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人间佛教研究
健康佛教是人间佛教的必然走向

   由太虚大师开创的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是近现代佛教的主流,关注现实人生,切实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使佛教充分发挥其离苦得乐的作用,这不仅是佛教的宗旨,更是众生的需要。人间佛教的特色便是玄虚到切实,在时间上是从来世至今生当下,从空间上是从天界阴间至人间,从对象上是从六道万有至以人为主,从境界上是从究竟涅槃到现实感受的解脱痛苦。人间佛教本身并没有过时,但是需要进一步细化,需要以更加明确和切实的目标以引导众生改善现实的人生,以离苦来离世,以出离烦恼来出世,从而达到当下解脱、直入佛地的最高目标。

  为了进一步实现使佛教更加切实地为现实人生服务的目标,有必要提出“健康佛教”这一理念。徐文明在《人生佛教与健康人生》一文中,对这一问题进行过阐述,但还不够充分,需要更加细密的论证和更加有说服力的说明。

  佛教是为了满众生愿,众生的要求和愿望很多,而最根本的不外是幸福和健康,对于幸福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因为幸福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其程度也是无法衡量和比较的,而健康则是最为实在、歧义最少的目标,而且幸福必须建立在的健康的基础上,因而要想改善人生,首先要关注的必然是人的健康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清醒和正常的人来说,健康都是不可能拒绝的最大愿望。无论肤色和种族,无论宗教和文化,无论地域和国家,无论年龄和性别,无论善恶和贫富,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关注健康问题,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正好说明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是基于人性的根本追求。

  徐文明曾经指出: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出离世间,但出离世间并不意味着逃避和远离世间,而是改善和净化世间,破坏世间存在的痛苦和烦恼,解决其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问题,消除苦恼和不平等的根源。依四圣谛,生命最根本的感受就是痛苦,佛教的根本目标是离苦得乐,达到涅槃。人生之苦,一般说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蕴。八苦之中,生老病死是生理和身体方面的痛苦,爱别离和怨憎会是感情、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病态,求不得则是思想方面的疾病,五盛蕴是总括前者。

  生老病死是人直接感受到的痛苦,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其中关键,则是疾病。表面看来,生死和衰老都是一种自然规律,都是必然的,其实它们都和疾病分不开,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一个健康的人,其出生就会比较顺利,当然这也与其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一个健康的人,就会安然地走到生命的尽头,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没有痛苦地和这个世界告别;一个健康的人,就会延缓衰老的过程,青春常驻,鹤发童颜,永远年轻。只要减少疾病,保持健康,就会有一个高质量、高品位、高价值的平安、顺利、幸福、长久的人生过程。因此疾病的问题解决了,人能保持身体健康,就能减少生死与衰老之苦,极大地提高生活的质量,是以在现实的人生中,健康问题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太虚大师指出:“普泛言之,佛教是一切众生所依的佛教;切近言之,就是‘人生的佛教’”1。我们可以接着说:再切近言之,就是“健康人生的佛教”。佛教是救苦救难的宗教,而众生、特别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最大的最根本的痛苦其实源于疾病和不健康,健康则是人最根本的追求,也是最现实、最基本的目标。众生的需要就是佛教的需要,众生的目标也是佛教的目标,因此佛教就是为众生的健康而建立,佛教就是一种健康宗教。2

  人生的根本痛苦就在于不健康,改善人生、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必须从增强健康做起。生、老、死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能够改变的就是疾病,只有减少疾病、避免重大恶性疾病,才能减缓生死之苦,才能尽可能延缓衰老。既然疾病是最大的最根本的痛苦,而所谓解脱,从现实的角度上讲,就是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生活。

  以解除疾患、获得健康为目标,可以从最大限度上打破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等各方面的藩篱,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宗教以神圣性为本质,神圣使人超越,使人上升到一个非同世俗的高层次,但它也有自己的弊端,由神圣而自大,由自大而唯我独尊,而排他贬他,这恰是一般宗教的致命问题。因此虽然绝大多数宗教都强调止恶扬善,虽然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宗教徒,却并未消除战争和恶性冲突,与此相反,很多战争和冲突都和宗教相关,在人类历史上,如十字军东征这样的宗教战争就有多起。号称向善的宗教却发动罪恶的战争,导致恐怖和暴力活动,打着神圣的旗号却干着最为庸俗丑恶的勾当,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其实这正是宗教固有的弊病,是白赞毁他、我慢自大的体现。

  佛法非宗教,一是由于没有一般宗教的神创论和对神灵的迷信,二是没有一般宗教的自大和保守,是平等慈爱一切众生(包括外道)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佛教是最为宽容和博大的非宗教的宗教,最具备成为普世宗教的条件的宗教。

  以健康为宗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佛教的普世宗教的特色,让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走到一起,共同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的平衡而努力。

  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对于什么是健康,理解也不完全一样。健康就是人的身心和谐,应当保持全面、持久、整体的健康,不能追求片面、一时和个体的健康。具体来讲,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三个方面,身体健康的标准是健和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稳定和善良,思想健康的标准是清醒、有智慧和不执著。

  从八苦来言,生老病死代表身体不健康,爱别离、怨憎会代表心理不健康,求不得代表思想不健康,五盛蕴总括三者,表明人的身心不和谐是痛苦的渊薮。

  身体健康的标准分歧最少,就是身体协调,阴阳平衡,精力充沛,没有疾病和不适的感觉,同时还表现出健康的美感,面色红润,体形适中等等。健康不一定是健壮,更不一定肥硕。过分追求肌肉发达或身体某一部分机能的突出未必是健康,靠吃兴奋剂或服毒品换来的一时的亢奋不仅不是健康,还是健康的大敌。自然的、持久的、全面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建立在健康之上的美才是真的美,单靠化妆、吃药甚至手术得到的美不能长久,从长远来看甚至是有害的。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分歧,但心理稳定性肯定是其中很重要的指标。心性平和,在感情上能够连续和专一,同时富有爱心,善待他人和其他生命,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喜怒无常,好勇斗狠,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思想健康的标准差别更大,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大多数人还将之和心理健康归为一类。思想健康比较确定的标准首先是头脑清醒,有很好的辨别能力,能够体认真理和万法实相,对于事物的内外表里、自相共相都能认识到,能看到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还能够不执著,也就是说既能分别,又能无分别,能立能破。

  身体健康的标准主要是美,内健而外美,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是善,稳定而慈悲,思想健康的标准主要是真,体认真理与实相。三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身体健康是基础,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心理往往容易扭曲,思想也会受局限;心理健康也很关键,心理如果不健康,身体的健康也无法得到持久的保证,没有一个稳定的心理,人的智能也无法充分发挥;思想健康关系到整体与全局,也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只有认识到真理与实相,并努力依照规律行事,才能避免走弯路,才知道如何保证身体和心理的全面而持久的健康。身体上健而美,心理上稳而善,思想上灵而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是真善美的统一。

  以这种全面健康为标准,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人能够达标,而且有大量的人严重不及格,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从身体健康方面来讲,患有各种疾病的占了大多数,还有不少是患有严重的恶性疾病的人,有很多人体重不正常,营养不良,除了少数是由于饥饿和贫困、大多数人是由于饮食过度而造成的营养不均衡。从心理健康方面来讲,大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占有的比例也呈上升的趋势,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导致相应的幸福指数的上升,而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大则恶化了人的心理状况。从思想健康方面来讲,多数人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不少人智商很高,对于眼前的利益看得很准,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看不到深层的真理和宇宙实相,没有获得真正的觉悟,因此很多人成为高智商的罪犯,害人害己,令人扼腕叹息。

  不仅个人陷入严重的病态,整个社会也面临严重的危机,这不仅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破坏了整个生态,使整个生命系统陷入深重的灾难。这种危及整个生命系统的重病源自何处呢?其实就源自人类的贪欲,源自“贪欲主导型”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消费文化。
  
  徐文明指出:贪欲是痛苦产生的根本原因,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有求不得,求不得自然会失望、怨恨,心中忧愤。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带来幸福指数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人的要求也随水涨船高,社会发展赶不上人欲的增长。然而对于贪欲的危害很多人认识不足,甚至还将此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各式各样的广告都在鼓励人们消费,都在诱人购买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或者他们根本无力负担的东西。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模式事实上就是贪欲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刺激、制造人们的消费欲望,诱骗人们不断膨涨贪婪的欲望,追求超出自己能力的高消费,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系统的高速运转。

  如今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已经宣告了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的破产。这种模式鼓励人们超前消费,寅吃卯粮;这同时也是过度消费,借贷消费,虽然一时换来了表面的繁荣,但却隐藏着极大的危机。如今这一虚假繁荣的汽球已经被吹破了,但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一危机表面上是经济危机,其实是文化危机,是贪欲至上思想的破产。

  这种模式首先是使人物化,使人成为被动的消费工具,成为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机器。这种模式制造了很多人们根本不应该有的需求,甚至是完全对人有害的需求,例如烟草、毒品、酒类、游戏等,以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换取资本家的血腥的利润。这类产业越繁荣,人类的灾难就越深重。

  这种模式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为了满足人的过分的欲求,森林不断被砍伐,环境不断被污染,物种不断被灭绝。最为严重的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冰川在融化,海面在上升,自然环境的不正常变化已经严重威胁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生存。经济发展越快,环境破坏越严重。经济增长的数字,都是以人们的贪欲为基础,又以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为代价。佛教讲三界如火宅,这种火主要就是欲望之火,欲火烧坏了人的身心,还烧坏了生命的家园。3

  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强调“消费主导型”也就是“贪欲主导型”的经济模式,通过诱导人们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来带动经济的超常发展,从而产生虚假繁荣,一旦这辆“欲望号列车”严重超速而陷入失控,带来的便是极大的灾难。美国这次经济危机表面上源于由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深层的文化和精神危机。不过可悲的是,美国政府并未找到问题的症结,还要发行大量国债,还想借钱刺激消费,这其实是饮鸩止渴,这种方式即使是一时能够从这次危机中解脱出来,又为再一次更大的危机奠定了基础。这种模式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毁掉美国,也会毁掉整个世界,还会让整个生命系统为其陪葬。

  美国人表面上最聪明,借钱消费,用别人的钱来享受生活,几乎是不劳而获,实际上却最傻,因为美国人是全世界的“费奴”——消费奴隶。美国人拼命赚钱,拼命花钱。他花钱让别人赚,他花没了向别人借,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危机爆发。4 借的钱早晚要还,而且还要付利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会天上掉馅饼,一旦资金链断裂,实在还不起了,就可能会落入一贫如洗的困局。

  贪欲是最根本的原因,因为贪欲而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因为贪欲而不愿监管,因为贪欲而腐败贪污,因为贪欲而吸毒犯罪。贪欲是罪恶的根源,也是人类失去健康、社会陷入病态的根本原因。

  现代人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饥饿和营养不足,而是饮食过度和营养过剩。体重超标的人数量很大,这类人往往会有严重的疾病。为了所谓口福,不少人还专门吃野生动物,甚至是国家保护动物,这不仅是“非典”之类的公共灾难的原因,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据说为了满足人类刺激欲望的需要,北极的海狗之类的野生动物就饱受摧残。

  人的贪嗔痴三毒是健康的最大杀手。由于对色欲过度的追求和感情的泛滥,不仅产生了艾滋之类的各种各样的严重性病,还导致了大量的情杀和性犯罪,使人类的道德、尊严和生命面临严重的挑战。美国的强奸率据说是最高的,这正是美国的欲望文化的一个侧面。贪爱和仇恨正如功德天和黑暗女一样是一对孪生姐妹,由欲望所导致的极度的爱很容易转换为极度的仇恨,爱恨交加不分容易产生犯罪,也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的发生。

  过度功利化所导致的愚痴蒙住了智慧的眼睛,使其丧失了判断是非和利害的能力,导致金钱崇拜、物质至上,把最低的欲望和物质当成最高的、最神圣的存在,以俗为雅,以害为利。据说最近钟南山院士提出贪官容易得病的结论,这一说法很有道理,因为除非贪官完全丧失天良,他的良心总会有些不安,他得到金钱的同时也失去了心理的稳定和安全感,而金钱还会引发其他犯罪,财和色总是分不开,或者由于包养情人而贪污,或者用贪污的钱包养情人,酒色财气全都是刮骨的钢刀,是健康的杀手。

  人类的愚痴还在于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自残和自杀的方式,这比动物高明多了。人类会用灯草熏黑自己的肺,用酒精烧坏自己的胃,用毒品麻痹自己的头脑,用噪音损伤自己的耳朵。老子早就发现人类的这种愚蠢的本性了,他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总之,人类会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伤害自己,让自己失去健康。

  三毒是疾病之根源,只有用三学才能消除。用自我约束、自律守戒才能限制不必要、不合理、过分的欲望,用禅定才能提高定力和心理稳定性,才能保持心性平和并且充满爱心,用智慧才能打破愚痴,使人看到真相和全局,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

  佛法是获得健康的最好的指导思想,将这种思想落实,就必须有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基于佛教的理念,徐文明近年来提出并实践一种“低成本健康生活方式”。所谓低成本,首先就是建立在佛教的生命伦理基础之上的不杀生的原则,主张素食,尽可能降低和减少对其他生命的伤害和干预,减低由于某一种生命健康而导致的其他生命的损伤,降低人类健康的生命成本。这一成本是最为重要的,因为生命无价,生命不可复制,经济损失可以弥补,生命损失不可弥补。为了重生、爱生,就不能无故杀生,而不杀生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素食。苛政猛于虎,人口赛过虎口,丧生于虎口的生命极为有限,丧生于人口的生命则不计其数。看上去并不狰狞甚至还颇有美感的人的樱桃小口实际上却可怕得很,多少动物的血肉成了人的食物,多少无辜的生命为此丧失,甚至为了满足的人的口味,不少动物被生吃,人尝一口鲜,动物受熬煎,很多动物不仅被剥夺了生命,而且死得很惨,死得非常痛苦。这种代价和成本,又哪里是金钱能算得清的呢?

  为了降低生命成本,人类应该主动放弃口味的嗜好。肉食不仅让被吃的动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而且这种代价终究会落到人的身上,且不说佛教的生命轮回,当世的人也会付出极大的健康成本,为了贪食野生动物而导致的非典灾难,难道还不足以给我们教训吗?贪享口味,坏了肠胃,甚至得上更加可怕的疾病,这种代价对人类自己来说也未免太大了。

  除了饮食,在其他方面也应注意尽可能减少杀生。如衣服,能够蔽体保暖即可,不必追求华贵时尚,尽量不要穿戴动物毛皮,因为这样也会导致杀生。美丽固然重要,如果这种美丽是以杀生流血为代价而获得的,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在运动娱乐方面,一定要选择健康环保的方式,如钓鱼之类就不太合适。有人说钓鱼是一个高雅的运动方式,其实这是一个残酷的运动,说不上高雅,有爱心的人应当拒绝。打猎就更不必提了,应当完全禁止,因为这是直接的杀生,如果将此作为运动方式,成本实在太高。

  除了降低生命成本外,还应注意减少环境和资源成本,由此也可以减少财务支出,降低生活费用。素食不仅可以降低生命成本,还能有效地减轻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动物的饲养和肉食的加工都会破坏环境并且带来大量的资源消耗。相对来说,素食也是比较经济的,而所谓高档仿荤的素食也是不可取的。

  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除了破坏环境、增加开支外,也是间接的杀生,因为许多资源开发和能源生产都是高危产业,我们所用的煤事实是“带血的煤”,里面有煤矿工人的生命成本,因此尽量减少消耗,就是降低生命成本。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非常好的作息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源,同时也符合生命自身的规律,有利于人的健康,那种所谓熬夜工作的“勤奋者”和为了享受夜生活而彻夜不眠的人都应当调整自己,因为这样做既对自己的健康有严重损害,同时还增加了能源消耗。

  为了降低消耗,应当尽可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骑白行车、走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不应当过度发展私人汽车,因为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都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过多依赖汽车,人走路越来越少,缺乏锻炼,对自己的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低成本健康生活,既要低成本,又要健康;既要自己健康,也要让其他生命健康。低成本与健康并不矛盾,那种高价换来的健康往往只是一时的,靠药物补品、靠高级化妆品、靠高价理疗,并不一定能换来真正的健康,过度营养同样不能带来健康,甚至是有害的。低成本意味着低消耗,意味着更加自然的合乎生命节律的生活,意味着自身负担的减轻,意味着与环境和其他生命的亲和,意味着相互干预的减少,这种生活当然是健康的。健康同样意味着低成本,因为健康的人没有医疗费用的巨大开支,也不用为此耗费时间,健康还能带来高效率,能够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创造,能够有效地减低生产成本。低成本与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低成本健康生活是一种共同健康,不是让极少数人占有大量的健康资源,也不是让人类独占生态的主导权和健康生存的权力。如果说我们以前的目标是共同富裕,现在就应当提倡共同健康,因为富裕不一定带来健康,富裕不是最终的目的,富裕应当是健康的前提条件,健康才是根本的目的。

  为了共同健康,每个个体都应当尽量自己的健康成本。从物种方面来讲,人类必须自我约束,因为其他物种无法约束人。人类必须认识到,没有生态平衡,没有生命系统的整体繁荣和共同健康,人类自身的健康也是无法实现的。人类虽然从自然界中相对独立出来,但这种独立是非常有限的,人类不可能离开其他物种而独自生存,人类依然是自然界的儿女,必须对自然界尽孝,以恭敬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对待大自然。知恩报恩,就应当善待大自然和其他物种,尽量减少对它们的破坏和伤害,限制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在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在一个各得其所、稳定繁荣的生命系统中,人类才会获得真正的健康。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污染的环境,一个没有其他生命的萧条的世界,人类无论如何富裕也是没有意义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健康都无法得到保证。

  低成本健康生活,还包括人性自身的完善和自觉,要认识自己,关爱自己,不要为他损己,为一些没有意义的追求而自我毁灭,这就需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把健康作为最首要的目标。很多人口头上承认健康的重要性,事实上则不然。大多数人事实上把金钱、名、权利等放在前面,或者说是将事业、工作、家庭等看得很重,而偏偏不注意自己的健康,经常说想锻炼,可就是太忙,没有时问,

  本来不想喝酒熬夜,但是工作需要,没有办法。其实这些全都是借口,根本原因是不重视健康。假如真把健康放第一位,就不可能没有时间锻炼,每个借口很忙的人都会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都在为名为利而奔忙。锻炼身体并不需要大量的时间,甚至不用专门的时间,有1分钟,就可以做几十个俯卧撑,跑五分钟,就能让自己全身出汗,一边盘腿打坐,一边看书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只要有心,不怕没有时间。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就必须付诸行动,就必须自我约束,放弃所有对健康不利的生活习惯和不良嗜好。抽烟、喝酒、吸毒等都是恶习,必须屏除。肉食和其他垃圾食品都要尽量避免,越是味道好的食品往往越危险,和健康相比,口味并不重要。凡事不可兼得,要学会舍得,舍得口福,舍得所有贪欲,才能真正获得智慧,喝酒既不可能喝出健康,更不可能喝出智慧。

  只好学好佛法,勤修三学,远离三毒,无诸贪欲,才能理解并实践低成本健康生活,真正获得健康和觉悟。提倡健康佛教,让佛教为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服务,这正是人间佛教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对于进一步扩大佛教影响并且让更多的众生受益,实现弘法利生的目标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太虚大师全书》第五册,第[五]二四二页,《太虚思想研究》556页。

  2、《人生佛教与健康人生》。

  3、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为指导的生态文明》,绿叶2009、2。

  4、同上。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4211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