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智慧文苑
跨越寂寞

    有时我们会赞美寂寞,愿意留在它的氛围里,去咀嚼那份一尘不染的青涩,以体会生命的淡苦和清香。甚至,我们还会钟爱那份孤清,用去斟饮那杯清淡如水的孤寂,来体悟生活的厚重和朴实。

    寂寞,作为人生的一种附丽和点缀,虽不失它的深沉和凝重。然而,悲壮如岳飞,还是会哀叹“知音少,弦断有谁知?”

    于是,在寂寞中我们会发现,我们有能力应付繁复的学习、应付艰辛的工作、应付多变的朋友、应付顽固的对手……却难以应付我们自己。在自己面前或者当面对自己时,我们显得是何等笨拙和无能。因为我们太了解自己、太清楚自己却又太难把握自己。

    我们一面欣赏寂寞,一面又企图摆脱它带给我们的空虚和烦躁。有时在它的暗示下,我们会去寻找新鲜、追求刺激、专营不枉活一世的乐趣。用对向外索取的方式,来冲淡一旦面对自己时,所难以承受的孤独和寂寞。

    害怕孤独,要排遣寂寞,然而,我们所用的方法却是如此幼稚。我们可以用一块糖来哄小孩子不哭,然而一块糖又如何足以抚慰一颗寂寞的心。更何况能享受寂寞的人,往往是那种具有敏感气质和丰富内涵的人。

    诗人李白不是早就颂出“古来圣贤皆寂寞”吗?是的,心态已近麻木的芸芸众生和醉生梦死者们,是几乎感受不到寂寞的。对他们来说,将一生悬寄在上班挣钱、照顾家庭、娱乐消遣等冗长无味的生活里就足够了。然而,对那些富于敏感和躁动的心,有时寂寞却会成为它的代名词。

    叔本华曾说:  “对于只是存在,其他动物比人更能满足,植物就完全满足于自己的存在。而人是否满足,是要从各人的迟钝性和感觉不敏陛来决定”。
我们因为不满足,所以感到寂寞,我们因为敏感,所以感到孤独。就算处在狂欢的人群,面对亢奋的游戏,然而我们知道,热闹的仅是表面,寂寞的还是内心。于是,那笑声会戛然而止,变成若有所思,那兴奋闪亮的眼睛也会被忧郁所代替。就算面对一盆烈火,寂寞的人也不会感到暖意。

    善感和超前的心常常因外界的触碰,给它自己插上藩篱打上桩,一旦独处在这个狭窄的世界里,我们就会感到寂寞。

    我们需要独立又需要配合,我们需要执取又需要解脱。在这对立的情绪中,他人乃至于我们自己是很难把握个中要结和认清火候的。一旦偏失于心之所求,寂寞便会形成难以驱赶的雾团包裹我们,让我们一次次地掉进它的怪圈里无法拔出。

    它是如此具有魔力,以至于在它的威胁下,我们害怕独处、害怕寂静、害怕黑夜,甚至害怕自心的宁静。于是,红尘俗世的平庸尽管令我们厌倦,然而我们还是在身不由己地攀求。

    我们常常躲进怯弱的甲壳中,告诉自己:其实我很需要——需要世人的妒慕、需要朋友的喝彩、需要亲人的爱抚……有希望就会有恐惧,不满足就会带来寂寞。尽管有人高唱“寂寞让我变得如此美丽”,然而,困扰在寂寞下的人,却难以享受那份亮丽。因为被寂寞控制的心,往往就不再属于你自己。

    这时负面情绪会因为寂寞的闲暇,而变得空前活跃起来,让我们在它的左右下变得神经兮兮、善变易怒、忧郁惆怅。既需要朋友又害怕朋友,既寻找热闹又抵抗热闹。这时我们没有半点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常常感到凄凉和厌恶、恐惧和压抑、沮丧和伤心。

    于是,我们会想尽办法来排遣这时的寂寞,以防治那颗心因发呆而发狂。就如同失恋的少女走向海边大声地喊叫,我们也会通过发泄来驱逐那个魔影,通过颠沛流离来逃避它的控制。

    于是,世人的“长城越修越长”,“卡拉OK”越唱越响,以为只有这样才足以抵挡因寂寞带给自己的无聊和自虐。

    尽管为战胜寂寞我们备受煎熬,但是我们又不得不一次次向它妥协,因为不管我们发泄得多么淋漓尽致,也不管我们逃避得多么遥远,静下心来,我们会发现那个幽灵仍躲在那里发出轻蔑的讥笑。无奈的人啊,重复的里程便又从脚下开始。

    一颗受控制的心,一颗被束缚的心,一颗要执取的心,是无法打发寂寞的,更无法享受寂寞带给自己的宁静。因为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却躲藏着一个惶恐不安的精灵。

    锁闭的心就像锁闭的房子,它会更快地破损和倾颓,装在那里面的东西,也会因长久的锁闭、发霉、变坏而无法使用。而寂寞就像弥漫在屋子里潮湿阴霾的浊气。

    在佛陀的教法中,告诉我们用“放下”来解决一切烦恼和挫败。在那里,除了正念以外放下所有的一切。因为,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们永远抓住或执著,一切都没有,没有“我”,也没有“我的”。佛陀一再强调要用这种方法来空掉一切,我们的身体可以被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锁住,但我们的心应该是自由的,放下了一切的心也就脱离了一切的束缚。

    只有当心完全打开,去掉在它上面早已钉上的界桩,让它呈现出空灵状态时,才足以抵挡寂寞的侵蚀,跨越它以通向满足的境地。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开放的心才能够接纳从它上面流过的任何一件事物。心可以让事物透过自己,却并不刻意地去造作、去分辨,而是继续保持它自己的开放和空灵,让寂寞在这种状态下无处可躲、无地可藏。

    泰国高僧阿姜。查曾将心理活动,比喻成能置人于死的眼镜蛇,并告诉我们,在它出现时,假如我们不去干扰它,它自会走开。即使眼镜蛇非常有毒,我们也可以不受它的影响,我们不走近它,不捕捉它,它就不会咬我们。

    寂寞也会像剧毒的眼镜蛇,但只要我们不执意去关照它、抓紧它,它也自会游走开去,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如果我们学会当寂寞出现时,让心保持在一种没有情绪和概念的自然朴素当中,就会让主宰和束缚我们的寂寞气氛慢慢纾解和释放。

    一旦掌握了这种技巧,我们会发现,越能启发深广而自然的宽容心,越能让因贪执而产生的寂寞,在内心自在无碍的境界中溶化。那被放飞出来的天使,将不再受情绪的控制,它翱翔在自由的天空,负面心态也将无法把它驾驶。

    这时,你可以一杯清茶,几本好书,一段音乐,就足以令心进入旷远和宁静;你可以踏青于草地,闻花的清香,掬一捧泥土,摘几茎小草,那把玩于手的平淡却能带给你拥有世界的满足;你也可以面对另一个感知的灵魂,静听心房的跳动,让一切成为无言,在这种幽远的沉寂里,去领悟彼此蕴含的无法表达的丰富。

    这种安息于自然、满足状态下的心,会因为内觉的醒悟和绽放,而更能捕捉到宇宙间一切的美好。在林边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静谧;在花下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淡雅妍美。就是在闹市,也别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另一番情趣。于是,心会常常在闲暇和松散中领悟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美妙。

    应该说,此时的寂寞才值得让人去赞美、去钟爱。跨越了寂寞的心,才更体会到寂寞的意义。从寂寞过渡到宁静,最后体悟到来自于整个宇宙的安详。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3017408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