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世纪崭新的时代与环境
悲观的预言
乐观的预言
不论是悲观与乐观,都有可能,也都不可能,但看未来的人心趋向,能够左右一切。
如何适应崭新的21世纪?
如何适应快速时代的生活步调
如何适应疏离的人际关系
如何适应繁杂的社会状况
如何适应多变的时代背景
适应物质丰富而心灵空虚的21世纪
如何在21世纪安定身心?
信仰宗教,但不可依赖灵异现象及崇拜神格化的人物。
求助于哲学,但不能仅仅讨论问题和指出问题。
期待科学,但不能指望科学来解决超心理等的许多问题。
提倡文化艺术,却无法帮助人的终极关怀及生死问题。
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
如何在21世纪安家乐业?
如何安家?
如何乐业?
如何保护21世纪的人类环境?
心灵环保
生活环保
礼仪环保
用法鼓山的共识来因应崭新的21世纪
我们的目的
我们的目标
前言
首先我要感谢法鼓山新泽西州联络处,安排了今天这场弘法大会。我们都知道,在美国,纵然是名人演讲,通常都只有数十人至多百把人的听众,而今天在当地的朋顿高中校园
大礼堂,能有近千位的菩萨莅临,是相当不容易的。
刚才有位新闻记者访问我,希望我对台湾最近(一九九六年)发生的宗教□财事件,发表一些意见。我说我不会回答类似的问题,只要我不是这样的人就好了。前几天,禅中心为了今天的演讲会,寄出去的一份传单被退回来了,上面被加上了几句话:「不要把台湾宗教的□财风气带到美国来,只要多做善事就够了,不要传什么宗教!」既然有人会这样认为,我想今天来听讲的人一定有限。但是,现在看到有上千位来宾莅临会场,这在美国东岸的华人社会,是极难得的大集会了,使我感到非常的欢喜和感谢,这也表示诸位都能认同法鼓山所弘扬的佛法;毕竟盲从迷信神秘的宗教和正信正见智慧与慈悲的佛教,还是不一样的。
二十一世纪崭新的时代和环境
我不懂二十一世纪的所谓未来学,而它也尚未来临,不能作什么预言。我只有用智慧的、慈悲的佛法观点,以现有的资料,从现在往未来看,希望运用这短短的七十五分钟,将可能发生的一些现象,以及如何因应的措施,来加以说明。
我不是预言家,也没有神通,对于各种预言的正确性,持著保留的态度。到目前为止,有种种的预言、猜测,有的从宗教层面的感应、体验,或者从学术层面的分析、观察,所作的一些判断。他们所预言的,大致不出如下的几类:
一、悲观的预言
◎有人从宗教信仰的立场,高喊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之说。
有一派的宗教,呼吁世人,准备迎接即将来到的世界末日。在佛教的立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球,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也许佛法慢慢消失,但是地球不会那么快就崩溃;虽然佛教内也有所谓「末法」的观念,我对这种说法,并不赞同,因为那不是释迦牟尼佛的预言。
◎还有「人类品质堕落,环境持续污染」之说。
中国人一向认为出现先圣先贤、三皇五帝的时代,是最好的社会环境,对于这点,我也持著保留的态度。因为,从历史上看,每个时代都有好人做好事,也有恶人做坏事,并非只有我们现在所处之环境,才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继有「天灾地变、环境恶化」之说。
有人认为宇宙的环境愈来愈糟。譬如说,天空的臭氧层有了个大破洞,那是由于热带的雨林破坏愈来愈多,各类机械排出的废气,愈来愈严重,地球的气温持续升高,许多地方的冰河,以及极地的冰帽,渐渐融化变成了水,使得海洋水位上升,陆地面积减少;相反地,河流及地下水的日渐乾涸,大地的农牧面积缩小,沙漠幅员扩大,人类生存的环境,面临穷途末路的命运。而且宇宙都在奔向一个大黑洞,步步走向毁灭。
◎有担心「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地球近于毁灭」之说。
有人担心著,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大家采用核子武器及生化武器,人类生存的地球,将有一半以上会翻一个身,现有的文化建设将全被摧毁,又回到洪荒的上古时代,甚至比上古的蛮荒更糟,因为处处都是被破坏污染了的环境。
二、乐观的预言
◎有「科学突飞猛进,将可以作星际旅行」之说。
有人观察在不久的将来,二十一世纪就可乘坐高速火箭,至各星际之间旅行,或者移民到月球、火星,甚至到其他恒星系统的星球上去,像这样的乐观态度,的确很可爱。
◎有「人类道德进步,普遍废止监狱刑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说。
有人认为到了二十一世纪时,人间会出现像孔夫子治鲁三个月间的那个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间不再需要有犯罪处罚事件。全世界不仅废止死刑,连看守所、法律及警察等的保安措施都将废止。
◎有「地球即将成为优良星球,人间无恶人,世间无毒物」之说。
近几年来,美国及日本出现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报导,我也曾看过五、六本这样的预言书籍。他们是从宗教的体验、超心理学的立场及经验,也有一些是从磁场变化之说,所得到的讯息。由于人的品质改善,地球的磁场也跟著改善;没有坏心的人也没有含毒的动植等物,耕田不需要用农药,用不到肥料,不论是加工或自然的食品,都是来源丰富而且成份营养。由于磁场相通、相同、稳定,自然而然人类的脾气就不会暴躁厌烦。许多的「真货」被人类发现运用,只有百益而无一害。物质普及丰盛,人类的贪欲降低,自私心减少,争执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有「人类身心健康,平均寿命可达一百五十岁」之说。
到了二十一世纪时,人类的身心,愈来愈安定,愈来愈健康,长寿而不易老化,人们不会害病,渐渐地不再需要医护人员及医疗设备。
◎有「世界政治清明,平等统一,不再有国界,不需用军备设防」之说。
佛经里传说的「北俱卢洲」,就是一个这样的环境。没有国界之分,不需要军备武器,到任何地方没有关卡,不用护照;如同这一村到那一村,这个家到那个家一样的方便无阻,甚至也不再需要有村落及家庭的建制。
三、不论是悲观与乐观,都有可能,也都不可能,但看未来的人心趋向,能够左右一切。
根据佛法的观点及佛教徒的立场,来看这个世界,因缘与因果能决定一切,故希望从我们的人心净化及人品提升做起。如果人心的趋向愈来愈好,人格的品质自然跟著提升;人的心灵愈来愈纯良、安定,那么乐观的世界就会出现。否则,光是空想幻想,而不努力于人心的净化,悲观的未来也就难免了。
如何适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一、如何适应快速时代的生活步调
二十五年前,我刚到日本东京念书,就感觉到日本人的生活步调,比起台北,好忙、好快。现在我不论到纽约、到台北,或者到世界各地、东方或西方、都市甚至乡村,每个人的生活步调都是紧张而快速了。站在禅修者的立场,我常常勉励大家,现代人的生活态度「要赶不要急」。不论是对工作、成绩、速度、品质的要求,只要尽心尽力的去做就好,心中不要给自己压力、不必有忧虑。
我曾提出二十句共勉语,其中有一句是「忙人时间最多」,也许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其实,就以我个人来说,我非常的忙,由于能充分支配运用时间,所以我也有休息的时候,即使忙著工作,心情要保持悠闲,这就是忙人时间最多。
二、如何适应疏离的人际关系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及工作性质,与农村社会时代完全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愈来愈强,家庭如此、家族如此,邻居、亲戚、朋友的关系,也是日渐在疏远。因此,我们要多关心他人,少忧虑自己。现在能运用的工具很多,像电话、传真、电报、E-mail、网路等,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现代通讯工具,人们就会有较多的接触。常常会有人打电话来问候我,但是,问候的人太多,经常接电话,也是件麻烦的事;其实,如果经由转达说某人在问候我,我同样会感谢他的关心。我在共勉语中有一句「利人便是利己」的话,也能用来改善疏离的人际关系。
三、如何适应繁杂的社会状况
现代的社会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诱惑、刺激的事情太多。走在马路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奇招百出,让人目不暇给、眼花撩乱;打开报纸、电台、电视、网路等媒体,也有各种神奇、离谱、怪异的新闻报导。就像最近台湾的宗教事件闹得满城风雨,也有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小道刊物,乘机就将几个形象正常的佛教团体,也拿来猛炒新闻,所谓内幕新闻、独家报导,用「想当然」的丑化、造谣手法,希望抖开来,看看这些团体有什么反应。他们最喜欢这些团体去跟他们交涉抗议,他们就有更多的新闻可以炒作了。
事实上有许多黑白颠倒的言论是不必介意的,以慈悲心就能原谅包容,以智慧心就能不起烦恼。我是一个没有薪水的终身义工,我们的团体只是一个输血的导管;把别人需要的血,从愿意捐血的人那儿拿来救人,而导管中是不留任何东西的。
因此,我们要将自己,专注在「利人便是利己」的工作上、责任上,物质生活要简朴节俭,兴趣不要太多太杂,利害得失少管一些。若能够如此,社会环境的复杂,就不会对我们产生负面的影响。不用在乎人家怎么谈论你,重要的是尽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实践二十句共勉语中的「尽心尽力第一」,复杂便成简单。
四、如何适应多变的时代背景
目前这个时代的风气是不断在变化著,就以食物的营养观念来说,有一阵子是菠菜铁质最好,接著又是卡洛里、蛋白质、维他命E、维他命C、某种矿物质等等,经常变换著它对人体的重要角色,不断在变,变换的时段也愈来愈缩短。以往的时风流行,每十年一换,现在是五年一换,到了二十一世纪,可能一年一变、一月一变,使我们无所适从。
但是,生命是极为有限的,我们如何来得及追上时风变化的脚步呢?若以《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观点,你就把变化看作幻象,你有需要跟著变吗?过去已过去,未来的事又怎么会知道呢?只有现在最重要,必须把握现在的每一个因缘、每一个时间,来把你现在的专业、专职做好,不是抱残守缺地固执不变,也不用无主游魂似地不知为何要变。不论变或不变,都要满心欢喜、充满感激和感谢的心。因此,我在共勉语中有一句「时时心有法喜」的话,「法」就是用来调适身心的方法和观念,使其不受环境所影响。
五、适应物质丰富而心灵空虚的二十一世纪
一个欲望很强却没有事情可做的人,其心灵必然是空虚的。现在的物质文明愈来愈丰富、便利,将来的时代,虽不必担心生活问题,应当尽量运用自己的资源,为整个社会、世界人类来付出、作奉献,如此,心灵自然充实。因此,共勉语中有两句话,就是「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安定身心?
信仰宗教,但不可依赖灵异现象及崇拜神格化的人物。
宗教一定有它的道理及轨则,如果没有正确的宗教信仰,就不会知道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现在这样的事实,对未来,又担心著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因此,就出现了灵异崇拜及神格化人物的崇拜。
事实上,对于展现灵异,为人解说三世因缘,通神鬼,显奇迹的旁门左道,并非只有台湾才有,世界各地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这样的人。因为人心不安,需要安抚,就有如此的人物出现,他告诉一些你所希望知道的事,并且似真似幻地表示出一些异象,也教你修行一种他们发明的方法,也能谈论一些拟似的科学、冒牌的哲学、剽窃的佛学,使你觉得他们既有异能又有道理。这些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他们未出事前,是真的,出事后进入牢中,便是假的,迷信的宗教现象就是如此;相信其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你不清楚时,是真的,了解之后,那就是假的。连那些扮演神佛降世的人物,在屡次欺人成功之后,也会相信他们自己真的已是神佛化身了。何况在宇宙之间,真有怪力乱神的事实存在。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不可依赖神异现象及不知所以然的崇拜,应该要相信因果。因果就是在宇宙之中,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其原因,佛法说:「因果不可思议」,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够,无法知晓因与果的关系,它是非常错纵复杂,无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
二、求助于哲学,但不能仅仅讨论问题和指出问题。
哲学是有用的,我们可以求助于哲学的、思想的、思辨的,来作为对于人生问题及宇宙问题的讨论,并且深思熟虑的探讨社会现象及其改善之道。可是哲学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哲学家们会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解决,那个问题需要考量,永远推陈出新,永远有新的哲学思想出现,但是,人类的根本问题,还是在原点上兜圈跑步。
佛法说:「因缘不可思议」,是叫我们用因缘的观念,来处理哲学上的问题;不论是人生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宇宙的问题,用因缘的信仰心及因缘的观察态度,以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的四个层次步骤,可以弥补哲学功能之不足。
三、期待科学,但不能指望科学来解决超心理等的许多问题。
目前是科学昌明的时代,为人类带来许多的便利,但是,科学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现在有人将精神层面也纳入科学,譬如说,精神分析、心理分析,甚至于更深层的研讨超心理功能。但是,站在修行的观点,以及宗教现象的层面来看,完全用科学来分析,那是办不到的。因此,禅修的经验及宗教信仰,都有实质的内容及其功用,不是科学所能探索的范围,却可以补足科学无法解决之问题。
四、提倡文化艺术,却无法帮助人的终极关怀及生死问题。
过去的人,不愿意正面谈论死亡问题,但是在近三十年来,不论是东方、西方,都在积极的讨论著。现代人所用的新名词「终极关怀」,就是关怀死亡、尊重死亡、如何面对死亡、处理死亡事件。人类应该提倡文化艺术的陶冶,可是不能帮助人们解决死亡的问题,不能解答死亡的问题。站在佛教徒的立场,如何帮助临终之时的人,在安详、宁静之中,怀著感谢和希望的心,带著喜悦安全的心,离开这个人生的最后一刻,还是需要有宗教的安慰,对于既往的感恩,对于未来往生佛国净土的信心。
五、提倡教育,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
提倡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重视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及宗教教育,会为人类带来灾难。故在提倡教育的同时,首要的著眼点,应该是人品重于财富、奉献重于积蓄、智慧重于技术。如果光有财富而缺少人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不幸的事;如果储蓄不只是自利,才能确保获得自利,能将此观念变为奉献,便是将财富储蓄到社会、人群中去,那才是最可靠、最安全的幸福。
身有一技之长,固然可以获得生活的保障,有了技术更有智慧的话,能帮助我们从身心乃至精神上获得安定、健康及成长。因此,佛教主张我们应当提倡智慧和慈悲的教育;有慈悲,就能包容、奉献;有智慧,就不会制造烦恼、不会被他人困扰。现在请诸位跟我一起来念共勉语中的两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安家乐业?
一、如何安家?
◎家庭的功能在于成员之间的互信、互敬、互助。
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尊敬、互相帮助,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互信的条件是自己的言行,忠诚不欺,才能取信于人;相信对方也是忠诚不欺的人,偶尔明知受骗,你也不可立即报复,留给对方一条反省改过的活路,相信对方是相信你的就够了。
互敬的条件是先给对方尊重,时间久了对方也会受你影响而尊重你了。互助的条件是,先给对方伸出援手,先为对方的利益著想,自己也会受益。有一位女居士她在美国没有身分,问我有什么办法?我说:「跟美国的公民结婚,不是马上就有身分了!」她说:「师父!这样太现实了,不是在利用人吗?」我跟她讲:「你该作这样的想法:是你帮助他得到一位贤慧的太太,因此他得协助你留在美国。这是彼此互助,不要认为是在彼此利用。」
◎家庭的意义在于成员之间的互谅、互勉。
互谅的原则是彼此要多体会对方的立场和情况;互勉的原则是彼此要多给对方正面的慰勉和欣赏。否则,太太很辛苦的在家带孩子、煮饭、洗衣服,先生不但不体谅,反而认为她是在家坐享其成;而太太也无法体会丈夫在外勤奋工作的辛劳,反而认为他是不知帮忙家事的懒汉。这就造成了夫妻们老在吵架、互相埋怨、彼此计较的怨偶了。 ◎家庭的成员之间,是伦理关系的共同体。
有些现代化的家庭,夫妻的财产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分得十分清楚。最近我听到有一位夫妇,他们俩各自都有待遇不错的工作,可是在家里吃的东西,是各买各的,任何用品都是各买各的,房租一人一半,连煮饭也是分别轮流值日,彼此觉得公平合理。但我怀疑,像这样的夫妻关系,能够维持多久呢?家庭是一个共同体,如果不谈相敬相让彼此体恤的伦理关系,而是一味要求合理公平,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婚姻,如果还能不破不散,那真是阿□陀佛了!
◎凡是建立起互补有无,互相照顾的生命结合体,都算是大家庭。
做任何事都要建立相辅相成的默契关系,弥补彼此的不足,便是同甘共苦的家庭结合。有人问我:「圣严法师,你在专门做著照顾别人的事,有谁在照顾您啊?」我说:「世界上有许多人专门让人照顾,也有许多人是专门在照顾人,这就是公平合理!例如我的职业和身份,就是学习著如何做好一个照顾他人来成长自我的人,但愿不要麻烦别人来照顾我;如我非得要人照顾而且有人愿意照顾的话,不论是谁,我都感谢!」
如果世间没有人需要佛法的照顾,我这个和尚不是就没事情可做了?如果大家都拒绝好心人的照顾,一切菩萨岂不是没有修行福德智慧、积聚成佛资粮的因缘了?
因此,不论是家庭乃至社会,凡是互补有无、互相照顾,一个生命结合体的场合及环境,都算是家庭。最小的家庭是两个人的共同生活体,渐次扩大,一个社会团体,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体人类的共存共荣,互惠互利,都可算是安家的工作。
二、如何乐业?
◎乐业的定义是敬业乐群。
凡是人类的工作、事业、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称为业。乐业就是不论成败、贫贱、富贵,都能尽自己的本分、努力地工作。成功不骄傲、失败不气馁、贫而能刻苦、贱而能上进、富而能节俭、贵而能勤劳,这是敬业乐群的基本定义及原则;能够如此,那就是知福、惜福、培福、植福,而使得人人有福了。
◎乐业的范围,可大可小。
事业有大、有小,最小的事业,是个人的每一个举手投足、一言半语、起心动念;次大的事业,是你个人从事的某项专业或专职的工作;大事业是社会大业、国家大业、人类世界的千秋大业,以及一切众生的生死大业。
做为一个佛教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一切众生的生死大业负责,让一切众生都能解决生死之间的大问题;活著时,要珍惜生命,感激生存,感恩生活,要好好地运用我们有限的一个生命旅程;死亡时,要心存感谢、充满喜悦,要无惧、无忧、无悔、无怨、满怀著悲愿心,迎向光明的前程。
◎乐业必须安业:身口意三业清净。
安业是安心工作,有一项安定的职业,并不等于持久固定的在做同样的工作,既不求升迁,也不准改行。
乐业的业,是指乐于通过身口意三业,来从事任何安定而能自利又能利他的工作,因此要负起一切行为的责任。一般人只知道不做损人的事是负责任,佛教徒则不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便是不负责任。一般人只知道对身体及语言的行为负责,佛教徒对自己的心理行为更要负责,所以常用惭愧心来修忏悔行,是很重要的。因为身体的行为及语言的行为,修善作恶,都是由于意业的起心动念。
因此,乐业先要安业,安业先要检点心理的行为,然后才注意要对身、口两种行为的尽责负责,乐在其中。
◎在安定和谐中,把握现在的今天,走出新鲜的明天。
佛法讲因果、因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关系一定是存在的,如果种因而见不到果,就像今天所做的事,不一定今天就得薪水,无法立竿见影,那是因缘尚未成熟。如果未曾记得今生种了什么因,确有大祸又有大福,那是由于不知在哪几个过去生中种过恶因及善因。因此,我们要对过往无怨无悔、无骄无馁,落实于现在最重要;立足于安定和谐的现在,把握今天,走出明天,这才是对乐业的一种基本态度。
◎在积极进取中,时时踏稳脚步、步步站稳立场。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胜利是大家希望的,如果明知不可为又不得不为,成功了是意外,失败了是意料中的事;失败有大小,有明有暗。一败之后,永远站不起来,是大败,屡败屡起,波折升降,是小败。明吃亏是智慧型的小失败,屡次吃亏而不能自知、不知防范,是愚蠢型的大失败。
胜败虽是兵家常事,如果屡战屡败而竟不知怎么败的,那还能够安业乐业吗?一定要识人己识进退,踏稳脚步,站稳立场,失败了再努力,成功了更努力,便是安业乐业的准则。
如何保护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环境?
目前法鼓山正在提倡的四种环保运动,就是心灵环保、生活环保、礼仪环保及自然环保。
一、心灵环保
《维摩经》中说:「心净则国土净。」心的行为,能够主导身体和语言的行为,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能影响整体的环境;所谓心灵环保,与心理健康、心理卫生、心理建设等是非常接近的。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留下了庞大的圣典所记录的佛法,都是为了要将人品提升、人心净化、人的环境改善,就是心灵环保的工作。因此,法鼓山的具体工作,就是在观念上,劝导大家要少欲知足、知恩报恩,在方法上,劝勉大家要用念佛,拜忏、持诵、禅修等项目,来作心理层面的净化。
心灵清净,对于所处环境的感受,一定是安定的、安全的;心灵不净,纵然佛国在眼前,也会觉得所处的环境是不安混乱的。在今天的台湾,有几个所谓「大师」级的宗教人物,个人财产有数亿元,因为太有钱了,甚至被黑道帮派的弟兄们威胁、勒索,毫无安全感。
有一次,曾有两位某家保全公司的保全人员,要我坐在他们的车上,一边一个都佩带著手枪,说是让我有被保护的需要感,我却跟他们说:「本来我是来去空空,觉得很安全的,现在你们坐在我旁边,万一手枪走火,还有什么安全的!或者是人家看我有了二位保镖在左右保护著,误以为我突然有了钱,什么时候歪主意动到我的身上,反教黑道朋友失望,岂非对不起人了!」
因此,如果心中没有安全感,你就不得安全,心中不为安全问题烦心,就是安心的人,你所处的这个世界,就是佛国净土!
二、生活环保
禅宗说「修行要在日常生活中」,把日常生活作为修行的方法。这是说,如果生活整洁、简朴、节约,就不会浪费自然资源;安宁、平静、清净,就不会制造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环境的品质就会改善。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有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资源污染、噪音污染等,到处脏、乱、浑、浊、不安宁,使大家失去了安全感和安定心。 因此,我们法鼓山正在提倡旧物新用、儿童玩具及书籍交换、垃圾分类分级、资源回收,该用需用的,用到不能用为止,不需用的尽量少买乃至不买,并且推广环保餐具及环保购物袋;鼓励办公室里一纸至少两用,然后集中再生,又用再生纸。
三、礼仪环保
佛教特别重视礼节和威仪。目前我们法鼓山在台湾、在海外,所提倡的礼仪环保,在个人方面,就是待人接物,合掌问讯,一言一行,尊敬对方,除了要口称「菩萨」、「师兄」、「师姊」、「阿□陀佛谢谢你」等,不说粗俗语、低俗语、流俗语。在社会群体方面,是婚丧喜庆的隆重庄严,法鼓山出版了一本《一九九四年礼仪环保实录》,里面详尽地介绍了这几年来持续推行的佛化联合婚礼、佛化联合祝寿、佛化联合奠祭。同时也分别出版了《佛化家庭手册》、《佛化奠祭手册》、《丧礼与助念手册》、《礼仪环保手册》以及《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小册。由于中国人对于婚丧喜庆的习惯,渐渐变成吵闹喧哗与浪费□张,只讲排场,不顾尊严,失去了礼仪的功能,品格低俗,早与现代的世界文明脱节,甚至被国际媒体视为奇风异俗,向日本及欧美等世界各国报导,真是丢人丢到外国去了!因此,我们不遗余力的在推行礼仪环保,已有很好的反应。同时,也希望在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每一位世界公民,都要有礼仪环保的修养和观念。
四、自然环保
佛说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修行佛法的道器和道场。对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要将它当成是我们身体的一部份来看待,也要当成是自己的家、自己的床□、自己的座位来看待。因此,爱护自然环境的观念,不但对动物要爱护,对植物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存环境,对空中的、对地面的、对地下的一切资源,都要善加的保护。
用法鼓山的共识来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我们的理念: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我们的精神:奉献我们自己,成就社会大众。
我们的方针: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
我们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
我们推动的全面教育,包括从结婚、胎教、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宗教的人格教育、老年人的关怀教育以及临终关怀的生死教育。
一、我们的目的
推动的目的是在对人类关怀,提升人的品质,使得人人都能见到自心中的净土。希望诸位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跟慈悲相应、跟智慧相应,那么,你这一念,就是生活在自己内心的净土里;大家以这样的精神,影响到我们的家庭及全面生活环境中去,人间净土就会普遍地、渐渐地出现了。
二、我们的目标
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提升人品、改善环境、安定人心、安定社会。如此,才能完成和谐的人生、和乐的社会、和平的世界。但愿我们共同来努力、来实践、来推广,让我们有大信心、有大愿心,因应崭新的二十一世纪。
(西元1996年11月9日讲于法鼓山新泽西州联络处Boonton High School,姚世庄录音带整理,再经圣严法师增修成稿。)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89549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