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法门龙象
慧思



    慧思(公元515-577年),南北朝时代著名禅师,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说他少年时代,即以“弘恕慈育知名”。年十五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严持戒律,梵行清慎,常喜幽静,日唯一食,杜绝世间一切送往迎来,以诵《法华经》作己修持。

    后他读《妙胜定经》赞叹修禅定的功德,亦发心习禅。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慧文禅师“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慧思即前往亲近,从其受学。他在慧文那里除习禅之外,还修苦行,以“营僧为业,冬夏供养,不惮劳苦”。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他一无所获。再经反复修持,终得开悟。《续高僧传》卷十七说到他的开悟情况是:“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待胜背舍徐入,便自通彻,不由他悟”。

    慧思开悟之后,即前往鉴、最等师处呈述所证,皆蒙印可,从此慧思名震遐迩。他以大小乘经中修定慧的方法为人宣说,从其受学者日益众多。由于门人众多,不免鱼龙混杂,因而是非频起。有人赞誉他,也有人诽谤他,甚至有人要谋害他。他三十四岁时在兖州,几为恶比丘所毒害,三十九岁在郢州,又被人在食物中下毒,四十三岁时,先后三次遇险。后来在定州,又被反对者所陷害。尽管如此,慧思仍能泰然处之,他对徒众说:“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况吾无德,岂逃此责(债),责楚宿作,时来须受。此私事也。” 当时他住在嵩阳寺,此寺乃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一499年)所建,坐落在河南登封少室山。慧思因北方环境复杂,可能是又因魏武和周武两次法准,乃率领徒众离开嵩阳寺往南方转移,行至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值梁朝灭亡,战乱频起,旅途阻塞,慧思只好暂住大苏山。数年之间,从者如市,由此可见其法缘之盛。他住大苏山十四年,曾讲《大品般若》井写金字《般若》一部。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他率领徒众四十多人从大苏山到南岳,陈地信众,望风归仰。不久陈主召他入京(今南京),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他鉴于佛教界南重义学北重禅,为了纠偏,就双开定慧法门,融通南北佛学。他白天讲经,晚上修禅,陈主尊他为大禅师。在京师住了一段时期,他又回到南岳。

    慧思初到南岳时曾对弟子们说:“吾寄此山,正当十载。过此以后,必事远游。” 陈太建九年(公元577年),正好是十年,他即召集徒众,劝勉他们修禅。同年六月,无疾而卒,世寿六十有四。

    慧思是一位讲修持的人,在修行方法上重《般若》尤重《法华》。他生活简朴,持戒精严,只穿棉布衣,不着丝绸衫。冬天酷冷,他就添加艾叶御寒。身相长的也很特殊,头顶有肉鬃。他在慧文门下学禅时,经过艰苦努力,才有所成就。《续高僧传》卷十七在叙述他在慧文处修定的过程时说:“昼夜摄心,理事筹度,讫此两时,未有所证。又于来夏,束身长坐,系念在前、始三七日,发少静观,见一生来善恶业相。因此惊嗟,倍复勇猛”。又经过一番努力,他才得证悟。

    慧思留下的著作是他口述的,《续高僧传》卷十七说他“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他为后世留下的著作有:

    《四十二宇门》两卷、《无挣行门》(即《诸法无挣三昧门》两卷、《释论玄》一卷、《随自意》(即《随自意三昧》一卷、《安乐行》(即《法华安乐行义》一卷、《次第禅要》一卷、《三智观》一卷、《立誓愿丈》一卷(几《续高僧传》卷十七)。

    据说慧思还有《大乘止观法门》二卷,为宋、明以后台宗学者所重视。慧思的门人很多,最著名者为天台宗创始人智颐(智者大师),他所观之“心性清净,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以及“三谛圆融”等均成为智颐创立天台宗的思想基础。尤其是“一心具万行处,一念顿发诸法”的思想,发展为天台宗一心三观与一念三千的观法。其次还有几位著名的弟子,如新罗(今朝鲜》玄光和大善应及南奋僧照、技江慧成、江陵慧威等,都是名重当时的人物。尤其是玄光将慧思的思想传到了新罗,为后世天台宗弘传于新罗铺平了道路。慧思本是北方人,因住南岳,又殁于南岳,故史称南岳禅师。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1977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