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智慧文苑
建立信心 给生命一个基点
  我们世俗一般所讲的“信”,与佛法所讲的“信”往往有距离。世间一般所讲的“信”,就是佛法法相中所讲的“胜解”的意义。所以我们一般会说,我们信什么、或说什么都不信,或说我信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或说信上帝、信真主、信佛陀佛法,有种种的“信”。有正信、有邪信、有迷信,“信”好像是内心的一种状态,它的对象可以有很多个,可以有正确的信仰对象,也可能是迷信的信仰对象,因此有正信、迷信的种种区别。但是这种说法与佛法所讲的“信”是有距离的。

  佛法中的“信”是“唯是善法”,是十一种善法中的第一种。所以这个“信”不存在什么邪信或迷信。如果说有邪信、迷信的话,而“信”本身应该属于无记法,既非善法、亦非恶法;因此随于所信的内容正确,就成为善信,随于所信的内容不正确,就变成邪信。但实际上佛法并非如此,佛法中的“信”是一种善法,在佛法中的定义是:“于三宝实德能,深忍乐欲,净心为信。”所谓“实”指的就是三宝的真实体性;所谓“德”就是佛法僧三宝所具足的功德;所谓“能”是对我们自身也具足能够实证、获得三宝这样功德的堪能,有如是的自信心。

  所以“信”有三种行相,一是胜解行相,一是欲乐行相,一是净心行相。此中以“净心为信”作为信的根本。所以什么是“信”呢?“信”就是让我们的心有一种清净、澄净的力量,让我们的心获得一种坚稳、信靠、不动摇的一种清净的力量与状态。而这样的“信”的获得,是要由胜解而来,要对三宝的实德能生起正确的胜解。所谓胜解是殊胜的认识,决定于此发生决定的理解、非常肯定的认识。就像我们胜解,水一定具有湿性,火一定是热性、具有燃烧的性质,对这些道理,我们也具足胜解。又好比我们胜解,肚子饿了就需要吃饭,吃了饭就能缓解饥饿,对于这样的道理,我们能发生非常确定无疑、肯定的认识,这就是胜解。

  对于佛法僧三宝的真实功德,以及所有众生皆具足佛性、也堪能证得如佛法僧三宝所具之功德,发生清净胜解、决定无疑,有此认识为先导,继而才能发生内心的清净之信。所以如无这样的胜解,则信心无由发生。当这样的信心发生之后,又显现为乐欲行相。所谓乐欲是指希望为信。因为有这样的一种信心,有这样的一种清净净信,所以我们才对佛法的修行发生信心、有希望,希望趣证,然后以种种方便寻求方法,进行实践。所以胜解行相是信的因相,而乐欲行相是信的果相。因此信的本身“唯是善法”。这里涉及一点,信是让我们内心稳定、得信靠的一种澄净力量。这种澄净的力量,在佛法中,唯有依于三宝的实德能,才得以发生。所以这里涉及一个甚深的抉择。

  在印顺导师所写的《成佛之道》里,也提到对三宝的抉择。那么我们就来看,对世间人所谓的信,它是否真的能成就。比方说现在有些人基本上什么都不信,若一定要说信,就只信钱,认为只有钱才有所保障。是真的吗?钱真的就能保障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吗?所以这样的认识与结论,往往经不起推敲。我们可以思维一下,很多人希望获得足够的金钱与财富,但是我们追问一句,获得了这些金钱财富之后,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个目的可能有很多,有些人可能要成就实践自我的价值,通过财富的创造,体验他对人类社会的价值。也有些人可能透过财富的积累,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还有的人因为财富的积累,以保障自身的生活。很多人会觉得,如果现在没有钱,我该怎么办?或是以后生病了,怎么办?我老了,怎么办?我没人管的时候,怎么办?最好还是自己身边有钱,这样才会有保障。当然可能还有其它种种或崇高、或世俗的目的。但是这些目的都很难真正经得起推敲。

  金钱真的能够保障生活吗?即使买了保险,但它既不能让你不生病,也不能让你不死。而且即使生了病,或许因有金钱而获得医疗的保障,但这些医疗往往人力有时而穷,有时即使有很多金钱财富,甚至不能让自己的生命多活一秒。过去我的老师生病,我去照顾时,在重症病房看到很多垂死的众生。在那样的重症病房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平等。无论是老人也好、小孩也好,无论是有钱人或没钱人,不论是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所有的人,或愚或智或不肖,在这里都一律平等。这时候,你很有钱,你告诉医生要用最好的药、赶紧救我,结果可能是,你比别人吃更多药、受更多的罪之后,最后依然不能获得保障。很多人为了追求财富,年轻时努力工作、甚至不惜伤害身体以求积累财富。所以前半生拼命用身体去挣钱,后半生又拼命用钱去挽救身体,但最后也了不可得。所以说,财富实际上对我们是不能有保障的,不要以为有了这些之后,可以给我们很好的生活质量。

  其实真正追求生命的质量是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与金钱有一定的关联,但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古代的圣者可以“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但圣者可以不改其乐。佛陀很多弟子也是这样,身为比丘,乞食而活,所有生活资具都只是维持生命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没有任何奢侈的享受,但是他们内心无比的欢悦,因为他们真正获得人生解脱究竟的真理,灭除了世间种种烦恼和障碍。所以这样的圣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幸福,与我们世间种种需求,没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我们可以从很多这些道理去思维,我们平时所信靠的东西,是否真可以让我们达到内心澄净、坚稳?内心澄净、坚稳往往才是人间第一大事。

  过去,二祖慧可去见初祖达摩,立雪断臂,表达其求法的诚心与决心,希望祖师为他解答生命中的根本疑惑。换言之,他付出生命的代价,向祖师提问:“我心不安,求师与安。”他自己的内心不能得到安隐,意即他的内心中没有真正的“信”的善法,内心没有依靠、信靠,不能得到人生的安身立命之处。所以一个人要有安身立命之处,其整个人生才有重心、才能建立起来,这是人生第一大事、第一要义。所以这个“信”,应该这样去理解。

  我们要依于什么建立清净信心、让人生获得安身立命之处,必须要去抉择。是依赖外在物质?还是依赖内心某种如艺术或精神之类的追求?甚至,或是依于世间的权势地位?或某种事业的成就、某种主义的达成?乃至各种哲学、宗教中的种种说法?我们一一去抉择,发现许多宗教的最终目标,最后当它与我们人生的最根本的困惑、根本无明、因六道轮回而有的生老病死、无量诸苦随逐的残酷现实等等相对应对照的时候,所有这一切都显得非常苍白和无力。

  所以人生真正要去解决的最根本问题,第一,先要去把这一切自身与社会所面临的背后最根本的问题找到。否则可能我们解决一些表象的问题,而对最根本、最实质的问题毫无触动。所以佛法的世界观,在佛法的认识中,如果人类不去解决我们最根本的深厚无明,以及由此无明为因,而有诸行造作、有识有触的形成,乃至有生老病死的世间轮回流转,因有这样的惑、业、苦,佛陀阐发十二缘起,依惑业苦这样的公式,说明世间的现象及其形成的因由,最后帮助我们找到我们轮回世间的最根本的问题。所以如果我们不去逼近、触及这个问题、不去寻求解决这个根本问题的话,想去完善我们的生命,也只不过是世间种种修补式的改良。甚或许多人修学佛法,也仅是将佛法做为一种生活的点缀,没有发起最根本的出离心与菩提心、从最本质的意义上去转识成智、转闇成净,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所以这个信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70741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