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
第四章 佛教在华弘传概要
一、大法东来
佛教起源于印度,创自释迦世尊,已如前章所述。释尊灭度后,两千余年来,渐次向外传播,南则由锡兰而缅甸、暹罗、南洋,北则由中亚而中国、西藏、朝鲜、日本。近年来更遍及于英美德法诸国。然而其中弘传最广、变迁最著、而史实足徵者,则首推中国。
佛教东来,相传始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历六十七年),然而永平之前,早有佛法东来的史迹,如《列子仲尼第四》谓:“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此似是孔子已知佛为大圣。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载:“……又始皇时,有诸沙门释利防等十八贤者,赍经来化,始皇不从,遂禁利防,夜有金刚丈六来破狱出之,始皇惊怖,稽首谢焉。”按此说在《佛祖统记》中亦有记载,但释利防名为室利房。
《魏书释老志》载:“汉武元狩中,霍去病获毗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此中所谓丈余金人,可能是指佛像而说。
《佛祖统记》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以上诸说,虽以视作永平以前佛教已东来中国之证迹,但皆为片断史料,无其他可徵文献足资证明,而在史书上可资徵信者,为《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载:楚王英喜为浮屠斋戒祭祀事。传谓“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喜为浮屠斋戒祭祀。八年(永平),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三十匹,诣相国曰,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相国以闻,诏报曰: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咎,其还赎,以助沙门伊蒲塞之盛馔。”
该诏书赐于永平八年,书中有浮屠(即佛寺之义),伊蒲塞(今名优婆塞,为佛门在家信众),沙门(即出家僧众)等译名,可见当时不但已有佛教之仪式,即翻译事业已略具端倪。按汉代中国与西域交通而言,汉武时张骞使西域,交通已通,其后霍去病击匈奴,李广利伐大宛,自敦煌至盐泽皆为汉有。宣帝时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天山南北及葱岭以东诸国,悉为汉属。其时交通既已通达,则佛法东传,自属可能,不过一般公认者,系汉明帝永平十年传入我国。
我国正史所载,《后汉书西域传》谓:“……明帝夜梦金人,长大,项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佛像焉。”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七》谓:“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
以上二说,略而不详,《佛祖统记》中有较详尽之记载,且亦为一般所采信者,谓:“……(永平)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寻求佛道。”
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支,遇迦叶摩腾、竺法兰,得佛像梵本经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达洛阳,兰以沙门服谒见,馆于鸿胪寺。
十一年,敕洛阳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始译《四十二章经》,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
综上所述,佛教来华,当在汉武之后,至明帝时天竺沙门来华,朝廷尊之,遂载之史籍,传于后世。其后西域译经大师相继东来,宣译佛经,华土有志之士也相继西行求法,于是释迦世尊的经教就渐渐在中国弘传流布了。
[NextPage]
二、佛经翻译
东汉末年,西域沙门相继东来,弘传世尊之教。然而佛法弘扬,以书籍经典为媒介,故我国早期佛教,恒视译经为一重大事业。我国上自晚汉,下迄中唐,前后七百年间,佛经翻译工作未尝间断。今日大藏经所传,数逾八千余卷,是皆为古德筚路篮褛之下所遗留的智慧结晶。
佛经的翻译,可略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至西晋可称为前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可称中期;自隋统一至中唐可称为后期。宋元以降,虽亦偶有译者,然不过补苴而已。
国人之知有佛经,早在公历纪元之前。《魏书释老志》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图经》。”是为国人闻佛经之始,然此仅为口传,并无笔译——事实上,释迦世尊的经教,最初结集的时候,都是暗诵口传,并无笔录记载。至佛灭数百年后,随声教所被,各土渐有佛经写本。我国最早的译经,相传为迦叶摩腾译的《四十二章经》。而佛教史上最早的译经事业,除摩腾外,当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来华为始。
安世高,安息国(今波斯地)人,早岁出家,博探经藏。弘化四方,遍历诸国。以汉桓帝初来华,至洛阳,未久通华语,宣译众经,改梵本为汉语。其后二十余年间,译出《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九部。《高僧传》称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析,广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支娄迦谶,月支人,汉桓帝末抵洛阳,于灵帝光和中平间,译出《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等十四部。
在前期译经事业中,除安、支二公外,尚有支谦及竺法护者,贡献亦多,支谦本月支人,从支娄迦谶弟子支亮受业,汉献帝末年,避乱入吴,孙权拜为博士,自吴黄武初至建兴中,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等经数十种,江左译经风气,实由谦启之。
竺法护者,系出月支,世居敦煌,入印从外国沙门竺高座遍历西域诸国,通三十六国言语文字,西晋泰始二年,大赍梵本,自敦煌至长安,复入洛阳,再至江左,沿途传译,未尝间断,曾译出《光赞般若》、《维摩》、《正法华》、《无量寿》等经一百五十余部,其时佛典广为流传,护力居多。
自后汉历曹魏孙吴,以讫西晋,二百五十年中,共译出佛经七百余部,一千四百余卷,译经缁素计三十余人,除前述数人外,尚有安玄、严佛调、支疆梁接、竺法兰等译经师多人。此时期内,译出的佛经数量上虽颇可观,但多是零品断简,少有整部全品的。因之所译的经典,文体既未能确立,内容亦不成系统。故而译经事业真正大规的开始,乃在鸠摩罗什大师来华之后。
鸠摩罗什大师,为印度大乘佛教建立者龙树菩萨的四传弟子。父为天竺国相,母是龟兹国王妹。罗什夙慧聪颖,七岁即诵偈两万三千言。洞解毗昙(即小乘论),九岁随母之印度,从般头达多学杂藏及中长阿含四百万言,博览四围陀五明诸论,及外道经书、阴阳星算等。并师事专弘大乘的须利耶跋陀及须利耶苏摩兄弟,受诵《中论》、《百论》及《十二门论》。其后龟兹王迎之还国,罗什乃在龟兹广说大乘诸经,四远宗仰,东土亦闻其名。苻秦建元十八年,秦主苻坚以道安法师之请,遣将吕光迎之,龟兹留不遣,光灭龟兹,挟之以归。此时苻秦已亡,光在西凉自主,罗什见羁于凉十有八年。姚秦弘始三年,凉降于秦,秦主姚兴迎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为辟逍遥园,四事供养,请译经典,并使沙门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襄译。弘始四年译出《坐禅三昧经》、《阿弥陀经》;五年更译《大般若经》。译此经时,罗什手持梵本,口自传译,姚兴亲执旧经,以相仇校,与诸宿旧义学沙门僧契(此处末学查了字典也未找上这个字,这个字是把“契”的“大”字底换成“石”字底,有的佛教书上是直接用了“契”字)等五百余人,详其义旨,然后书之。此后并译《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等前后共三十五部,三百余卷。
罗什大师译经,意义与文不悖,而文字典丽,发挥幽致。师为人神情朗彻,傲岸出群,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己善诱,终日无倦,住长安十二年,于弘始十四年寂于长安大寺,年七十。
与罗什大师同时,而在江左译经的,为佛驮跋陀罗,驮为北天竺人,少以禅律驰名,姚秦台六年至长安,罗什倒屐相迎,每以疑义共相咨决,后因细故为罗什高座弟子僧契(此处末学查了字典也未找上这个字,这个字是把“契”的“大”字底换成“石”字底,有的佛教书上是直接用了“契”字)道恒僧肇所摈,驮飘然南下,渡江至庐山,应慧远大师之请,译《达摩多罗禅经》,后至建业,与法显共译《摩诃僧祇律》、《泥洹经》。至刘宋永初二年,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实肇华严之端绪。
罗什与佛驮跋陀罗之后的译经大师,首推真谛三藏。真谛为西天竺优禅尼国人,于梁太清二年抵建业,梁武帝迎于宝云殿,竭诚供养,谛欲传译经教,值侯景之乱未果。后梁元帝即位,谛于金陵正观寺与慧金等共译《金光明经》七卷,之后并译出《大乘起信论》、《大乘唯识论》、《俱舍论》、《四谛论》等多卷,至陈宣帝太建元年圆寂。
自东晋历南北朝二百余年中,共译出佛经一千零八十余部,三千一百余卷,译经缁素凡九十六人,除上述诸师外,余如法显、昙无谶、智猛、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般若流支、阇那崛多等,皆有贡献。此一时期译经事业的成就,计《四阿含经》、《华严经》全部译出,《法华经》第二译本出,《涅槃经》初出。他如《大集》、《宝积》部份译出,般若大小品皆经再译,律藏、大乘论及其他数十部大乘经亦皆译出,成绩可谓至丰至伟。
在后期译经事业中,出了一位佛教翻译界空前绝后的伟人,就是唐三藏玄奘大师。
大师洛阳人,生于隋开皇十六年,幼年聪悟不群,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因感于众师讲经,各擅宗途,圣典亦显隐有异,莫知适从,发誓远游西方,以释众疑。乃于贞观二年,私发长安,经凉州,出玉门,涉流沙,展转西行。经高昌,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越大雪山,遍历西域印度诸国,前后十七年,将梵经六百五十余部,经中央东亚细亚东归,于贞观十九年正月抵长安。其时僧俗出迎者数十万众,太宗皇帝迎慰甚厚,诏于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并特为制三藏圣教序。大师乃网罗贤者,大开译场,前后十九年间,共译出重要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综计隋唐之世,共译出佛经三百六十余部,约三千卷,出大师之手者几居其半。其中最有价值者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六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成唯识论》十卷。尤以《成唯识论》名虽为译,实如自著,为树立法相宗的纲维。
佛经翻译事业,自安世高支娄迦谶始,至玄奘大师达最高潮。大师之后,尚有实叉难陀重译八十卷《华严》,义净译“有部宗”毗奈耶百余卷,菩提流支完成《大宝积经》,不空译密部经咒一百四十余种。般剌密帝译《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般若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其后自唐贞元至宋太平兴国约二百年间,译经事业完全中断。宋太平兴国八年重起译场,先后有法护、施护、法贤、惟净等译《大乘中观论》、《大乘宝要义》、《大乘集菩萨学论》等五百余卷。再以后虽偶有译者,已微不足道了。
尚有一与译经事业有关,且因此影响我国文化至钜之大事者,即国人西行求法事。
我国地理环境,东南临海,西北障山。北横大漠,所居者为文化落后之游牧民族,故我国文化,向以单调保守称。魏晋以降,佛法输入,乃使国内贤智之士,知于六艺九流之外,尚有学问。而具有崇正信仰之古德,为求正知正见,不惜冒险犯难,西行求法。如本节所述之玄奘大师,是其著者。然魏晋之际,国人西行求法者,实以颖川朱士行始。
士行少怀远悟,脱落尘俗,于曹魏甘露年间出家,是为汉地沙门之始。尝于洛阳讲《道行经》,觉文章隐质,诸未尽善,乃誓志捐身远求大法。以甘露五年发迹雍州,西度流沙。既至于阗,得梵本经书九十章,遣弟子弗不檀送归。后由竺法兰、无罗叉译出,即今本《放光般若》。
士行而后,西行求法者,代不乏人,自魏晋至中唐,前后五百余年间,西行古德可考者不下百人之多。如晋之法显,姚秦之智猛,刘宋之昙无谶,北齐之道遂。至唐之玄奘,达西行求法之最高潮。奘师而后,尚有会宁、窥冲、大律、义净、慧超、不空等。以篇幅所限,兹不赘述。
[NextPage]
三、早期弘传
大法东来,虽在汉末,而佛教确立,乃在晋代。盖佛法初来,知者尚少,历经三百余年的译经和弘布,才取得社会人士的普遍信仰。然所以如此者,实亦与时代背景有关。兹为述魏晋之世的社会情形如下: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虽赖皇甫嵩朱隽之力幸获平定,然继以董卓及西凉诸将之乱,袁术、袁绍、曹操、刘表等割据自立。其后三国鼎峙,晋武统一。八王之乱,五胡入侵。百余年中,九宇鼎沸。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有史以来,国人遭遇之惨者,莫过于此。而际此境遇之中,忽闻我佛世尊,救苦救难,人民为求精神之安慰,或避朝廷之徭役,是以相继入道,皈依佛门。佛教倡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之说。重福报行业,功德因缘,乃使稔恶之徒,亦自怵祸害,俯首皈信。即在知识分子之间,以汉末之干戈扰攘,礼教式微,贤达之士,立命无方,闻佛法智信圆融,乃以本身环境的感受,证之佛法所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义,感触愈深,于是英才硕彦,遂多入于佛门,并且佛教输入,至此已二三百年,在社会上酝酿亦渐趋成熟,再值佛门大德登高倡导,于是风行天下,奠定了佛教的基础。
在此时期有一位特别值得介绍的人,是西域来华的佛图澄。
佛图澄,龟兹人,《高僧传》称他:“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经义。”他于晋怀帝永嘉四年来华,抵洛阳,值刘耀寇洛,帝京扰乱,他乃潜泽草野,以观世变。后以后赵的石勒、石虎,以暴虐杀戮是务,澄悯怜苍生,杖策军门,尝现种种神异,为二石所崇信。于是中州胡晋,多因澄故营造寺庙,相竞出家。佛教至此,弘扬乃盛。二石对澄奉若神明,虽不能尽用其言,但残暴杀戮之习,却因澄而少改。澄居华数十年,虽未尝译经著论,然《高僧传》称其:“妙解深经,旁通世论。”随其受学的弟子前后将近万人,且有自天竺康居等国涉流沙行万里而来者,多因澄说而“妙达精理,研测幽微”。在他的弟子中,以道安、法和、竺法汰、法首、僧慧、法常等最为知名,然最能光大其业的,则是道安法师。
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划时代的人物。法师以前,译经弘教的都是外来西僧,法师以后,我国的僧侣始为弘法的中坚。法师之前佛学是沙门的专业,法师以后,才把佛学公之于知识阶层及广大社会之间。
道安法师,俗姓卫,常州扶山人,世业儒,十二出家,以貌陋,不为师重,然安笃性精进,斋戒无阙,受具足戒后,谒佛图澄于邺城,事澄为师。后更游学诸方,备求经律,往来于襄沔间,苻秦建元九年,苻丕陷襄阳,师乃入长安。秦主苻坚曾云:“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也,习凿齿半人也。”器重安公,有至如此。师在长安居五重塔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后闻西域有鸠摩罗什者,每劝坚迎致,什亦远闻安风,谓之东方圣人。然安卒于苻秦建元二十一年,后十二年(姚秦弘始二年)罗什始至长安,东西二大师卒无一面之缘。
安师对佛教之贡献至多,略而言之,如制定僧尼规范——规定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以至“天下寺舍,则而从之。”安师倡沙门以释为姓——当时沙门多随师姓,安师以为师莫如佛,沙门应以释为姓。后来《增一阿含经》译出,经中果有:“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之语。此外安师并整理佛教文献,创编经录,为佛门目录学之始,且遍注诸经,启发幽微,经义始明。并遣弟子布教四方,大法始盛行于天下。习凿齿与谢安书,有曰:“来此见释道安,故事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览,阴阳算术,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由此可见安公道风的一斑。
道安以后,佛门有两位事迹辉煌的人物,一位是他的受业弟子慧远,一位是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罗什来华事迹,已于上节略述,与罗什同时,而在南方弘化的,是道安法师的门人慧远。
慧远,本姓贾,雁门楼烦人,博览群书,尤邃于周易老庄。二十一岁入道安门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乃投簪落发,委命受业。安每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后随安居襄阳,道安入长安,远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抵浔阳,见庐山幽静,庐于山阴,历史上有名的东林寺,即其遗迹。远宅庐三十年,未尝出山一步,而江左清信之士,望风遥集。如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阳宗炳,皆弃世荣,依远游止。而其时朝野名流,宰辅若王谧刘裕,方镇如桓伊陶侃等,咸入山或赍书致敬。
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远与同志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同修念佛三昧,是为净土法门流行之始。
远为当代物望所宗,庐山东林寺亦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北方佛教中心长安鸠摩罗什大师的逍遥园中分天下。远于晋义熙十三年圆寂,寿八十三岁。
慧远大师圆寂后三年,刘裕篡晋,国号曰宋,江北五胡,亦统一于北魏,成南北对峙之局,史称南北朝时代。今先述佛法在南方弘传事略。
南朝历宋、齐、梁、陈数代,朝野皆皈依佛教。到宋之初,佛驮跋陀罗在建业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又有天竺三藏求那跋摩来朝,弘化甚盛。齐代有僧柔、惠次等,讲经不衰。至梁代,梁武帝最崇信佛法,曾皈依于智藏、法云、僧旻三大师,依慧约法师受戒,并自注《大品般若经》。
武帝大通元年,南天竺菩提达摩渡海抵广州,武帝迎至建业。相与晤谈,以机缘未契,达摩乃渡江抵嵩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衣钵与慧可。达摩者,中国禅宗之初祖也。
武帝太清二年,西天竺真谛三藏抵建业,译经多卷。又有名僧僧佑、宝唱等,著《弘明集》、《高僧传》等书,均为佛教史上的宝典。
其在北地者,魏太祖道武帝建国,初未闻佛,及与晋通聘,方知皈信。明元帝继位,亦遵先业,京邑四方,建立图像,并令沙门敷遵民俗。太武帝即位,初亦崇信佛法,后得道士寇谦之,信行其术,并纳司徒崔浩诽毁佛教之言,诏臣下坑杀天下僧侣,破毁经像寺塔,这就是佛教史上三武一宗之祸的“一武法难”。未久寇谦之死,崔浩亦因家事被诛,帝颇以毁佛法事为悔,后其孙文成帝袭位,下昭兴复佛法。并应沙门昙曜之请,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武周山石崖开凿窟龛五所,内镌佛像各一,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后魏孝文帝世迁都洛阳,宣武帝,孝明帝世,复于洛阳伊阙山营建石窟三所,前二者,即世称云岗石窟与龙门石窟是。
魏宣武帝时,北印度菩提流支三藏来朝,帝迎居于洛阳永宁寺,译《十地论》、《净土论》等。宣武帝通达教理,对弘扬佛教不遗余力,故西域沙门来华者多至二千人,国内寺院多至一万三千余所,沙门总数逾二百万,是为北地佛教最盛时代。
其后有昙鸾法师者,因菩提流支授以《观经》,遂尽力弘化念佛法门,法泽远被四方,著有《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等。
距魏太武法难一百十余年后,至北周武帝时,佛门再遭一度厄难。武帝初亦信佛,后以谶云,“黑衣当王”,乃心忌沙门,信道士张宾言,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并令沙门还俗。这就是史称的“二武法难”,后宣帝继位,复于东西二京,立陟岵寺,置菩萨僧,用开佛化,故佛教虽遭二度摧毁,仍能不再世而复。
在晋室南迁,南北对峙期间,有一较特殊之现象,即北地高僧辈出,而南地则士大夫阶层中通达佛理者至多。如道安、法显,固在北方弘化,即慧远慧睿等,亦皆北僧而南下者。在南方社会中,若王导、谢安、郗超、王羲之、王垣之、陶潜,以至与慧远共创莲社的刘遗民,注《安般经》的谢敷,著《神不灭论》的宗炳,再注“南涅槃”的谢灵运,是皆朝野名流而通达佛法之人也。
[NextPage]
四、黄金时代
自汉末桓灵之世,兵寇蜂起,共后历经曹魏篡汉,三国分裂,晋武统一,八王之乱,以至于五胡乱华,南北对峙,直到隋文帝篡周灭陈,南北始告统一。由汉末至隋初,前后约四百余年,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不安的时代,而佛教就在这种纷乱不安的环境中而输入,而建立,而发扬光大。到了隋唐统一,国威重振,佛教也由输入建立而进入黄金时代。这段时间自隋初至唐武宗毁佛,为时约二百五十年。
隋文之前,佛教中已成立的或已肇其端绪的宗派,在东晋者有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依据的三论宗;以《成实论》为依据的成实宗;以《净土三经》为依据的净土宗。在南北朝者有以修禅为主的禅宗;以《摄大乘论》为依据的摄论宗;以《涅槃经》为依据的涅槃宗。以《十地论》为依据的地论宗。到隋唐之世,新宗派如天台、法相、俱舍、华严、律、密等宗相继成立;新教义组织也次第完成,这一时期建立完成的宗派及教义,实为中国佛教的精华。然佛教之有此黄金时代,实与时代背景有关。兹先自隋文帝叙起。
隋文帝最尊重三宝,曾诏天下听任出家,令地方计口出钱,营造经像。故隋代佛经的流布,多于儒书数十倍。其时佛门高德辈出,著者首推智顗、嘉祥二大师。智顗、嘉祥二大师者,天台,三论二宗之集大成者也。
先是,北齐慧文禅师,以法华教观法门,传于慧思,慧思率徒众于南岳广行教化,世称南岳大师,智顗则为慧思之衣钵弟子。智顗十八岁出家,二十三岁从慧思学,后慧思入南岳,智顗诣金陵,居瓦官寺,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居瓦官八载,闻天台幽胜,于陈太建七年率弟子二十余人入天台山,创草庵安居,在山九年,应陈后之请,届金陵,居灵耀寺,说大教于宫中,崇明三年,隋兵灭陈,大师避乱荆湘,居于庐山。隋开皇十一年,应晋王广之请,于扬州为授菩萨戒,广尊崇之,奉名为智者大师。翌年辞还庐山。开皇十五年,再受晋王之请,入金陵,为撰《净名义疏》。晋王入朝,师亦辞还,于开皇十七年圆寂,年六十。此以《法华经》为依据。一心三观,圆融无碍之法门,自慧文肇始,至师而大成。因师居天台山,故后世称师为天台大师,称此宗为天台宗,大师著述丰富,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等。
嘉祥大师名吉藏,姓安氏,其先本安息国人。梁太清三年生于建康。七岁依三论宗之法朗出家,三十三岁时法朗寂,后隋兵攻建康,师避往越州嘉祥寺。开讲筵,问道者常千人。隋炀帝大业三年,诏师居扬州慧日寺,后京师日严寺成,又延师往彼居之,于是道振中原,僧俗为之云集。后唐高祖灭隋入长安,闻师德望,又加殊遇。武德六年师寂。年七十五。师生平讲三论百余遍,主要著述有《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等四十余部,世称师为三论宗之集大成者。
李唐代隋而有天下,贞观之治,世所称述。其时名德辈出,佛法日隆。太宗高宗之世,著名之弘法大师有法顺、智俨、贤首、道绰、善导、玄奘、道宣等,而华严、法相、俱舍、律、密、禅、净诸宗,也渐次完成。
华严宗者,依《大方广佛华严经》,显示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妙旨。由杜顺大师开其端绪。由贤首大师完成之。杜顺本名法顺,因俗姓杜,故又称杜顺。生于陈武帝永定三年,十八岁出家,事因圣寺僧珍受业。后居终南山,弘扬华严。至唐贞观间,太宗闻其贤,诏请入内,隆礼崇敬,赐号帝心。师于贞观十四年寂,年八十四。著有《法界观门》、《妄尽还源》等。师一生专弘华严,后世称为华严初祖,传其学者为其弟子智俨。
智俨著有《华严搜玄记》,为华严二祖,然大成其宗者,为贤首大师法藏。
法藏者,康居国人,来居长安,往侍智俨,尽得其传。玄奘大师由印度归国开译场时,师曾充笔受、证义、润文等职。至武则天朝,为译场之首,与实叉难陀共译新《华严经》,武后赐号为贤首大师。师著有《华严探玄记》、《华严问答》、《大乘起信论义记》等六十余部,后世尊为华严三祖。
法相、俱舍二宗,始于玄奘大师。奘师西行求法事略,已见于本章二节。师于贞观十九年返国,大开译场,译经一千三百余卷,而所译之《成唯识论》、《俱舍论》,则为法相、俱舍二宗的纲维。奘师门下弟子三千,神昉、普光、窥基、嘉尚,号称四哲。而以窥基承唯识,普光承俱舍,最能光大其门。其后法相一宗,窥基传溜州慧沼,慧沼传朴阳智周,法系不坠。而俱舍一宗,奘师门下普光、法宝、神泰,皆撰注疏,世称俱舍三家,研究此宗者亦极盛。
律宗建立于道宣律师。道宣之前有智首大师开其端绪,道宣之后有文光道岸继其道风。
漳滨智首,生于周武帝天和二年,髫年从相州云门寺智旻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后从道洪学律,同学七百人,莫尚于首。隋文帝于长安建大禅定道场,首随智旻入关,止于同寺。著《五部区分钞》,又比较诸律之同异,定其废立,制《四分律疏》。尔后弘扬律部三十余年,吴兴道宣承其学。
道宣俗姓钱,隋开皇十五年生于长安,十六岁披剃,二十岁从智首受具足戒,研钻律部,以三衣一钵为行持。唐武德七年入终南山,居紵麻兰若,制《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贞观元年制《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并出游四方,广求诸律之异传,贞观十九年,玄奘大师于弘福寺开译场,宣被召掌缀文,明年夏还终南山著述。永徽三年长安西明寺成,诏宣充上座。于高宗乾封二年寂。宣于终南山弘通戒律,集律之大成,故世称南山律师,其宗曰南山律宗。宣著述等身,以《行事钞》、《戒疏》、《学疏》、《拾毗尼义钞》、《比丘义钞》称为南山五大部。此外所著之《大唐内典录》、《续高僧传》、《广弘明集》,均为佛教史上之宝典。
道宣弟子甚多,而以文纲、大慈等为著。文纲传弟子道岸,于江淮之间弘《四分律》。道岸弟子行超、玄俨等,亦能传其道风。
净土宗者,为以净土三经为依据,仰仗佛力念佛求生西方之方便法门也。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白莲社,同修念佛三昧,为净土法门流行之始。北魏昙鸾大师,承菩提流支之教,盛弘念佛法门,自行化他,流弥弘广。而上继昙鸾净土系统者,则唐之道绰大师。
道绰,晋阳人,北齐天保十三年生,十四年出家,习经论,特精《大涅槃经》,后住汶水玄中寺,寺原为昙鸾所立,寺中有碑,具陈鸾于其寺久修净业及入寂时之种种奇瑞,遂舍涅槃宗而修净土,日诵阿弥陀佛名号七万声。入唐以后,为化有缘道俗,讲《观无量寿佛经》将二百遍,从之者甚众。绰寂于贞观十九年,年八十四,后世尊为莲宗二祖。承其传者为临淄善导。
善导生于隋大业九年,初出家时诵《法华》、《维摩》诸经,贞观年中,赴西河玄中寺谒道绰,听讲《观无量寿佛经》,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也。”于是精笃勤苦,专修念佛三昧。后遁迹终南山,时入长安为四众说法。善导行持精严,一生专弘净土,道俗从其化者甚众,永隆三年寂,年六十九。著有《观经疏》、《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等,曰五部九贴。其弟子有怀感、怀恽、净业等。怀感曾求善导决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之疑,导曰:“子若信之,至心念佛,当有证验。”感乃入道场精虔念佛三年,果证念佛三昧,感著有《决疑论》七卷。
禅宗,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门。梁武帝世,菩提达摩来华,为我国禅宗初祖,已在本章三节略述。达摩传衣钵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为禅宗五祖,道信弟子中有牛头法融者,传顿教法门于智岩,智岩传慧方,慧方传法持,法持传智威,智威传慧忠,世称此法系为牛头禅。自法融至慧忠,世称牛头六祖。
承道信衣钵者,为黄梅弘忍,弘忍在蕲州黄梅山弘化,于唐高宗咸亨二年传衣钵于曹溪慧能,后四年寂,寿七十四。慧能为禅宗六祖。
弘忍弟子中,著者除慧能外,尚有玉泉神秀,并与慧能形成南顿北渐之二派。神秀东京尉氏人,少览经史,博学多闻,既而立志出尘,剃染受法,师事弘忍,弘忍寂后,秀住江陵当阳山,道誉遍天下,则天武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京邑士庶礼谒者日以万计。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庞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秀寂于神龙二年,世尊为北宗之祖,其后有五台巨方,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各弘传所承。
六祖慧能,南海新兴人,少孤贫,采薪养母,一日入市,闻人读《金刚经》,问其所得,乃谒五祖弘忍于黄梅,遂受衣钵,世称其法系曰南宗禅。慧能门下弟子四十余人,就中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南阳慧忠等最著,称为慧能门下五大宗匠。其后由行思及怀让门下更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五支,当于下节详述。
密宗成立于唐代开元之世,此宗系依真言陀罗尼之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西晋帛尸梨密多罗译《大孔雀王神咒经》开其端绪,至唐玄宗时所谓“开元三大士”者东来,始盛弘密教。开元三大士者,善无畏、金刚智、及智之弟子不空者是。
善无畏三藏者,中印度乌茶国国王,舍王位出家,从那烂陀寺达摩掬多受瑜伽三密教。于玄宗开元四年抵长安,玄宗礼为国师,敕居西明寺。五年,奉诏译经,先后译出密部经典多种,于开元二十三年寂。善无畏抵长安后四年,金刚智闻中土佛教崇盛,偕弟子不空泛舶来华,开元八年抵洛阳,敕迎就慈恩寺,自是在洛阳长安间,广弘密教,并译经典。不空依金刚智口授作《金刚顶义诀》。后金刚智寂于开元二十九年,不空寂于代宗大历九年。
盛唐之世,佛法之盛,代无伦比。唐代帝王之兴佛寺,问佛道,供浮图,迎佛骨者,不胜殚述。唐六典载,其时天下僧寺总五千三百余所,私庙兰若不与焉。然至唐武宗世,会昌法难起,佛教复遭一度摧残。
武宗继文宗即位,师事道士赵归真,崇信道教,归真乘宠,每排毁佛教非中国之教,宰相李德裕亦辅成其事,会昌五年,帝遂下毁寺逐僧之敕。凡毁佛寺四千六百余座,兰若四万余处。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旁及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徒众,皆严令还俗。会昌六年,武宗崩,宣宗即位,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敕恢复佛教。然其时已届唐末,国势渐衰,佛教亦无复往昔盛况矣!武宗之后,历唐末五代而至后周,百余年间,各宗皆衰,惟禅宗较盛,故宋代之佛教,又于此植基焉。
[NextPage]
五、保守时期
唐末镇藩割据,战乱频仍,五代十国,王朝交迭,此时也。佛寺荒废,经籍散逸,隋唐间鼎盛近三百年之佛教,至此零落殆尽。盛唐之际完成及兴起之各宗,亦莫不衰息:惟禅宗一宗,以其构居深山大壑,标榜教外别传,自六祖慧能之后,两干开基,五华结实,独盛于世。
在此纷扰战乱之局势中,地处江南之吴越国王钱鏐、钱椒,尊崇佛教,故吴越一地,佛教独盛。尤以天台山位于吴越境内,故天台一宗,尤盛于斯地。至五代之末,后周世宗柴荣,性不喜佛,即位未久,即诏禁私度僧尼,废天下无敕额之寺院三万一百三十六所,民间之铜像钟磬钹铎之类由官司收买以铸钱。此即世称佛门“三武一宗”法难的一宗之厄。佛教遭此危劫,历代高德之章疏散佚至夥,且佛门人才寥落,自此益趋衰微。
陈桥兵变,宋太祖代周而有天下,统一中原,结束五代十国之混乱局面,太祖志在振兴文教,故佛教亦有欣欣向荣之势。太祖曾敕诸路,后周世宗所废而未毁之寺院,听存,既毁之寺,所有佛像,许移置留存。复度僧八千人,建佛寺多所。
开宝四年,太祖遣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版,至太平兴国六年竣工,凡四百八十一函,五千四十八卷,此为我国佛藏刻版之嚆矢。
太宗当国,亦厚佛教,其时西僧来华者颇众。太祖时曾有曼殊室利来自中天竺,至此施护、法天、法遇、天息灾等相继东来,太宗乃于太平兴国寺侧建译经院以居之,于是中断二百余年之译经事业复告恢复。后太宗赐名译经院为传法院,更于其西偏建印经院,译毕之经,即在院雕版印刷。太宗并应天息灾等之请,选童子惟净等十人送译经院受习梵学,以使译经事业不至断绝。惟净者,南唐后主李煜之族侄,研习梵章,通其奥义。未几任梵学笔受,赐光梵大师称号。惟净于梵学颇有发明,译经亦多。
其时吴越臣服于宋,两浙僧正赞宁随王入朝,赐号通慧大师。赞宁著有宋《高僧传》三十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内典录一百五十卷。
真宗之世,并隆三教,亦崇佛法。时天竺僧法护者来华,译经多卷。帝并以宰辅词臣,兼为润文。计自太平兴国以来,所译经律论共四百三十卷,悉编入大藏。
至宋徽宗时,稍有排佛之举。徽宗者,北宋昏庸之主也!信奉道教,礼道士徐知常,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政和六年,诏于道录院烧弃佛经。宣和元年,诏改佛为大觉金仙,菩萨为仙人大士,僧为德士,尼为女德士。其意在使佛教从道教之风,而使佛道合而为一也!然是事为时甚暂,宣和二年诏复僧尼形服,去德士称号,复称为僧。
此时佛教,各宗皆衰,惟禅独盛。禅宗之在唐代,至慧能神秀,形成南顿北渐二派,慧能门下甚盛,然至唐代末叶,亦渐寥落,惟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支,繁衍传世。其在怀让法系者,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百丈怀海,怀海门下分二支,一为黄蘖希运。希运传临济义玄,是为临济宗之祖;一为沩山灵佑,灵佑传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之祖。
其在行思法系者,行思传石头希迁,希迁传天皇道悟,及药山惟俨。惟俨三传至曹山本寂,为曹洞宗之祖。道悟三传至云峰义存,义存门下二支,一传云门文偃,为云门宗之祖。一传玄沙师备,师备传罗汉桂琛,桂琛传法眼文益,为法眼宗之祖,此即为禅宗五家。至宋代,临济宗之石霜楚圆门下,有黄龙慧南,杨岐方会,开黄龙杨岐二派,与前五家并称五家七宗。
宋初有永明延寿禅师者,住杭州永明寺,系法眼宗之高德,以禅师而兼修净业,著有《宗镜录》百卷。高丽国王览其言教,遣僧三十六人从师受法,归国后各化一方,于是法眼一宗盛行海外,而中国遂绝。
宋代禅宗,以云门、临济二支最盛,云门法系有雪窦重显者,信明州雪窦山大兴法化,称为云门中兴。其门下有天衣义怀,住越州天衣寺,光大云门宗风。临济门下,宋景佑年间,黄龙慧南在南昌黄龙山弘化,法席颇盛,其后有黄龙祖心,东林常总,窦峰克文,一脉相传,门叶繁茂,遂成黄龙一派。另有杨岐方会住袁州杨岐山大树法幢,门下有白云守端、保宁仁勇等,与黄龙对峙,成杨岐一派,之后此派法系不坠,宗风颇盛。
有宋一代,除徽宗稍为排佛外,累代皆保护佛教。然辽金兴起于满蒙,西夏建国于河西,徽钦被虏,高宗南渡,终于偏安一隅,以至为元所灭。
宋未灭前,北方契丹主,亦多崇佛。《辽史道宗本纪》称道宗“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如今者辽宁辽义县奉国寺,山西大同之华严寺,皆为辽代旧刹。
成吉思汗兴起于蒙古,四传至忽必烈,灭宋而统一华夏,是为元世祖。元世祖设宣政院。专掌释教僧徒。然元代所崇信者,实为西藏之喇嘛教,与汉魏六朝唐宋相传之佛教迥异。且喇嘛教因受特殊之保护,其徒众病国殃民,无所不至其极。中士僧徒,唯有“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而已。故元代实为我国佛教最黯淡之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少孤贫,入皇觉寺为僧。元纲不振,群豪蜂起,元璋起兵濠州,十五载而成帝业。故即位后,对佛教颇尽力保护。帝于京师设僧录司,掌天下僧教事。府置僧纲司,州置僧正司,县置僧会司,分掌其事。帝鉴于元代佛教之流弊,故凡欲为僧者,须经考试经典,给与度牒,不许任意出家。出家者亦应避俗修禅山中,洪武二十七年敕礼部榜示中有云“凡僧之处于市者,务要三十人以上,聚成一寺。”又曰“僧有妻者,许诸人捶辱之”。并榜示天下各寺,凡轻慢佛教,骂詈僧侣者处罚。
太祖曾集大德于蒋山校刻藏经,世称为南藏。成祖永乐十八年,复重刻于北平,世称北藏。其后明武宗好佛,学经典,遍达梵语,自号大庆法王。然明世宗即位,溺于道教,嫌弃佛教,毁宫中佛像凡一百九十六座。后以服道士王金守所献丹药,毒发而崩。
有明一代,隋唐诸宗多半佚传,禅宗亦唯曹洞、临济二宗尚存,然明末云栖祩宏,憨山德清,灵峰智旭诸大师继出,或倡禅净一致,或说性相融会,或论佛儒合一,乃使冷落佛门,复有一番气象。
云栖袾宏,又称莲池大师,杭州仁和人,初为儒生,以学行称。三十二岁出家,历游诸方。隆庆五年,结茅于杭州云栖山,教化远近。师倡导净土,痛斥狂禅,著有《阿弥陀经疏钞》等三十余种,为明末佛门巨擘。
德清大师字澄印,晚号憨山老人,全椒人,嘉靖二十五年生,十二岁礼报恩寺西林永宁为师,习经教,修儒学。十九岁披剃,参游诸方,万历二十三年,坐私创寺院,谪雷州,二十四年经曹溪礼六祖乃抵戌所。时雷州饥厉,师为掩骼埋尸者数以万计。旋建普济道场,就地弘化。三十四年遇赦,四十五年于庐山五乳峰建法云寺,效慧远大师之六时刻漏,专修净业。天启三年寂,寿七十八。著有《观楞伽经记》、《法华经通义》等。
智旭大师字蕅益,生于万历二十七年,少以圣学自任,尝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阅莲池大师之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乃取先作诸论焚之。天启二年师二十四岁,从憨山大师之弟子雪岭剃度,在径山坐禅,翌年豁然有省,天启四年受具戒,五年遍阅大藏。崇祯元年至金陵,见禅门流弊,乃决意弘律。晚年归老于杭州灵峰,明永历九年寂,年五十七,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师生平著述丰富,以《阅藏知津》最著。
明代尚有一事足资称述者,即紫柏大师改刻梵策藏经为方册,僧俗皆可按价购买,使藏经普及流通,则与宋元刻经藏之名山大刹者迥异。
满清入主中国,崇喇嘛教。元明二代之保护喇嘛。本为怀柔藩部政策,清袭故策,对喇嘛亦尊崇保护。然康熙乾隆二帝,于振兴儒术之余,亦颇崇佛教,如乾隆之世,敕选明万历后之大德著述增入藏中,从事雕刻大清重刊三藏圣教目录,凡七千四百二十七卷,即世称龙藏者是。顺治雍正二帝,曾一改其专崇喇嘛之旧习而归禅宗,致力参究,则与佛门之关系尤深。然嘉庆以降,国势凌替,佛教亦随之衰颓。洪杨之乱,以耶稣教为号召,兵锋所至,先圣学宫,关岳庙宇,以及佛寺神祠,无不残破。使东南佛教受其摧残者至钜。晚清以还,佛门人才辈出,比丘如谛闲、印光、太虚、虚云诸大师;居士如江都郑学川、石埭杨文会等弘化倡导,佛教乃渐有复兴气象,此为二千年来我国佛教弘传之概略也。
[NextPage]
六、十宗略述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我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相同。我国自六朝至盛唐,形成十宗略述如下:
1、俱舍宗:本于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俱舍论》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之略称。阿毗译对,达摩译法,俱舍译藏。合称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对向涅槃,二对观四谛。法亦有二义,一为胜义法,即涅槃,二为法相法,即四谛。所谓对法者,即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得涅槃之乐,这是本论的目的。陈时真谛三藏译此论,并作疏释之,佚而不传。唐代玄奘大师重译此论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大为阐扬,随立此宗,然今则乏人问津矣!
2、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此论,遂传入中国,此宗以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世界门认诸法为有,人我非无,不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离因缘则灭,虽有亦假,似有实无。进而入第一义门,则说人空法空,五蕴假和合中,实无常实无人我,曰人空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曰法空观。二空深理,至此宗乃显然揭出。此宗于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僧睿、僧导、僧柔、法云等代相递传,至唐渐衰。
3、禅宗:禅宗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门也!此宗主抱定一句语头,真实参究,以期澈悟,所谓剿灭情识,澈证心源者是。梁武帝时达摩来华,六传至慧能,其道大行,其后更分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派。宋代此宗独盛,迄今犹为盛行。
4、律宗:此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以持戒而净除身、口、意诸恶业。此宗始于智首,至道宣而大成之。道宣承智首教系,于终南山弘通戒律,世称南山律师,称其宗曰南山律宗。道宣之后有文纲道岸等代相传递。近世弘一律师,深研律学,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等书。
5、天台宗:此宗启始于北齐慧文,传于慧思,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智顗居天台山倡立此宗,因山为名。此宗以《法华经》为依,立一心三观——空观、假观、中道观之圆融无碍法门,智顗于陈宣帝建德七年入天台山开拓道场,广说教法,判五时,开八教,广摄群籍,归宗法华。宗风大盛,此宗代有传人,迄今宗风不坠。
6、华严宗:此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顺和尚依经立观,为此宗的初祖,智俨、法藏相继之,法藏世称贤首大师,为此宗之集大成者,故此宗又有贤首宗之称。唐武宗及后周世宗二度法难,宗风衰微。近世研究者颇多。
7、法相宗:一名唯识宗,依《楞伽》、《阿毗达摩》、《华严》、《解深密》、《菩萨藏》等六经,及《瑜伽》、《摄大乘》、《成唯识》等十论而成立。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三界唯心,心外无法;吾人仅从现象求之,而不知此乃吾人自心所变之影象,而非实有之景物,则惑之甚也。唐代玄奘大师纂译《成唯识论》十卷,此宗乃立。由窥基、慧沼阐扬之。晚唐之后,此宗渐衰。近来研究者颇多。
8、三论宗: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开宗。《百论》,为提婆菩萨所造,破世间出世间之邪,以显一切之正。《中论》及《十二门论》为龙树菩萨所造,前者破大小二乘之迷,通于大小两教,后者破大乘之妄执,以显大乘之真义。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三论,盛弘此宗,展转相传,至隋之吉藏作论疏,而大成之,盛极一时,宋以后论疏散佚。今则论疏复由日本续藏中得来。
9、密宗:亦名真言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真言密教为依据,以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四曼——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及三密——身、口、意,为教义。取“三密相应,即身成佛”的方法。唐时善无畏、金刚智等来华大阐密教,为此宗之始。此宗至明代失传,今日中国流行者,为蒙藏之密教,盖亦此宗之支流也。
10、净土宗:此宗以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为依据,教人起信发愿,以念佛为行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法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智下愚,均可修持,而成功则一。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结社,为此念佛法门之始,其后昙鸾、道绰、善导三师次第相承,以及永明延寿、莲池、蕅益、省庵、梦东诸大师代有阐扬,使此念佛法门,遍及国内。近世印光大师一生弘净土,教化尤盛。
以上各宗,有大小乘之分者,俱舍成实二宗,属于小乘,其余八宗,属于大乘,有密教显教之分者,密宗属于密教,其余九宗,属于显教,有难行道与易行道分者,净土宗属于易行道,其余九宗属于难行道,这是自来判释佛教各宗的大要。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44711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