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智慧文苑
禅在当代
(2006年6月18日 讲于北京读书人VIP俱乐部店)

各位法师,各位朋友:

  刚才主持人介绍,我这是第二次在读书人俱乐部跟大家来交流有关禅的内容,读书人俱乐部给我定的这个题目讲几天几夜也讲不完。“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当代的弘扬”,这是一个非常有学术意味的题目,像这样的题目在一个讲座上要讲清楚那很困难,我想只能够就其中某一点或者某几点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好在我们在座的有很多是学术界的先进,也有佛教界的后起之秀,还有很多有佛教信仰的居士,我讲的题目、讲的内容有不妥当的地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

  怎么样来界定禅这个法门,或者说这个法门它有些什么境界、什么内容,这是在每一次讲禅的时候都会涉及到的一个题目和内容。讲到究竟的时候,禅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不可思议,是无有言说。如果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来做今天下午这个讲座,大家就只能在这里静坐两个小时。我想如果能够坐得下来,每个人都能回光返照,都能观照此时此刻的心念,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不过今天这个大热天,大家从四方八面走到这里来,还是要在无言说中说几句话。

  首先,如何来界定禅的内容。这几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有这么四句话,我觉得写得非常好,可以把它用来界定禅的境界、禅的内容。这四句话是怎么说呢,说禅“绝对清凉无热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①,禅到了离言绝虑的时候,就是这个境界。也可以说,佛教的一些修行法门到最究竟的境界就是这四句话所表述的那种离言说、离思虑、离热恼,超越了一切对立面,解除了一切枷锁的一种境界。所以说,禅的境界就是一种解脱的境界,就是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那是禅的境界的一个方面。

  不过,佛说的一切法门不仅仅是空了,这个法门就圆满了。空,是讲我们把自己内心的所有的东西都要空掉,所谓“空诸所有”。在空的观照下还要从空出有,还要在大智慧的观照下,建立一切的法门和无量的功德。也就是说,一切法门都是要在大菩提心的觉照下,大智慧的觉照下来超越自我、突破自我。空掉内心世界所有的对立面,然后又要在大慈悲心的指导下,对一切的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就是要“实诸所无”。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无量劫以来,都是在以我为中心的烦恼的控制下,流浪生死,不得出离。那么有了大智慧之后,就能照破烦恼,烦恼就是以我为中心的一切的观念,一旦把这个瓶颈突破了,打通了自他之间的一切隔阂,打通了我们个体生命和群体生命、宇宙万物之间的障碍,那我们就能够真正的心量广大,来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利益一切众生。

  佛教的一切内容、一切法门要解决的问题就只两件事:一件事叫上求佛道,一件事叫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就是我们个体生命的超越,“下化众生”就是使我们的个体生命和整个的群体生命、大至一切众生融为一体。融为一体干什么呢?用我们现在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哪里需要到哪里去,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但是我感觉到我们佛教徒,或者是说我们稍微有一点学问的这些法师也好、学者也好,他总在自觉不自觉地把我们佛教的这个圈子越缩越小,包括心量缩小到很小很小的范围,把佛法有意无意地局限在我们几个僧人的专利品这样的一个圈子里面。因为有众生才有佛法,没有众生不需要佛法,所以佛的最终的一切目标,归结到是要让大地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生死苦,得涅槃乐,这是一个最高的目标。同时也还有最低的目标,比如说有很多的众生在衣食住行上面有种种痛苦,这些痛苦要不要关心呢?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这些痛苦同样地要关心。只有解除了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的许多具体的痛苦,才有机缘、才有机会来听闻佛法、修学佛法。我们年轻的法师们千万不要把佛法搬到须弥山顶去,千万不要把佛法搬到极乐世界去,要让佛法在最苦的地方来开花,来生根、结果,那才是佛法的精神,那才是我们中国人最信仰的两位菩萨的精神。

  这两位菩萨是哪两位呀?我先考考我们这些年轻的法师,坐在中间的那一位。哪两位菩萨,我们中国人跟他的缘分最深,信仰的最普遍?(回答: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对!你的答复百分之百的正确。

  这两位菩萨的精神是什么呢,哪里有痛苦就到哪里去,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而是不把任何一个众生排除在我们应该帮助的范围之外。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用小孩子的话来说,那观世音菩萨多厉害呀!他为什么要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呢,那就是要实现菩萨的精神,要让大地的一切众生都觉悟起来,要让大地的一切众生都来发挥互助互救的精神。所以菩萨的一千只眼睛,就是照见法界,一千只手就是要护持众生。千眼代表智慧,千手代表慈悲,人类最需要的就是这两件事。每个人要生活得有智慧,每个人生活得要有爱心。把爱心升华到无所求,不求回报,那就是大慈悲。如果说要求有回报,那不是大慈悲。整个佛教就是要说明这两个问题,是要落实这两件事。

  禅是不是也是要解决同样的问题呢,那毫无疑问!毫无疑问,禅同样地也是要解决如何开悟,如何在开悟以后随缘地来教化众生、度脱众生。禅在中国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所占有的地位就是因为历代的禅师深刻体悟了佛陀上求下化的这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变成为中国人能够接受的了,能够认同的了,能够让佛教的思想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佛法在中国、在中华这个大地上才能够生根。

  禅宗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从我们佛弟子来说,有时候由于某些思想的局限,由于学问的局限,还不大容易看到禅宗的产生,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有多大的影响。在这里我举一位学者,他的研究所提出的一个看法。这位学者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亦儒亦佛的学者,钱穆先生,这是在大陆和台湾都是鼎鼎有名的一个大学者。他有一篇文章讲《<六祖坛经>大义》,一开头就有这样的话,他说:“在后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两大伟人,对中国文化有其极大之影响。一为唐代禅宗六祖惠能,一为南宋儒家朱熹。……(六祖)惠能实际上可说是唐代禅宗的开山祖师,朱子则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一儒一释,开出此下中国学术思想种种门路”。这句话很紧要,这两位学者一是大儒家,一个是大祖师,他们开出了从六祖以后或从朱子以后中国学术思想种种门路,千流万派都从那个地方开始,并且他说“亦可谓此下中国学术思想史莫不由此两人导源”。接着从惠能以后的中国佛教,从朱子以后的中国儒家开出的种种门路,学术思想的源流都从这个地方来。这个评价应该说既是很客观,也是很崇高。他还说“自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已历四百多年。在此四百多年中,求法翻经,派别分歧,积存多了,须有如惠能其人者出来完成一番极大的消化的工作。他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截了当的当下直指。这一号召,令人见性成佛,把过去学佛人对于文字书本那一重担子全部放下。如此的简易方法,使此下全体佛教徒,几乎全向禅宗一门,整个社会几乎全接受了禅宗的思想方法和求学路径,把过去吃得太多太腻的全消化了。也可说,从惠能以下,乃能将外来佛教融入于中国文化中而正式成为中国的佛教②”。

  我想以上的这两段话,可以说明禅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什么。因为我要说一大堆的话,你这是个人的想法、个人的看法,因为你是学禅的嘛,大概你就会有些偏见。钱穆先生他是一个儒家,是几十年前说的这段话。这段话大概最少有五十年以前说的,不是为今天的这个讲座说的话。当然有人会觉得佛教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内容很多,如果都不立文字,那经教没有人去学习。六祖所主张的不立文字,他自己在《坛经》上也有一个解释,他说所谓不立文字,并不是不用文字。如果把不立文字理解成为不用文字那就错了,他说“只此不立二字也是文字”(“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大不合言語言語即是文字”)。不立文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不要执着文字,不要停留在文字上。立,有停留的意思,停留在文字上永远都是说食数宝,无补实际。这不仅是禅宗所忌讳的,教下所有的宗派都忌讳这一点,而且世间的学问也忌讳停留在文字上,而是要能够实际去把握、实际去运用,社会上的学问,一般说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就是文字呀、思维呀,实际就是我们要解决工作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那就是实际。所谓不立文字,它是工夫上的话,是修行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必须要有这个过程,必须要有这个经历,因为一切的法意都是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的。离文字相,离言说相,实际上就是不立文字嘛。所以留着这个话,并没有离开佛教的究竟的般若思想、空的理论。我们在自己运用佛法思想的时候,如果你执着于文字,它本身就是一个大障碍。所以禅宗的思想那是以“无住”为其指归。既然是“无住”,就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上;既然是“无住”,任何地方都不能够停留。所以佛教大乘的最高境界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有大智慧上求佛道乃能不住生死,有大慈悲下化众生乃能不住涅槃,所以佛法的思想一法通来万法通。

  我们理解佛法,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时时刻刻不要忘记佛教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具体到禅宗,佛法要解决的问题,它把它和中国的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说六祖,他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大家都很清楚。他把整个禅宗要解决的问题根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智慧、慈悲这样一些根本精神,把禅宗的任务,立足在如何来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立足在这个地方。然后呢,在自己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又要关怀一切众生的苦难。所以禅宗一是要解决佛性的问题,或者是说见性成佛的问题;一个是要解决见性成佛以后,怎么样在日用事当中发扬慈悲救世的精神。

  一部《六祖坛经》讲了许多的问题,实际上把它归结到最简单的地方,无非是要解决一个人心和人事的问题。人心就是如何突破自我,人事就是如何把佛法运用在世间的一切工作和生活当中。在解决人心的问题的方面,禅宗把人心和佛性、佛心或者是说佛,作为一个最超越的对象,如何在我们自身的具体的这样的一个身心世界来落实。禅宗说佛即是心,反过来要心即是佛,就把众生和佛,把自我和佛,把个人的心和佛中间的界限完全突破了。突破了生佛之间,圣凡之间,世俗与超越之间,或者是说世间与出世间之间的界限,我们人的这种觉性,至大至刚、灵明不昧的这个觉性才能真正地高扬起来。否则人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卑微,总觉得自己毫无出息。禅宗告诉我们,你可以立地成佛啊,为什么自己这么卑微呢,自己与佛无二无别,重要你能够敢于承当,当下即是,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呀。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人们总是信不及,总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为什么呢?他有许多东西放不下。佛是完全没有自私的人,佛是完全突破了自我的人,完全没有自利之心。首先我们自己这些都做不到,自私、自利、自我,一切是从这个出发。你承认自己是佛以后,口头上说说可以,在生活中你放不下,这就是佛与众生之间老是有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一念之差,但是它又是十万八千里,人类这一点东西很有意思,就是做不过来,就是转变不过来。六祖他说,“一念觉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就是一念之间转变不过来。就是因为这点东西转变不过来,所以佛才说了那么多的法门,八万四千个法门,不得了呀,经论浩如烟海,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很简单的一点点事情。这和尚念经啊,三藏一十二部,最长的经六百卷,最短的经二百六十个字,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就是这一点点事情。这个人的愚痴,人的这个迷惑,总是突不破,人的内在的智慧,内在的潜能,就是被这一点点疑惑全部给盖覆了,发挥不出来。历代以来,一说就觉悟的人,固然有很多了,你打开这《高僧传》,打开历代圣贤的著作来看,一下子立地成佛的人很多。当然在佛家说是立地成佛,在儒家是成圣成贤,在道家是成仙,虽然它有层次的不同,但是这种境界,修行的这种境界,认识的这种境界,觉悟的这种境界,它都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如果毫无相通的地方,这佛法永远没有人能来理解。正因为世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所以佛说的法,不管是从文字上,还是从意义上,都能获得人们的认同,这就是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佛教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我们修学佛道的人,要突破自我,要开悟成佛。开悟成佛以后做什么呢,我们现在的人就很简单,就说要到极乐世界去,但是有许多的大乘经典不是这么说,是说我们开悟成佛以后,要到生死中来,那佛教才有一点点积极性。如果说开悟成佛以后,大家都不管我们生生世世的这些亲友,我们生生世世的这些伙伴,都不管了,你跑掉了,那就好像这个思想。诸位,个体的解脱是小乘,太厌世,太害怕苦难。大乘菩萨要发菩提心,首先一点你就是要不畏生死苦,不害怕生死的苦难,你才能够发菩提心。你害怕生死的苦难,你就不要发菩提心了。这个佛教所谓救人救世,救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救世就是指社会、国家、世界。你要救人救世,你就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没有大无畏的精神,你要想救人救世,那仍然是一种口号而已。

  所以佛教或者是禅在今天的弘扬,还是不能离开古已有之的、古人走过的那条路线,要“不欣涅槃乐,不畏生死苦”,积极向上,又具足无尽的悲心来救人救世。不要把佛法关在山门里,让佛法这样的一种具有大智慧、大慈悲精神的理念走入社会,成为社会大众的理念,成为当代建社国家、振兴中华民族的一种理念。因为佛教它讲的道理,它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十方一切世界都成为佛国净土。成为佛国净土是个什么意思呢,并不是叫大家都不吃不喝了,大家都坐到那个地方打坐,就是说我们在做一切事情的时候,只要转变观念就对了,一切都不要改变,只要转变我的心念就可以了,所谓心净则国土净嘛。佛国净土,不是在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佛国净土就在当下。

  我们今天在这里交流,我们这一块地方,我们现在每一个人内心世界就是一片佛国净土。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一片佛国净土带到生活当中去,带到家庭的生活、社会的生活,甚至你的单位的生活当中,那个作用有多大呀。所以说佛教在当代的弘扬、禅在当代的弘扬是一定要能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生活。佛法能深入社会才能净化社会,佛法能够深入生活才能够净化我们的生活。深入生活不等于是佛法的世俗化,深入生活是要净化生活。我经常讲过的一句话,佛法要现代化,或者说佛教要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是要化现代,是希望我们这个现代的社会成为一个清净的佛国净土,希望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修十善,去十恶,都生活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样的一个气氛当中,那我们的这个社会就是人间的净土。我们人际的关系会非常良好,社会风气会非常纯正,国家的政治会非常贤明。

  佛教所希望的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是希望出现以十善为本的这样的国君,希望以十善治国,这样的一个贤明的政治。而且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许多的法律也好,法规也好,社会理念也好,都是和十善的理念不相违背的。因为十善是包括了人类有史以来所共同承认的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比如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十善嘛,身三、口四、意三,身体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方面,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业方面,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三业清净,那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人间净土的,也可以说是纲领,也可以说是个理念,也可以说是种建议,这种建议就真正能够落实了。我们翻开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它所规定的内容也基本上是和十善一致的,或者说是有相通的地方。不过法律它只能够制裁人的这个身和口,对于这个心它制裁不了。因为我们现在的法律不像过去一样,过去有思想犯罪,现在没有了。但是人的这个心不得了,人的这个心,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佛教是重点地讲我们要净化自己的这个心,所谓净化心灵,净化心灵是修养的根本问题。前几年提倡在依法治国的同时,也要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它就和人的心灵能够挂上钩。因为道德嘛,有道有德,就内外能够结合起来。

  所以佛教、禅宗要在当今的社会弘扬,只有积极地面向社会,面向人生,面对我们每时每刻不能须臾相离的这个现实生活。佛教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佛教始终可能是软弱无力,佛教只有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佛教的思想才会有力量,才会真正能够解决问题。那么所以我提倡生活禅,由此而来。佛教要能够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我们时时刻刻所面对的迷惑,所面对的人生的种种的缺陷,所面对的人生种种的烦恼和痛苦。佛教不敢面对这个现实的生活,那佛法就永远是一些空头的理论。我提倡生活禅,从源头来讲是和佛祖的思想,是和历代禅宗大德的宗风保持一致,同时也和我们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的种种的苦难,种种的缺陷联系在一起。生活固然包括穿衣吃饭,但也不仅仅是穿衣吃饭,不过人生最大的事情,不管我们的理论讲得多么高深,基本的问题还是个穿衣吃饭,基本的问题还是很简单。从社会的认识来说,儒家说我们人生就是两件事,“食、色,性也”,一个就是吃饭,一个就是要保持我们这个人的生命的延续,生儿育女嘛,这个人的生命才能够延续。这个人的生命之所以要延续,无非是两件事呀,一件事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私心,有私心体现出来,那就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财产,有自己种种种种的东西,但是我们这个生命又非常的有限,怎么能够让这些东西还继续保留了有我的这个影子在里边,那就于是要有子孙来继承,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人生有欲望,人生最大的欲望无过男女关系,释迦牟尼佛他想能够有一部分人突破这个问题,突破这个障碍,那就提倡有些人要当和尚,能够突破这个东西,这是修行里边的一个大问题。但是他希望更多的人不能走这个路,就作什么呢,就作在家信佛的人,守三皈五戒,五戒里叫不邪淫,还可以有正当的夫妻生活,他既解决了人生有一部分人能够彻底地来超脱,彻底地来把自己奉献给大众。我们只要稍微冷静地来想一想,有家室之累的人,不管这个家室是多么美满,我们有事业的人可能就会想到家室不管怎么美满总是一种障碍,只有完全没有家室之累他才能够真正地有那种大雄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一切义无反顾。当然释迦牟尼佛英明、智慧、慈悲就体现在他的教团的成员有四部分人,出家有二众,这个完全是摆脱了家庭的负担,还有在家的二众,你还继续保持家庭生活,但是你要用五戒十善来净化你的家庭生活,你同样可以修行,同样可以得到修行上的成果、果位,同样可以解脱生死。按照小乘的戒律,就是说在家教徒,只要你能够遵守你在家教徒的戒律,并且也修习禅定,也能够证到三果,小乘是四果,四个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四果就是究竟了,三果就还有一点点不究竟。那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他的这个教团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包容性。所谓的开放性,任何人只要接受释迦牟尼佛所规定的这个最基本的信条,就可以成为这个教团的成员;所谓包容性,是说的在家修行的人,你如果真正按照人生的这个正确道路走下去,你同样也可以取得修行上的成果。所以在今天来说,我们大力地提倡佛教的一些道德理念、修养的理念,提倡佛教要来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作出贡献。要在山门内也要胸怀众生、胸怀世界,要时时刻刻想到不管社会怎么进步,苦难的人始终是占的比重很大。要想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幸福圆满的生活,那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最高的目标,这个目标有没有可能实现呢。看到有许多的发达国家,全世界许多人都向往那些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还有没有受苦受难的人呢,有的是。我们在座的可能有很多人都到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去过,像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国家,老牌的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受苦受难的人一样有很多很多。即使是那些有钱的人,依旧不能说他有钱就没有痛苦,有饭吃就没有痛苦,房子住得大大的就没有痛苦,不是。痛苦具有普遍性,痛苦不分贫富贵贱。也有人说,钱越多的人越痛苦,地位越高的人越痛苦。咱们随便说说而已,官做得越大的人越不自由,我们平民老百姓,吃了晚饭可以到处转一转,哪个地方凉快,就可以到哪个地方去乘凉,那些地位很高的人都不敢离开他那个住所,那应该说他心里也还觉得不是滋味。为什么呢?这个人生的真正意义啊,被他种种外在的东西限制住了,扭曲了。所以这个社会要真正地安宁,那就是像古人所说的要夜不闭户,道不拾遗,那才是一种真正安静的社会、安宁的社会。我们社会是在发展,是在进步,但是看起来房子有多高,这种防范的措施就有多高,窗子要做上护窗,门要做上保险门,不管你多高的房子,保险门不能没有,那就说人类,人啊,总是生活在一种恐惧当中。有恐惧,有恐怖,就有烦恼。要远离颠倒梦想,远离一切恐怖,才能是无忧无虑、清凉自在的涅槃境界。所以人生有痛苦,社会有缺陷,那就是一切创造人生解脱,文明进步的这些思想学说也好,宗教派别也好,它们的任务没有完成,它们还有很广泛、很广大的空间和市场。

  马克思主义曾经预言,人类只有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才真正的自由了,人类才真正的可以自己当家作主,不需要上帝了,不需要宗教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人类走过的路程,人类走过的历程,从考古学家的意见来看,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人类未来还有多少的路程,因为不管算命先生有多么高明,人类的未来他算不准。

  人类的未来靠什么来决定我们要走的前途和方向呢,那就是要靠一切先进的文明、先进的思想、智慧的文明、智慧的思想来决定人类未来的命运和前途。人类是不是还有一百万年的命运,还是有一千万年的命运,如果说我们整个世界不反省,整个世界还像这个二十世纪最后这五十年左右的和平环境的这样的一种开发的方式来说,人类的未来,最后它不是说有什么天灾人祸,而是人类自己把自己致于死地了。我们国家现在提出来科学发展观,这个就是因应我们过去有一段时间的发展,没有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所以造成资源的浪费、国土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国土的破坏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国家或者说我们这个地球总有一天没有水喝,没有粮食吃,甚至连空气都不行了。现在我们一切的问题都是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在想种种的措施,想种种的办法,能够让我们这个地球继续地沿着它应该正常运行的轨道来运行。如果说人类都不能够珍惜这个地球,有科学家提出来,地球不能再生,人类要无限制地来破坏这个地球,那么我们未来的岁月会是非常非常的不幸。

  佛教希望我们能够以十善治国,要每个人都知道,来节制自己的欲望,来维护人与自然的一种良好的友善的关系。佛教将我们人叫做正报,是我们每一个人多生多劫的因缘果报正式所取得的这样的一个身体、生命现象。这个生命现象,它不是孤立的,它还要有它所依托的环境,所依托的环境是什么呢,就是山河大地、宇宙空间,这个佛教叫做依报。佛教有一句话特别特别的重要,说依正二者,依报和正报,也就是我们人的个体生命同这个山河大地、宇宙空间,它不是两个东西,它是一个东西,叫“依正不二”。佛教喊了两千多年了,希望我们永远保持这个国土的清净、庄严。在有些国家它做到了,一些很小的国家,比如说像有一个完全以佛教作为国教的一个岛国——斯里兰卡,它是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治国。有许多的外国人就说,你们这个国家应该要开发,你们有很多的资源,这不开发很可惜。斯里兰卡的人说,我们现在生活得非常好,很安定,很自在,这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和谐,为什么要开发呢。你们那些地方开发得很好,没有大自然了,没有森林了,没有净水了,你们都还到我们这里来旅游,为什么到我们这里来旅游呢,因为我们这里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这是我五年前到斯里兰卡去,斯里兰卡的人跟我讲这个话。五年前我们已经感觉到我们国家的这种开发过量,感觉到,但没有今天感觉得这么迫切,很可怕啊!再过二十几年,把河里的水喝干了,把山上的树吃光了,把石头都吃光了,地底下吃空了,怎么办?很可怕!这就是因为我们这种超标准的消费、超标准的需求使得这个国家资源过度的提前把它消耗掉了。我想我们子孙后代还吃什么,河里没有水了,地下没有水了,山上没有树了,地下没有煤炭、没有石油了,怎么办呢?这个日子怎么过?现在的人如果说有一天,大家汽车都不要动了,汽车都放到车库里不准开出来,这一天这个日子就没法过了。所以人类这个抵御自然的力量削弱了,生活的能力削弱了,过分地倚赖工具这种习惯已经不可改变,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体会佛教的所谓庄严国土、庄严国度,利乐有情,依正不二,这样的一些理念来好好地体会我们人类过了这个二十一世纪的一百年,二十二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想那些干枯了的河流不会再有流水,而且现在保有一点点水的河流,马上就会干枯。过去曾经说过无论如何不会让黄河的水断流,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黄河的水到了枯水季节就会断流,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水资源总是有限的,南水北调的问题只能是解决一点点应急的小问题而已,大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解决大问题就靠我们这个心了,佛教讲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心要追求过分的消费、过分的享受,是这个心的作用,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反省,想到明天,想到后天,想到十年,想到二十年,想到一百年,想到自己的儿子,想到自己的孙子,想到自己第几代、第几代的人以后,可能我们会好一点,会把这个贪欲的心,憎恨的心,愚痴的心慢慢改变过来,成为一种智慧的心、慈悲的心。所以佛教在今天的弘扬有空间,在明天的弘扬,我觉得更有空间。因为人生有苦难,这个苦难不是说仅仅靠一种优良的社会制度就能够解决的了,还要靠许多有智慧的理念、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明来辅助这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够真正挽回、挽救我们的人心。禅在当代的弘扬,在今后的弘扬,不能离开现实人生的苦难。禅要用它的超越的智慧,用它洞察人生的理念,来为我们提供一种深层的选择、生活的理念、前进的一种动力,我想禅在当代的弘扬和一切先进文化的弘扬具有同等的重要,而且它还能够起到其它的先进文明所无法代替的作用。我今天就讲到这里。

①出自梁启超论涅槃的境界

②钱穆先生:《六祖坛经》大义,收入钱氏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页131-132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93045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