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法门龙象
竺法雅


    竺法雅(约3-4世纪),晋代始创格义弘扬佛学之高僧,河间(今属河北省)人,生卒年月不详。梁慧皎《高僧传》卷四说他凝正存器,少善外学(按指佛学以外之老、庄等学),长通佛义

 

他成名之后,许多衣冠士子,咸附谘察。这些依附他的人,都是于世典有深厚功底之学者,但不懂佛学。于是竺法雅乃箕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此种方法,被称之为格义

 

关于格义,近代佛学家吕澄先生说明其产生之原因:原来般若学对于性空讲得比较空泛,要揭示其内容,必须把事数,(即名相)弄清楚。《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蕴,、十处、十八界等来说明。他说格义即把佛书的名相同中国书籍内的概念进行比较,把相同的固定下来,以后就作为理解佛学名相的规范(《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页四五)。

 

竺法雅训示门徒时,总是外典、佛经,递互讲说他与晋代著名学者释道安是同学,曾于邺都从西城僧人佛图澄受教。但他的年龄似较道安为长。竺法雅晚年在高邑建寺,同住僧众百余人。他为人风采洒落,善于枢机,训诱无懈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士大夫以老庄思想,结合儒家经义,尚清谈。竺法雅精通世典,出家前,亦为清谈之士;出家后,深究佛理,故能内外结合,向门人讲说。他所处时代,离佛法传入中国尚不遥远,当时的佛教徒对西域或印度传来之佛经,主要在义解与宣说,尚无为佛经作注疏的学风,故在中国佛教史上,未见竺法雅有任何著述传于后世之记载。

 

竺法雅所创之格义,实为当时佛学界普遍使用之方法,道安青年时代亦曾使用。格义之用意,在于融会中国固有文化之思想于外来之佛学思想中,故当时学界名流,无不常以佛教与老庄并谈。道安晚年虽反对格义,但对其门人慧远则特许其不废俗书。

 

竺法雅内外兼通,名重当时。他所创之格义,在早期传播佛法中,曾起过相当大的作用,不失为一种方便法门。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到长安(今西安)又译出大批经论之后,佛理渐明学术思想自成体系,无需外典作比拟。故格义之法,乃渐废弃。但竺法雅为传播佛学所作之贡献,其功不可没。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19778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