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孝法师追思词
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 永寿
2007年9月7日
公元2007年9月7日,峨眉山长老通孝法师追思法会在峨眉山报国寺隆重举行,来自省内外的各级领导、各界来宾、四众弟子及本山僧众齐聚古刹报国寺,谨以香、花、灯、水、果奉祭于法师之灵前,追思怀念长老一生之功德。
法师俗姓蒲,名清康,四川射洪人,生于1921年2月10日,2007年8月31日晨8点30分于报国寺安祥示寂,世寿86岁。
法师出生于书香门弟之家,善根深厚,夙慧过人,14岁朝礼峨眉,毅然于大坪净土禅院普遍长老座下披剃出家,法名通孝,次年赴新都宝光寺受持三坛具足大戒,并就读于宝光佛学院深造学业。毕业后,为融通汉藏佛教,不惧雪域高原之路途险阻,前往藏区求法,历三年而考取公费入拉萨哲蚌寺依止多吉活佛深研藏传经典,经十余年黄卷青灯,依律修持,取得格西学位,其师亲赐藏名多吉尚祖。后返峨途经康定,为“挟泰山以超北海”所困,然师心系峨眉,归志不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宗教政策不断落实,终于在1980年回到魂牵梦绕的峨眉山,成为协助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的一名积极参与者,初任洗象池监院,继任华藏寺监院,后任峨眉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等领导职务。
法师精通汉藏佛教文化,对民族团结有着独到的能力和见解,他在与藏族佛教界人士的接触和交往中,大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对来自藏区的佛教徒真诚、关心,热情帮助,使来到峨眉山的藏族同胞至感兄弟般的温暖,为峨眉山的僧人树立了榜样,为民族团结的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八十年代末期,在峨眉山金顶华藏寺的恢复重建工作中,他不顾身患高血压疾病的折磨,在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金顶日以继夜地操劳,苦心经营,俾令眈眈大厦,焕然一新。
法师是一位坦率无私的性情中人,对人对事既有原则性而不拘泥,对是与非具有鲜明立场而不附和,对名与利视为身外之物而不追逐。
他以常住为本,以僧为宝,以教化为重,以慈悲为怀,时时处处表现出佛教所宣扬的无我、利他、无常的观念,倡导宗教道德、宗教情操和宗教感情。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嵚崎磊落、衾影无惭。
峨眉山佛教协会成立菩提心互助功德会伊始,是他带头将自己铢积寸累的衣单费一万元捐助贫困学生,带动了全山僧人对社会慈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积极性。
法师近十年来身体逐渐衰老,在病中的他曾多次到大佛禅院修建工地视察,提出建议和出谋策划并捐款助建。对四川佛学院、《四川佛教》杂志亦十分关注、关心、支持,护爱有加。
法师圆寂前数日,将自己几十年积存的五十万元现金全部交给峨眉山佛教协会,资助峨眉山的丛林建设。这样的法师,这样的长老,这样的僧品、僧德,令我们引以为荣。法师的生命充满正知、正见、正行,他活得真实,活得自在,活得充实,活得高尚。
通孝法师对年轻僧人经常谆谆教导,对他们寄予了热情的期盼,他那苦心诣志的话语使人终身难以忘怀,成为后学精进的动力和意志。他曾说:“只有看透贫富贵贱虚幻的本质,才能平等地看待天下众生”。他曾说:“在生、老、病、死等人生必须面对的大难面前,人世间所谓的名、利、财、色也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只有高尚的心灵与道德才是唯一的生命之光。”他还教导我们:“峨眉山的形象,至关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吸引朝山者不是靠五彩缤纷的广告,而是我们的德行流露和宗教操守;不是昂贵的门票和华而不实的娱乐设施,而是自然景观的精心保护和僧人崇高无瑕的修养及至真至善。”
纵观通孝法师的一生,爱国爱教、悲智双运;笃志求学、矢志不移,教则显密圆通,理则真俗究竟,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着力倡导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知空者慧、自觉者悟的修行观。他老人家的教言理当作为全山僧人的自豪和骄傲,应作如是观。
通孝法师的应世缘毕,无疑是我们峨眉山僧众的一大损失,我们应以老法师为学习的楷模,爱国、爱教、爱众生,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成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振兴佛教而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如是,通孝老法师的在天之灵亦将深感欣慰而无憾矣。缅怀其功德、哀思其志向,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我以一联呈现在通孝老法师灵前,作为对他不尽的追思:
菩提证果稀世天年近九秩
只履归西名山慧业自千秋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874858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