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战,稍有不慎,便会受到攻击,乃至陷入重重包围而落败。在修行路上,凡夫心有如千万个伺机而动的对手,正在寻找一切入侵机会。所以,当我们获得皈依体之后,应全力护持,警惕所有可能使自己破失皈依的逆缘,这就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学处,不得稍有违犯。
一、遮止学处
遮止,即皈依后不能做什么。三皈誓言中的“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便是获得皈依体后应遮止的范畴。
遮止学处中首先要求我们,皈依佛,永不皈依其他宗教或各类民间信仰。同时要认识到,皈依佛之后,也不应再以世间的感情、财物、地位为究竟归宿。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学佛就要排斥生活的一切吗?并非如此。皈依,决非逃避现实,更不是让大家不再工作谋生或成立家庭。只是希望我们认识到:这一切于人生只有暂时意义,不是真实皈依处。否则的话,眼前利益往往会像蔽目之叶般挡住我们的目光,使我们看不到事实真相,看不到广阔世界。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具有的觉悟,那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若皈依后还心系余皈依处,不仅会破失皈依体,更会使我们生生世世难有因缘得遇佛法。
皈依法之后,应依教奉行,依法遵循各种戒规,遮止一切不如法的行为。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重点是奉行五戒十善,其中的每一条,都包含保护自己及不伤害他人两方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五戒亦为五种布施,即无畏施。奉行五戒,是断除恼害众生的因缘,从而消除他人恐惧,故名无畏施。如果我们不杀生,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伤害;如果我们不偷盗,别人就不必担心财物会被我们掠夺;如果我们不邪淫,别人就不必担心家人和我们在一起不安全;如果我们不妄语,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欺骗;如果我们不饮酒,别人就不必担心我们会失去理智。而在十善中,尤其注意口业的防护,如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是我们应当特别引以为戒的。不良语业不仅会制造事端,影响大众和合共处,更会使内心在人我是非中越陷越深。此外,十善中还增加了不贪、不嗔、不邪见。贪、嗔、邪见为根本烦恼,由此派生一切不善业,抓住这一关键,其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皈依僧之后,不再皈依任何外道或其他宗教信仰者。但遮止的意义主要在于不以其为皈依处,并不排斥在工作中与他们进行接触乃至合作。
遮止学处主要包含这三个方面。当我们皈依之后,对任何不信乃至诋毁三宝的行为,决不能随顺。宁舍生命,不舍皈依。须知,无论以什么方式认同毁谤三宝的做法,将立即失去皈依体。
二、奉行学处
奉行学处,是敬佛、敬法、敬僧。
首先是敬佛,包括一切泥塑木雕的佛像,皆应视为佛宝一般恭敬,切勿妄加评论。凡夫往往看到什么都想发表高见,甚至对佛像也不例外。这个问题看来很小,其实不然。须知,当我们评论佛像时,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佛菩萨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失去对佛菩萨的清净心,进入染污的凡夫心状态。由此,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佛法的接受。
关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处理得极为善巧。《菩提道次第论》记载,有人携一文殊像请尊者过目:您看这尊像到底好不好?阿底峡尊者立即将文殊像高举顶戴,答说:文殊像没有不好的,只是这尊像的做工有欠缺。从这个回答上,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尊者对于佛像的恭敬之心。
既然佛像都是好的,那么我们对所供之像不必进行选择吗?对于某些年久破损或做工质地简陋的造像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也是信众们经常问起的问题。供养佛像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生起恭敬心。如法、庄严的佛像,对生起清净心有极大作用,为修道助缘。所以,恭请佛像作为日常礼拜供养,应尽己所能选择如法、庄严、质地精良的造像。若所供佛像年久破损,当以恭敬心作妥善处理,于高处焚化后将香灰置于净地。若以虔诚心做这一切,并非对佛像不敬。因为凡夫是很着相的,尤其是尚未信佛者,往往会以世俗眼光看待佛像。为避免使佛菩萨形象受到影响,避免他人造作口业,我们可以本着恭敬心对破损、脏污的造像进行处理。
同时,切勿将佛像作为装饰品、工艺品而随处摆放,这恰是现代人极易违犯的问题之一。佛像,不仅作为佛菩萨的象征为信徒供奉,本身也往往是佛教艺术精品。但不少人只看到艺术,却忽略了佛像最重要的内涵和作用。随着现代工艺的发达,佛菩萨造像成了工艺品的重要题材,数量大大增加。得到一尊佛像不再是难事,因而不少人将之作为点缀居室的装饰品。这样做,非但不能起到供佛的效果,反而存在诸多问题:不仅摆放处所多不如法,更严重的是,一旦习惯性地将佛像视为工艺品,今后很难对佛像生起真正的恭敬心和清静心。
还应注意的是,不能以买卖佛像谋利。或许不少人感到疑惑:现在很多寺院也在流通佛像,是否如法呢?关于这个问题,应以发心作为考量标准。所谓买卖,是指商人将佛像、佛经作为货物进行贸易并谋利,这是绝对错误的。如果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而非赢利,那么,流通佛像与不能买卖佛像并不存在本质矛盾。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是以发心来衡量,一方面是从效果来考察。凡夫心非常微妙,容易得到的往往不加珍视,花钱请到的却恭恭敬敬。我觉得,对于佛像和佛经的普及,关键不是在采取赠送或流通的方式,而在于我们自身的发心,更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效果。若发心正确且不以赢利为目的,即使流通也无妨。但若发心不正,即使采取赠送方式,一样是不如法的。
敬佛,并非佛菩萨需要我们恭敬,因为诸佛世尊已彻底断除我相,毁誉不动如须弥。既然如此,为什么敬佛,乃至将佛像视为佛陀真身般恭敬?或许在某些人的眼中,这么做无异自欺欺人,明明是泥塑木雕,为何看作真身并虔诚礼拜?须知,敬佛正是我们自身修行的需求,通过恭敬达到净化内心的效果。当我们处于极度恭敬中,心必是清净无染的,是与法相应的。这种恭敬,本身就是极好的修行。
其次,应恭敬法,恭敬佛经等一切法宝。我们要象敬佛那样,将经典视为佛的法身。切勿将佛经当作普通书籍那样随意放置,尤其是不洁处,也不要将其他物品(包括佛像、念珠等法物)置于经书上。不少信徒对佛像非常恭敬,却不懂得珍视法宝。须知,诸佛世尊皆因法而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宝又以法为尊,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藏传佛教在这方面非常重视,每拿到一本佛经,先高举头上顶戴受持。这决非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事实上,通过对佛经的恭敬,能有效强化我们对法的信心,从而依教奉行。因为信心也需要因缘的滋润,需要通过一些外在形式来唤醒它、加强它。
有一分恭敬,得一分佛法受益。学佛如此,任何世间法的学习也是如此,若对传业师长不恭敬,对所学知识不重视,是不可能学有所成的。所以,从修行意义上说,恭敬佛经的意义极为重大。这不仅影响到今生对法的受持,还将影响到未来的法缘。若不恭敬法和法师,是坏智慧之因,会使我们将来无缘亲近佛法,乃至投生于不闻佛法的边地。
敬法,根本在于依教奉行。《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从利益众生到不离菩提心,都是行佛所行,是对佛陀教导的切身实践,也是对三宝恩德的最好回报。《金刚经》也告诉我们:“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此处虽然校量的是福德,但也充分说明,依教奉行远胜于世间一切善行。
对法的恭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修学并实践佛法。如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是真正的佛子所为。
第三是恭敬僧宝。佛法能够在世间得以流传,正是因为有僧宝这一重要桥梁。僧宝是佛法的实践者,也是正法的住持者。我们应时常忆念僧宝恩德,因为他们对佛法的住持和弘扬,我们才有机会亲近僧团、听闻正法、走向解脱。同时,在家居士也有责任护持僧团发展,或随缘乐助寺院建设,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行四事供养,或身体力行地参与各项弘法活动。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皈依僧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宝,故应对所有僧众一视同仁地恭敬,切忌以凡夫心妄加批判,说僧过恶,造作极大罪业。尽管现实中的僧团也是由不同素质的人组成,未必尽如人意。但作为佛弟子,尤其是在家居士,除了在抉择善知识、依止师时需要仔细考量,对于其他僧人决不可妄加评论。
恭敬僧宝的意义,还在于帮助我们培植出家解脱之因,使未来能早日成为真正的僧宝。像佛陀那样,以出家相证菩提,得自在,度众生。
敬佛、敬法、敬僧,是每个佛弟子必须做到的。不仅要发自内心地恭敬,更要将这分恭敬体现于一言一行中。切勿像某些好高骛远的学人那样,知道些禅宗皮毛,开口便是不著相。作为凡夫,如果不把佛法放在心上,那佛法还能对他产生作用吗?虽然众生本具佛陀那样的品质和智慧,但现有心行基础仍是凡夫心。若欲转变这一生命状态,必须从恭敬外在三宝开始,逐步成就内在三宝。
三、共同学处
所谓共同学处,即对三宝必须奉行的基本行为准则,共有五点:
第一,随念三宝功德,数数皈依。我们应时常忆念佛、法、僧的无量功德,生起虔诚皈依之心。看到每一个众生,皆存念:“汝等众生,皈依三宝,发菩提心。”随时发起这样的愿望,念念与三宝相应,将对自身心行改善有着不可思议的作用。
第二,随念三宝大恩。我们应时常忆念三宝大海般深广的恩德。因为有三宝应世,我们才能听闻佛法,修习善行,故当以感恩心随时修习供养。条件允许的话,家中设一佛堂,每日至少以净水为供。平时得到任何精良的食品或衣物,皆应供养后才享用。供养主要具有两重意义:其一,三宝乃世间最胜福田,由供养三宝而获无量福报。人天路上,修福为先,任何成就都离不开福报的支撑。成佛,是福德和智慧资粮的圆满,故应以供养三宝来培植福报。世人不知其中奥妙,津津乐道于蝇头小利,反而忽略这一广大福田,良可浩叹。其二,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修习供养,内心就会时常与三宝相应,使其牢牢地扎根于我们心中。
第三,随念大悲。我们所以念佛,所以皈依三宝,原因就在于三宝具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殊胜品质。所以,念佛不仅是为了祈求护佑,更是为了效仿佛菩萨,最终成就他们那样的慈悲和智慧。我们念观音菩萨,是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悲心;念阿弥陀佛,是忆念阿弥陀佛的大智慧。诸佛菩萨是以发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来修习大悲。我们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后,也应引导一切众生投归三宝的怀抱。弘扬佛法,自利利他。
许多人都觉得弘法只是出家人的责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应该说,弘法不仅是出家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有人担心自己能力不够,以为未能自度,焉能度人。其实,每位佛子都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弘法利生。比如做每件事或修任何法门时,首先发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做。尤其在修习皈依时,观想自己带领一切众生投归三宝怀抱。具足这一愿望之后,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能以各种因缘引导众生亲近三宝。若自己有能力讲,不妨现身说法;若自己缺乏能力,不妨介绍他们亲近善知识,或助印法宝流通,这都属于弘法的修行。
经云,财施不及法施,财供不及法供。《金刚经》先后七次校量功德,虽以恒河沙财物乃至内在生命布施,皆不及为人演说四句偈的功德。原因何在?因为外在财物虽能给人带去富足,却不能彻底断除内在烦恼。唯有引导他人学佛,才能助其究竟解决生命问题。可见,弘扬佛法及引导他人学佛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第四,凡事启白三宝。每做一件事之前,首先恭敬合掌,启白三宝曰:十方三宝证知,弟子某某今日准备做什么,乞求十方三宝加持。遇到困难时,同样可以向三宝祈求帮助,恭敬合掌曰:弟子某某遭遇困难,祈求十方三宝加持,使违缘远去,顺缘具足。倘若未能如愿,切不可抱怨三宝不慈悲,需知自身业障所致,应生起大惭愧心,广修善行,忏悔业障,直到心行与三宝相应,自然能得到加持。时时启白三宝,不仅能获得三宝加持,也是培养皈依之心的重要修行。人们处于困境时,首先想到的必定是心目中最强大的人,作为佛弟子,三宝就是我们最有力的后盾。能时时处于三宝加持之下,是多么幸福而安全。
第五,守护不舍。皈依之后,应坚定地守护皈依体,乃至舍命,亦不舍皈依。皈依体,甚至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舍命而去并不可怕,因为来生还能继续。在无尽生死洪流中,我们曾千生千死、万生万死,却一直空过。但若舍弃皈依,将长劫沉沦,无有出期。那么,多生一次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者,切莫将外道与三宝的功德相提并论。在社会上,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论调: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都大同小异,本质一样的,等等。若以为所有宗教殊途同归,说明我们对三宝并未生起不共的信心及坚定的信解,这样一些观念也会使我们舍弃皈依。
皈依之后,一定要奉行相应的学处。通过守护这些学处,使自己保有皈依体,并强化三宝在内心的份量。唯有信仰坚定,行为如法,三宝才能真正对生命产生作用。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87259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