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佛教资讯
永寿大和尚为北大汇丰商学院学员开示
作者:峨眉山佛教网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902更新时间:2014-04-26 15:37




  峨眉山佛教网消息:2014年4月25日,北大汇丰商学院学员来峨眉山大佛禅院参禅礼佛,永寿大和尚应请为学员作了题为《悲智愿行与圆满人生》的开示。

  大和尚首先介绍了普贤菩萨,他说:“在大乘佛教里,普贤菩萨重实践,各位行走人世间,一切成就都离不开践行,佛教里普贤菩萨圣号尊为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大和尚强调了反对迷信、认识因果的重要性:“我们要知因明果,因为因果是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要有信仰。佛教反对迷信,我们人来到这世间,对万物要提升自已的正确认知,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没弄清楚就信,这是迷信,产生迷惑、迷茫;对科学不弄清楚,一味相信,也是迷信。佛经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认识真理首先是从怀疑开始的。”

  对于悲智愿行作为修行乃至做人、做事的次第,大和尚说:“佛教提倡正信,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修善,百善孝为先,中国讲孝道,对最亲近的人都无善心,对外人还有吗?更进一步提升,就是悉发菩提心,就是慈悲心,向观音菩萨学习,修学观音菩萨法门,以观音菩萨为导师,认真修学。佛说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成正果,星云法师在台湾发起了大乘佛教的‘三好’运动,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起心动念善为先。慈与悲不同,佛经说,大慈与众乐,大悲拔若,但一体不二,如手背与手心,大慈与众生之乐,如抗震救灾,救急,是慈;了解病因,彻底根除,即是悲。如5·12地震,前面救灾是慈,后面重建家园是悲,如只有慈而无悲,只讲一面,有违慈悲精神本怀,是不完整的。我们要正确认知慈悲精神内涵,正确实施慈悲理念,就要寻找第二个导师文殊菩萨,修智慧。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师长传我们很多自然社会知识,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的认知角度,先是感性,后是理性,升华再是智性,再后是禅定。什么是禅?一心为禅,我们不管做什么事,能专注一心,无我无他,向外无求,向内无所得,通过禅定觉悟到的才是真谛,所以,仅仅明白慈悲还是不够,还需要智慧,向文殊菩萨学习。所以慈悲与智慧很重要,我们要悲智双运。文殊菩萨道场称金色世界,用金来代表智慧,是比喻,智慧代表光明,智慧是灯。但有慈悲、智慧,还不够,把事情做好还要有愿景,个人、家庭、企业、民族、国家,发展要有方向和定位,在佛教解读为愿,崇高理想是愿,引领大众向上、向善。佛教认为,有愿者事竟成,诸佛菩萨都曾发有大愿,愿就是力量,要向地藏王菩萨学习,‘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但有大悲、大智、大愿,仍然不够,要变成现实才能有用,这就还需要行,即实践,实践出真理。真理是具有唯一性的。大家参观了大佛禅院,大家看到的普贤殿的外在造型就是普贤菩萨的帽子,五佛冠,我们这个建筑是普贤菩萨法门的实现,用花岗石浇注,普贤菩萨在藏传佛教里称金刚萨埵,是力量的象征。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先后参了52位善知识,都没彻悟,最后参拜普贤菩萨而成就,这就说明‘行’的重要性。悲智愿要变成现实,要落地,就要行,叫知行合一。每一位菩萨是正等正觉的菩萨,悲悯我们众生,各有所专,来摄受教化我们,观音菩萨以悲,文殊菩萨以智,地藏王菩萨以愿,普贤菩萨以行。我们学佛的角度,悲放在前面,就是首先要悲,有智而无慈悲,不完整,如原子能的发明伟大,本无对错,关键是运用原子能的人,心若出了问题,原子弹是能毁灭人类的,心没问题,则用来发电,造福大众。所以慈悲心要放在第一位。佛教是教育,是文化,要有慈悲心,明因果,佛经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唯一能把握的是当下的心,也是普贤菩萨法门的要义所在,觉悟在当下,行于当下,过去我们已经走过的人生历程,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老是生活在过去就会有碍于慈悲智慧增长。对过去有四个字,忏悔,总结,做错了,就忏悔,放下包袱,有利于指导我们现在不重犯,有利于提升;未来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要以普贤菩萨行愿精神为指导,要把握好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把握未来,把握当下才能把握人生。所以大乘佛教归纳起来,就是悲智愿行。明白要义,用四点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事业、人生修学,一定会成功,还能成佛,佛就是四方面圆满,自利自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的人就是佛。”

  关于身心健康,大和尚认为:“人是身心二元体,佛教讲舍得、布施,人生烦恼原因是考虑自己太多,为大众太少,是根本烦恼,很难消解,相反,多考虑大众,烦恼就少了。生老病死这四个生理上的烦恼,无人能免,要以平常心对之、处之、认之,自在随缘,随缘自在,改变一个心态,对身体健康有利。平常心即本性,佛心,理性思惟就是平常心,在兴奋状态下所作的决策,不是平常心,在悲伤状态时所作的决策,也不是平常心。常言说,知足常乐,很多苦是与他人比较出来的,以自已为中心,与他人相比较,产生怨恨妒忌而痛苦不堪。无知是人类最大的悲哀,失衡是最大的灾难。人的需求是二元的,第一是物质养料,第二是精神养料,在温饱未解决时,物质养料为第一,精神养料为第二;现在通过改革开放,物质丰富了,精神养料成为了第一需求,物质养料多了反而有危害,如营养过剩产生三高,所以物质养料不是越多越好。今天人们虽然物质养料极大丰富,但还是迷茫困惑,这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正行,比如马祖道一禅师在未开悟时修行很是精进,但不得法,师父怀让就取一砖在庵前石上磨,禅师很奇怪,问干什么?曰:磨砖作镜,禅师说磨砖何以作镜?师父曰,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如何成佛?禅师乃悟。马祖道一禅师有两句话,一是平常心是佛,二是平常心是道,保持自己的平常心、本心,修行就能成佛,做事就能成功。俗话说,良田万顷,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财富只是感觉,多了便是没有用。一味的享乐便是浪费。很多烦恼都是自己折腾出来的,所以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很重要的。”

  大和尚最后总结说:“佛法甚深奥妙,要在生活中、修学中去体会领悟,最终指导我们做人做事最伟大的导师就是四大菩萨,法门的次弟就是悲智愿行,照此修行,就能觉行圆满,最后祝愿大家共成佛道!”

开示结束,众学员作礼感恩大和尚的慈悲开示,合影留念后欢喜而去。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873123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