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级佛学院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对僧才的培养、佛法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基本解决了因“文革”造成的佛教人才断层问题。我从1982年出家至现在,可以说见证了中国佛教教育、特别是四川佛教教育近三十年的发展,对目前佛教教育现状也有一些认识。现在,我就当前四川佛教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与参会代表作一交流。
一、四川汉传佛教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省汉传佛学院有四所,其中成都空林佛学院、遂宁广德佛学院为初级佛学院,四川峨眉山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为高级佛学院。
空林佛学院位于成都文殊院,始创于民国,2002年复办,现有学僧二十余人。
广德佛学院位于四川遂宁广德寺,1928年由太虚大师等筹办,1989年复办,现有学僧三十余人。
四川尼众佛学院由隆莲法师创建于1984年,原址在成都铁像寺,现迁于彭州祈福寺,是国内唯一一所高级尼众佛学院,现有学僧二十多人。
下面我着重谈谈四川峨眉山佛学院。四川峨眉山佛学院是由四川省佛教协会主办,峨眉山佛教协会承办的四川省汉传佛教学院,是西南地区著名的一所本科佛学院。
四川峨眉山佛学院于2003年由四川佛学院与峨眉山佛学院合并而成。四川佛学院始创于1924年,1991年由遍能老和尚在宝光寺重新恢复。峨眉山佛学院1927年由圣钦和尚创办,1983年由遍能老和尚在报国寺以僧伽培训班的形式恢复。2007年,四川峨眉山佛学院院址由峨眉山中峰寺迁至峨眉山大佛禅院,女众部校址设于峨眉山伏虎寺。男众部、女众部学僧现有学僧80余人。
四川峨眉山佛学院院训为“智、行、悲、愿”,旨在培养爱国爱教、信仰虔诚、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的寺院管理人才和佛学研究人才,现设有预科班、专科班两个教学层次,明年将开设本科班,面向国内寺院招生。
二、我省汉传佛教院校办学方向和教育理念
世间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格,同样,佛教教育事业也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对信仰、信心的培养,对戒体、定力、精进、正念、思维和智慧的陶冶,最终使学僧具备完善的人格、僧格。对佛学院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佛学知识,更应具有正知、正行、正见的道德品质修养;就学僧来讲,不仅要具备真切的信心和愿力,更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否则,佛教教育事业很难在短时间培养出合格的僧才。
以四川峨眉山佛学院为例,我们就总结出了九条佛学教育思想方法:一、爱国爱教的教育方针;二、僧才为本的教育观念;三、学修一体的教育原则;四、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五、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六、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七、简明有序的教育管理;八、人尽其才的师资配备;九、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
以上九条,也是一个适合我省所有汉传佛教院校的教育思想,但要得到全面、具体的贯彻落实却非易事。就我省佛教学院现状而言,若仅从僧仪、学风来看,已基本达到佛教院校的要求,但就学僧整体素质而言,却参差不齐,同时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方面仍有需要改进、商榷之处。因此,我省汉传佛教学院仍需加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弘法利生之才。
三、当前我省汉传佛教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加强佛教素质教育
现当代的汉传佛教教育主要采用的是学院式教育,这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初,月霞大师创办的翠峰华严道场开创了学院式佛教教育的先河。随后,一九O七年,杨仁山居士于南京金陵刻经处设祗洹精舍;一九一九年,容虚法师于九华山化城寺成立江南九华佛学院;一九二二年,太虚大师设立武昌佛学院,欧阳竟无居士创办支那内学院;一九二五年,闽南佛学院成立。百年来,佛教教育这件培养佛教人才的宏伟事业一直连续不断。
但是,佛教的学院式教育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了现行社会教育模式的翻版,其实质就是一种应试教育。不仅是我省,就是全国的汉传佛教院校的课程设置、考试方式都和社会教育模式相仿。学僧几年学下来,得到的是仅仅是由死记硬背得来的分数,还有一些支离破碎的佛学知识。学僧对佛法的一些基本知见,如缘起、因果、苦、空、无常、无我等,都没有准确的把握。这种办学模式对培养僧才是很不利:其一,课程太多,平均用力,得于广、失于深;其二、没有真正实行因材施行教的教育方法,学僧的根器、秉性差异很大,有的长于管理,有的长于义学,有的长于禅定、念佛,如在学僧时期不能养其长、避其短,不仅会使学僧产生厌学情绪,而且还可能导致道心的退失。
当前,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社会上也在反思现有的教育模式。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佛教有着非常优秀的教育制度。确切地说:佛教就是一种素质的教育。佛教教育的目的,是要我们凡人断烦恼、开智慧,成佛做祖。把凡夫改造成圣贤,这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我认为,在我们汉传佛教院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可以实现广与深的结合,将课程分为普通课与专修课,前者为所有学僧之共修课,后者为学僧之专修课。专修课可设数种,或净土、或唯识、或戒律,由学生选择,选择此门课程的学僧将此课作为考试课,未选者作为考察课,这样,学僧就有时间在一年至二年的时间内精读一门功课、精通一部经论,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经论的深入研究,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在学院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
佛教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对学僧戒、定、慧三学的培养教育,三学中,戒为定基、定能生慧,三学是圆融一体的,所以,仅有好的学风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道风。归根结底,佛教教育是一种人生实践,都是为自利利他、修行证果这个目标服务的,也就是说,真正地了生死、脱轮回,是由我们修行的程度决定的,是由我们的道风决定的。我们一定要把道风当作核心来抓,使我们的学风服务于道风。但是,对于学风我们也不轻视了,我们应该认识到学风对道风的重大指导作用,使学风与道风协调发展。
为此,汉传佛教院校应该创造一种如法的生活环境,使学僧能够经常接触到自然的环境、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正知、正见等。佛教院校的生活应当是一种戒律的生活,这是获得完善人格、趋向解脱自在的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戒律中有关于禁止人类恶习流露的规定,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学僧应半月布萨,用戒律检查自己的身心是否清净,有人犯了错误之后,僧团通过羯磨,帮助学僧发露忏悔,改过自新;还有针对人心摆脱贪著的许多规定。如法的戒律生活,是塑造培养人才的关键。
《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这是告诫我们,发心学佛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众生。菩萨离开众生,悲心也就无从生起。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建议佛教院校学僧应当安排适当一些公益慈善活动,对他们的学习无疑是一种促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能够培养和增长他们的慈悲心。
除了坚持如法的戒律生活,我认为,学僧每天都应当有相当的禅修时间。济群法师认为:“佛教之有禅,尤如基督教之有祈祷。禅是佛教的灵魂,是精神。”禅定是开发智慧的重要手段,能降伏妄想、降伏烦恼,让尘世间这颗燥动不安的心安静下来。我省乃至全国的佛教院校,虽然都在提倡学修并重、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但大多是以教理为主,缺少相应的禅修,这是当代中国汉传佛教教育中为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一大缺陷。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学”是佛教的根本法门,也是佛教祖师大德们留给我们成功的宝贵经验,只有坚持三学并举、三学圆融,才是实现佛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也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僧才。
2、提高学僧文化素质,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
从近些年我省汉传佛教院校招生情况看,情况不容乐观,除了招生数量少,还有就是学僧入学时的文化起点参差不齐,难以达到应有的要求。如四川峨眉山佛学院招收的学僧,初中文化水平的要占一半左右,犹其是古文素质很差,这对学僧自身的学习及教学工作的安排都是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在课程中要安排补习中学课程以外,我建议应该加强年轻僧人出家后的前期文化教育。
具体措施是聘请具有纯正佛教信仰、具有较高汉语知识水平、政治思想优良、责任感强的僧人或居士担任教师,对出家后年龄未超过22岁的,予以私塾式的个别教育。教学不必统一教材,仅根据学习者的文化基础因人施教,通过二、三年的学习,为沙弥进入佛教院校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其间,沙弥应系统学习佛学基础知识,对佛学浩若烟海的名相、词语、典故能够正确理解、博闻强记。另外,受教沙弥应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文名篇、诗歌等有所涉及,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籍以提高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了解,完善自我修养,提升精神境界。
我殷切地希望通过对年轻沙弥入学前的培养,能弥补因年岁增长所引发的种种遗憾,避免讲堂上言者谆谆、讲坛下听者渺渺的无奈。孟子曰:“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此语应成为我们培养佛教人才的座右铭。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我省汉传佛教院校教师多为从佛学院毕业的佼佼者,他们正处于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人生黄金时期,在工作中勇挑重担、知难而上、默默耕耘、不求回报。他们以崇高的使命感,为佛教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指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担任教师的法师是佛教院校的脊梁,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法师们的学问和教学水平能否进一步得到提高?能否进一步发挥他们的潜能?古人云:“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这一至理名言尚未令我们引以为实际教育中之指导思想。过去,我们单纯地以为三尺讲坛就是他们的用武之地,却忽略了书本之外的海阔天空!佛教院校的法师们足不出户,心系讲台,却无从接触不断更新的教学方式,缺乏机会去参学最新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成果。
目前,此问题已得到了我省一些佛教院校的重视,如四川峨眉山佛学院正在拟定老师定期外出参学、参观、考察、学习的具体办法,希望此举能促使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期待佛教院校各位法师在外出学习中开阔眼界、高瞻远瞩,吐故纳新,以更加饱满的学识和热情培养后学,更希望在我省佛教院校教师队伍中能出现几位真正的大师、名师。
原四川佛学院院长遍能老和尚曾在1987年召开的中佛协第五次代表大会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发言,他说:“我们培养学僧的最大目的是:树立‘爱国爱教、利乐有情’的精神;在修学中遵守教规教义,保持佛教固有的优良传统;同时,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热爱并参加社会主义事业。这是我们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法应世必须继续发扬的精神。”老和尚的讲话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了,但恩师教诲,犹言在耳,仍是我们今天佛教修学、僧才培养的指南。
培养佛教人才,提高四众素质,对佛教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当前佛教人才依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佛教事业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是我省佛教界刻不容缓的第一大事。我们要运用各种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以四川峨眉山佛学院为龙头,各地初、中级佛教院校、佛学培训班为骨干,僧伽教育与居士教育平衡发展的佛教教育网络;我们要制定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师和毕业生待遇等一系列措施,力争在十至十五年内,使我省佛教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世界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类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佛教教育这一领域需要我们去探讨的问题实在太多,本人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指正。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43819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