是现观,即是菩提。——《大般若经·无相无得品》
   以无住为方便,安住般若,所住、能住不可得故。以无舍、无护、无取、无勤、无思、无著而为方便,圆满六波罗蜜。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犯、无犯相不可得,动、不动相不可得,身心勤怠不可得,有味无味不可得,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学观品》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密,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经·奉钵品》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维摩经·观众生品》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四十二章经》
   若无所缘,心则寂灭。善巧方便之菩萨,行清净波罗蜜多,了知寂灭所缘,于善根所缘,亦不寂灭,于烦恼所缘,亦不生起,于波罗蜜多所缘,亦为安住,于空性所缘亦为分别,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于所缘亦观也。——《秘密不可思议经》(??)
   不着内外一切法,如风无碍行于空。——《华严经·十回向品》
   无见即是见,能见一切法,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华严经·须弥顶上偈赞品》
   若分别忆想,则是魔网,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印。——《大智度论》卷20
   佛法可自证知,不可以己所证传与他人,如财物等。如《婆罗延经》中佛言:我不能自断汝疑,能证我法,汝疑自断。——《成实论》卷1
   譬如有人因喉闭塞则能断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诸见,唯有我见斯能断于智慧命根。——《大乘宝云经》卷9
   故知入道,不要别观,总观无我一行亦得,若能明见身心无我,便是见道。——《甄叔迦经》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维摩经·问疾品》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华严经·光明觉品》
   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华严经》卷6
   于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华严经》卷13
   世及出世见,一切皆超越。——《华严经》卷13
   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触。——《大般若经》
   菩萨摩诃萨修习一切诸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功德之力,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所不至。——《华严经·十回向品》
 于不定事中,必应用不定智,……若人于一切法中决定知,是人则堕必定邪论中。若一切法必定,则诸所为应不须人功方便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10
   众生根机不同,大圣设教亦复非一,不可偏执一法,互相是非。——《无畏三藏禅要》
   随国俗法,不是不非,此法无诤。——《中阿含经》卷43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玄觉《永嘉证道歌》(??)
   上地之人不可作下地人之行,下地人亦不可作上地者之行。——冈波巴《教言广集零》(??)
   著述须从自己胸中流出,方可光前绝后。——《灵峰宗论》卷6
   身不证法升高座,死入阿鼻大地狱。身证不了尚生疑,何况不证盲心说!——慧思《诸法无诤三昧法门》
   如说行是深般若波罗蜜者,是菩萨诸所有世间危难勤苦之事永无复有。——《摩诃般若经》卷19
   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大品般若经》
   菩萨利智慧故,一心中一时能具足六波罗蜜。——《大智度论》卷81
   以无着为方便圆满智度,诸法性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学观品》
   四、缘起性空
   一切因缘及所生法性空寂故,是故我说名为法身。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见佛。——《造塔功德经》
   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如是说。——《佛本行集经》卷48
   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过去现在因果经》
   一切诸法本,从缘悉无本,若能返本源,乃名曰沙门。——《过去现在因果经》
   是诸缘起,无始时来,理成就性,是名法性。——《瑜珈师地论》卷10
   诸缘起义略有十一,如是应知:谓无作者义是缘起义,有因生义是缘起义,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依他起义是缘起义,无动作义是缘起义,性无常义是缘起义,刹那灭义是缘起义,因果相续无间绝义是缘起义,种种因果吕类别义是缘起义,因果互相符顺是缘起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是缘起义。——《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识缘名色,亦复如是,展转相依而得生长。——《杂阿含经》第12经
   譬如人在海洋依止于船,如是名身转起依于色。譬如船行海中依于人,如是色身转起依于名,人船相依行海中,如是名、色共相依。——《清净道论·说见清净品》(??)
   恰如支节集合而名为车,如是仅依蕴而有从生之名。——《杂阿含经》第4经
   有为诸法从因缘而生,譬如由于击鼓崦发音。——《清净道论·说见清净品》(??)
   诸法共相依止,如草木山河依止于地,地依止水,是一切各各相依。——《大智度论》卷31
   一切法各各为因,各各为果,是各因果相。——《大智度论》卷31
   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四缘生诸法,更无第五缘。——龙树《中论·破因缘品》(??)
   因缘而有,此亦假号,要前有对,然后乃有,犹如钻木求火,以前有对,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出,亦不离木。———《增一阿含经·六重品》
   如芽非是种子中有,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虚空等因缘中有,非是一一因缘中有,非诸因缘和合中有,非离因缘和合余处别有。若此等中一切皆无,如是得言芽无自体,若如是无一切自体,自得言空。——龙树《回诤论》(??)
   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自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杂阿含经》第12经
   一切诸法皆从自业因缘力故而得生起,而是因缘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无字法门经》
   是法即生即住即灭,即有即空。刹那刹那,亦如是法生、法住、法灭。何以故?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乃至色,一切法亦如是。——《仁王般若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从此而来)
   一切诸法不可得故,非方不离方,随所至处,即处自灭。——《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法若无常,即是动相,即是空相。——《摩诃般若经·十无品》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楞枷经》卷2
   诸有为法终得自体,从此无间必灭归无,若此处生即此处灭,无容从此转至余方。——《俱舍论》卷13
   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见知。如流水、灯焰、长风。——《大智度论》卷22
   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各合生,故名缘起。——《瑜珈师地论》卷10
   生命与身体,苦受与乐受,只是一心相应,刹那迅速而灭。纵使存续了八万四千小劫的诸天,也不得二心生存于一起。——《清净道论·说道非道智见品》(??)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圆觉经》卷上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毗舍浮佛偈《五灯会元》卷1
   诸法不起如虚空,犹如电起须臾灭。——《解脱道论》卷13
   不坏色故观色无常,不坏受想行识故观识无常。不作如是观者,是名行相似般若波罗蜜。——《小品般若经》卷3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拘留孙佛偈《五灯会元》卷1
   如幻亦如梦,如乾闼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中论》卷上
   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说五蕴皆空经》
   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日种姓尊说,周匝谛思维,正念善观察,无实不坚固,无有我、我所。——《杂阿含经》第265经
   若言有我,我为有知?我为无知?我若无知,则同木石,我若有知,则有攀援,既有攀援,则有染著……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大善权经》(??)
   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我相不可得故。——《大智度论》卷22
   不自在相为无我相。——《清净道论·论行道智见清净品》(??)
   若说第一义谛有我是为身见,若说世谛无我是为邪见。——《成实论》卷11
   故佛说正法,如牝虎衔子,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俱舍论》卷30(??)
   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则有实我不可得故。诸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瑜珈师地论》卷93
   以即无我名为有我,即无我者无彼外道虚妄神我,名有我者如来有彼得自在我。——《究竟一乘宝性论》
   不解空无我,信愿皆不实,由他信心生,可由他不信。执我若芭蕉,安可作梁柱?堂殿功未完,不风雨而倾。——《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维摩经·佛国品》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论·观四谛品》
   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为中道。——《中论·观四谛品》青目释
   因缘亦空,因缘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子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复次,最后因缘无依止故。如山河树木众生之类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虚空无所依止。若本无所依止,末亦无所依止。——《大智度论》卷31
   若诸法实有,不应以心识知故有,若以心识知故有,是则非有。——《大智度论》卷15(模糊理论,测不准原理)
   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离法何有人?离人何有法?分析于诸色,乃至观微尘,自性无所有,譬如彪兔角。——《密严经·显示自作品》(模糊理论,测不准原理)
   梦境生苦乐,彼境亦非有,如是缘起法,所依缘亦无。——龙树《七十空性论》(模糊理论,测不准原理)
   诸法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大般若经·无边际品》(模糊理论,测不准原理)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中论·观时品》(模糊理论,测不准原理)
   众缘所生者,是即无自性。若无自性者,云何有是法?——《十二门论》(模糊理论,测不准原理)
   诸法虽生,不住自性,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3017951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