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鱼泉村的鱼泉寺和刘家镇曾家垭村马鞍山麓的马鞍寺正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修缮,并将于2011年年底竣工,届时,它们将焕发出昔日的光彩。2008年,"512特大地震"曾给这两处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造成了巨大损失。
鱼泉寺位于绵阳市游仙区东宣乡鱼泉村的鱼泉山腰上,距绵阳城区约35公里。该寺因山奇特而建,坐南朝北,周围山峦环抱,林木翳荫,清流激荡,环境幽静。
据寺中碑文记载:“鱼泉寺古名刹也。旧因山中有泉,常见锦鳞出跃故名。创始于正统元年,当献贼蹂躏之后,止正殿一楹……”经明末张献忠兵燹,仅存正殿一座。清初由该寺住持在大殿的周围陆续修建“两廊及前虚阁一座”,旁置钟鼓,历经清中晚期至民国,终遗现存格局。大雄殿前,建有一长方形石池,池南边正上方雕刻一石螭首,螭首内有水道与山泉相通,引泉水注入,由此可知,鱼泉寺得名因古时山中有泉,经常看到有鱼从泉中跃出而得名。
经专家考证,该寺大雄殿柱子、梁、枋用材硕大,斗拱保留完好,是绵阳乃至四川省保留较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其梁枋、斗拱保留了完好的彩绘,其线条、设色,具有浓郁的时代和地方特征,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同时还保留了完好无损的明代题记,清晰如新,在四川省古代木构建筑中较为鲜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同时,该寺修造因山就势,打破一般寺庙的严格对称形式,设横向二进四合院形成灵活多变的布局,为我国寺院建筑的多样性提供了实证资料。
位于游仙区刘家镇曾家垭村马鞍山麓的马鞍寺。是现存规模较大、历史久远、底蕴厚重、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资源。该寺建于明代,毁于明末。重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清朝、民国,屡有修缮,现遗格局基本为清代原貌。该寺坐东北朝西南。寺沿中轴线呈纵向并列布局:乐楼、广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殿。两侧厢房用巷道小门与天王殿相连接,将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组合成一闭合的建筑群体。这种保存至今的闭合式寺院建筑在川内很少见。
此外,马鞍寺壁画数量众多,在全川罕见。寺内只要能作画的地方——建筑的挑、枋、壁间都绘有壁画。壁画的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的现实生活、神话故事、宗教题材、戏剧历史。如钟馗降魔、刘海戏金蟾、太公钓鱼、吕洞宾戏牡丹等壁画栩栩如生,做工相当精细。大雄宝殿壁上绘有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等佛教题材的壁画数幅,仿唐吴道子画技,技法高超,用笔生动传神,有“吴带当风”之神韵。是研究戏曲发展史和传统绘画艺术以及佛教艺术的重要历史资料。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寺前的乐楼。清朝同治六年建造,歇山顶抬梁式木穿斗结构建筑,高石础通柱,一楼敞亮,远望之于茂林中若悬空“蜃楼”。乐楼台部向外突出,两耳室内收,面呈“凸”状,造型合理匀称。耳室壁间绘有民间壁画和数则墨书戏班题记,是研究清代戏剧和民俗的重要文献。大雄宝殿内还有明代檀香木雕文殊菩萨,雕刻精美,神态自然,蔚为奇观 。
经专家评估,马鞍寺乐楼结构完整,屋面装饰保留川西北民间风格,且壁头保留大量民间壁画和戏班题记,是绵阳市乃至四川省保留最完整的清代戏楼之一。马鞍寺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均为清代早期佛教建筑,规模较大,梁架、斗拱,保存了清代木结构建筑的实证资料。各殿堂、厢房均保留大量民间壁画,其中大雄殿部分壁画设色相当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地震后,游仙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为抢救这两处具有文化内涵的标志性特色建筑,专门请来全国知名文物专家“会诊把脉”经过专家们对文物现状的分析及考察研究,最后制定出了详实的修复方案。从今年3月开始按修复工程方案进行实施。在施工中,施工人员严格按照修复方案,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使用原来建筑物的构件以及材料,最大程度保持古建筑的原貌和可识别性。竣工后,两处文物将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将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同时,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鱼泉寺修缮现场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302261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