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佛教资讯
“数字敦煌”需要“供养人”
作者:孙丽萍来源:新华网点击数:8020更新时间:2011-10-28 15:16


    “数字敦煌”——谈起这个话题,73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学者樊锦诗就会精神焕发,立即打开话匣子。

    10月26日,在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甘肃文化周揭幕之际,《敦煌艺术展》也在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对公众掀开神秘面纱。樊锦诗应邀来到上海,为公众解析敦煌之大美,也为推动数字敦煌工程鼓呼。

    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的古丝绸之路上,是中国现存的大规模佛教石窟,是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艺术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敦煌莫高窟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自然环境破坏和洞窟本体老化的"双重威胁"。包括山体裂隙、风沙侵蚀、旅游破坏等众多因素都在使得这座旷世艺术宝库日益老化。“对这种老化的趋势,我们只能加以延缓,而不能逆转。”樊锦诗说。

    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涌入敦煌,给本就脆弱的莫高窟壁画环境造成了更大的保护压力。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接触到电脑三维动画并惊呼“大开眼界”的樊锦诗由此想到,可以为敦煌石窟的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建立一个数字档案,最终形成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展示中心,解决旅游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问题。

    数字敦煌,说来容易,其实是一个极其浩大的、高科技的工程。樊锦诗对新华社记者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开始利用数字技术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摄影采集和图像处理工作,全面开展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

    推进数字敦煌工程,难度很大。在此之前,国内文博单位还没有这样大规模的数字化研究。樊锦诗说,莫高窟号称千佛洞,又名东方卢浮宫,洞窟环境非常复杂,洞窟里面光线阴暗,一般的照相机和摄影对于拍摄窟顶、塑像、佛龛都无能为力;拍摄时,每个洞窟都要拍摄数万张图片,然后再拼接成大图。如果是一个拥有300平方米壁画的大窟,那么拍摄图片的数量将达到4万5千余幅。任务量之大可想而知,后期的图像拼接更是巨大挑战。

    “所幸的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43个洞窟的数字化,现在这些洞窟已经可以通过电脑进行三维展示。”樊锦诗介绍说,包括榆林窟在内,敦煌石窟现有490多个洞窟,未来五年内要完成147个A类洞窟的数字化。

    千百年来,神秘的敦煌享誉中外,吸引人们的是其不朽的艺术、宗教之大美。樊锦诗说,数字敦煌工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抢救和保护敦煌的美”。

    与敦煌已经厮守了近半个世纪的樊锦诗说,凡要提到中国古代艺术,不可能不联想到敦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举世闻名,形象十分动人。其实它只是一个护法神,但她的两条飞带,自如、优雅、潇洒、灵动,比西方教堂里背着两个笨重翅膀的天使更加轻盈、灵动,非常美。但是如果敦煌以这样的速度“衰朽”,后来的观众将无法领略敦煌之美。

    “对比一百年来敦煌石窟的资料照片可以发现,洞窟内的彩塑、壁画还是有很大程度的破坏,尽管我们自认为保护得很好。”樊锦诗以莫高窟第61窟举例说,这个洞窟俗称文殊堂,原来有一个狮子的塑像,如今却只剩下“一根狮子尾巴”,旁边莲花座上的塑像也影踪全无。

    2011年,作为数字敦煌重要工程的“游客中心”即将完成主体工程封顶,预计将于2013年对公众开放。这个足可容纳200人的数字展示中心,将让中外游客无需进洞,就饱览10大名窟。此举有望大大减轻发展旅游带给莫高窟的损害。

    数字敦煌的梦想,对于这位被誉为“敦煌女儿”的老人来说,已经不再遥远。但是,数字敦煌工程高达上亿元的资金缺口,让她依然发愁,必须多方筹集资金。在她的不断奔走之下,美国成立了敦煌基金会,香港的敦煌之友也已捐款近千万。

    千年以来,莫高窟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逐渐开凿形成,依靠的是上至封建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诸多“供养人”。今天的人们参观莫高窟洞窟时,也往往能在修复好的彩塑、壁画旁发现感谢供养人的铭牌。樊锦诗说,希望更多的社会机构来关注敦煌的保护,数字化敦煌也需要“供养人”。

 

敦煌艺术展中,按照4比5比例复制的第158窟巨型涅槃卧佛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3023245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