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佛教资讯
探寻峨眉后山“西蜀第一大刹”的前世今生
作者:峨眉山佛教网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2197更新时间:2010-12-01 16:28

 

    在神奇的峨眉后山,有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寺遗址,那就是有着“西蜀第一大刹”之称的古灵岩寺。古老相传,曾经的灵岩寺有殿宇48重,僧众千人,更有骑马烧香、策马巡夜之说,昔日辉煌可见一斑。

    11月29日,峨眉山市旅游局局长孙旭培,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永寿大和尚,副会长满霖法师等一同前往灵岩寺遗址所在地——峨眉山市高桥镇实地考察,就古灵岩寺的“前世今生”进行探寻了解……

 

    印度来的名僧——宝掌和尚

    东晋末年(公元410年前后),大峨山下。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缁衣、芒鞋和破钵,印度和尚宝掌来到峨眉山。长天辽阔,绣峦若玉,红日高曜,绿水低徊,他激动而澄明的双眸映出清寂的山色。宝掌忍不住叹道:“高出五岳,秀甲九州,真乃震旦第一山也!”

    大峨山下,红莲溪畔,夕阳暮色中,宝掌仰望金顶,见七色佛光,宝相庄严,顿时灵台空明……他在心中对自己说:“这就是吾毕生所追寻的大光明山啊!”

    《峨眉山志》载,宝掌和尚,中印度人,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出生(公元前414年),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卒,寿 1071岁。传说,他出生时,左手紧握成拳头状,父母想把它掰开,他便啼哭不止。7岁时,左手掌却自然伸展,掌心有豆大红痣一颗,晶莹剔透。当年出家,遂名“宝掌” ,又称“千岁宝掌”。东晋末年来到中国,云游四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曾住锡五台山华严寺,后来蜀礼佛,曾住成都大慈寺。来峨眉山后,结茅大峨山下。他是有史记载的来峨眉山的第一位外国僧人。洪椿坪右现有宝掌寺,洪椿坪《双百字长联》中亦有“远哉宝掌住锡”之语。

    7世纪初,中国高僧灵龛禅师来到宝掌结茅处,开建佛寺名灵岩,宝掌和尚观佛处是为“睹佛台”。

 

  “月儿光光,骑马烧香”

    由唐至明,峨眉山佛教得到极大的发展,尽管有些曲折,灵岩寺也随之“螺旋式发展”,其中零星的记载可资证明:唐代著名僧人黄檗、南泉、灵龛相继住锡灵岩;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皇帝召白水寺住持茂真大师入京,并赐诗,茂真回到峨眉山后,重兴白水、华严、中峰、牛心、黑水、灵岩6寺;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太尉王陵、朝靖大夫王陟施资重建灵岩寺,并改名护国光林寺,其时殿宇林立,规模宏大;东至淦洞山,南至卷洞溪,西至解板山,北至石佛岭,下抵临江河,纵横十里,可惜于公元13世纪初一炬成灰;大约一百年后,宝峰禅师重建,仍名灵岩。明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明英宗朱祁镇赐《大藏经》一部置灵岩寺;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僧人本印重修灵岩寺,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月落成,殿宇竟达48重,僧众千人,有骑马烧香、策马巡夜之说,成为国中大寺名驰中外。因有红莲溪萦绕于寺区之内,故俗称红莲寺。中国武侠小说《火烧红莲寺》,就是以此为原型而写成的。寺群建筑于山环水抱丘陵起伏之中,山掩古寺,寺出群峦;山中有寺,寺外有山,景色格外幽静。明代有名的“嘉州七贤”常信寺中,唱和不断,佳作累累。

    据谭钟岳《峨眉图志》载:至明末时,有“寺宇四十八重,僧众千计”。东至淦洞山,南至卷洞溪,西至解板山,北至石佛岭,下抵临江河,纵横十里。据说,僧人吃饭要“九九过堂”,前殿僧人不识后殿僧人。灵岩寺盛极一时,成为“西蜀第一大刹”。

    峨眉山众多寺庙中,为何灵岩寺独大?峨眉山市文史专家张洪燕认为,这和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其一,高桥镇在古代是一个水陆码头,也是一个重要驿站。其二,灵岩寺位于摄身崖下的后山,古代上山路难走,要登上峨眉山金顶比较困难,而灵岩寺不仅能观瞻金顶,也能看到佛光,于是众多善男信士大都选择到灵岩寺礼佛。

    “月儿光光,骑马烧香……”

    灵岩盛景,民间童谣,现今依然流传于高桥街头。

 

    “和尚场”

    高桥,始为一石拱桥名,建于明代,凌架于红莲溪上。民间传说,有一年,当地庙会舞龙灯,龙头上的一颗珍珠从桥上掉下,第二年庙会时,有心的村民竟然发现去年的珍珠还没掉到河里,众人惊异:“这桥真高!”于是为石拱桥取名“高桥”,场镇也因之得名。

    其实高桥只有10多米高,桥下红莲溪悠悠流过,碧绿清澈。两头的桥基从崖石上凿出,桥仿佛卡于两崖壁之间,这就等于“两山”承桥重,再加上选择的“拱式”,自然增加了桥的稳定性和坚固性,其中可见古人建桥选址的匠心。桥头现立有一石碑,碑上刻有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建高桥记》,部分字迹已被尘土掩盖。旁边并列略高的是一座新桥,来往汽车穿梭不绝。

    关于高桥为何而建、何人所建?峨眉山市文史专家张洪燕认为,桥为灵岩寺的僧人修建。他说,灵岩寺日益发展,僧众庙宇增多。为了采购方便,便修建此桥。资料记载,每逢场镇集日,高桥场上随处可见和尚的影子,于是高桥又名“和尚场”。是高桥的修建助推了灵岩寺的兴盛?还是因为灵岩寺的发展而有了高桥?今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高桥与灵岩寺之间应该有莫大之因果。


 
    灵岩寺的衰落

    灵岩寺为何衰落?说法不一。当地流传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灵岩寺有僧众千人。而这些僧人由于常年习武,个个武功高强。峨眉山武僧势力日益壮大的消息,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于是他专程来峨眉山一探究竟,结果,身陷灵岩寺。脱险后,康熙下令官兵围困灵岩寺,放火烧寺。结果,寺中千余僧众,除极少数逃生外,全部罹难。大火烧尽了峨眉功夫,也烧掉了千年古寺。

    乐山著名作家徐杉经过数年的采访调查,写出《布金满地》两部,在第二部中给了我们一个解释:明末清初,明王朝的皇孙及将军隐藏红莲寺中,并以此为基地训练军队,开展“反清复明”活动,于是在一场清剿中,僧众和寺院被清军烧掉,同时,红莲寺被污以“恶名”。官方告示谓,寺中和尚不守清规,淫祀邪神,藏匿妇女,污渎教风。据说,火烧7天7夜不熄。因时间久远,真相被历史掩埋,红莲寺遂成为“恶名”的代词。康熙时,红莲寺重建,恢复灵岩寺旧名。

    据历史记载,高桥镇原是古老的驿站,退可往西昌,入滇缅;进可取嘉州,窥成都。独特的地理位置,战乱年代,兵火自然又雄于它地。

    公元1644年,这一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帝星沉浮,清顺治帝即位,明崇祯帝上吊自杀,李自成建立大顺王朝,张献忠建立大西王朝……

    这一年,大西军如摧枯拉朽之势夺取残明军在巴蜀的领地。张献忠的部将任元佑攻陷嘉州,改名平定府。残余明军退驻大峨山下的高桥。败军骄横粗野,挤占民房,霸占灵岩寺。抢光了寺里所有的财物后,将僧众全部赶往睹佛台下庙宇里,然后全部捆住,锁于大院中。

    但大西军不给败军任何机会,两天后迅速攻占高桥,明军龟缩灵岩寺。大西军进攻,千年古寺顿时杀声震天。明军以寺庙为掩护,大西军久攻不下,付出重大伤亡。一位将领下令:放火!霎时火焰照明了半边天。就这样,大西军、一干被绑缚的僧众、千年灵岩寺就这样被无情的战火吞噬。

    清澈的莲溪水被鲜血染红,当地村民遂呼之为红莲溪;战后,大西军撤退,附近村民向善,收拾残垣断壁间僧众的尸骨,全部埋于后山,名之曰“和尚坟”。

    战火无情,1644年,嘉州凌云寺毁于兵火;峨眉山华严寺、伏虎寺、西坡寺、仙峰寺、中峰寺毁于兵火。

    后来,尽管灵岩寺屡次重修,然而“骑马烧香”的鼎盛始终不在。到上世纪的动乱年代,一切能拆的都被拆了。

 

  灵岩寺的藏宝:一个待续的传说

    古灵岩寺旧址,背依大峨,望四面环山,苍翠起伏, “九龙十八宝”收之眼底。“九龙”指的是附近蜿蜒盘旋的9条山脉,“十八宝”指的是18个起伏的青黛山峦(又名十八罗汉峰)。山溪龙蟠,曾经的灵岩寺占尽风光。

    古寺虽然不在,但在上世纪当地民间依然流传着“灵岩寺藏宝”的传说。张洪燕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后,专门撰文探讨灵岩寺的藏宝。在他的《峨眉山灵岩寺地下藏宝之迷》文章中提出依据:近几年,附近的罗目镇相继出土窖藏钱币和珍贵瓷器;灵岩寺附近的村民曾一次掘得玉珠数十颗,他曾亲见村民给他展示的其中一颗。关于藏宝的地点,他举证了两种说法:一是,藏宝在灵岩寺地窖说。二是,藏宝在睹佛台地下密室说。据说,村民在灵岩寺原址修建房屋或是耕作时,曾经挖到过地道和地下室。

    据推测,在明朝,灵岩寺香火鼎盛,修建如此众多的庙宇,供养如此众多的僧人,一年的花费应该是一笔不小的开资,那么寺中聚集大量的佛财的说法应该属实。关于佛财的使用,据说,除了扩建灵岩寺外,大德高僧还有个弘愿:修一条从南面直接上峨眉山金顶的路,免除世人礼佛的长途攀越之苦。由于战争乱世,该寺住持只好将财宝挖掘地洞埋藏,藏宝地点只有历代住持知晓,在他们弥留之际口授于下一代住持……

    但一切都因战乱而改变。如今,叠翠依然,藏宝成谜,曾经的“西蜀第一大刹”,只留给我们一个待续的传说。

 

 中学“包围”的牌坊

    在高桥中学校园,有座青石牌坊,高约7米,巍然屹立,风雨侵蚀,苔痕历历。 正面刻“敕赐禅林”四字,雍容典雅,“嘉靖辛卯春二月,给事中安磐书”,背面“祗园觉路”。麒麟、白鹿、青狮、祥云、荷花、兰草图案,依稀可辨。专家介绍,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明代石坊,其工艺水平和史料价值不亚于北京十三陵的石坊。上世纪末,被列为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后面是操场,是整齐的教学楼。右望,摄身崖上,金顶、千佛顶、万佛顶如在咫尺。这里曾是灵岩寺的山门。数年前,修建教学楼时,曾经挖出高大石佛像。

    校门前的右旁,是一颗古老的黄葛树,翠色伞盖。据说,此树数年前曾干枯,而后又重新发芽。一枯干依旧,造型如一只人工雕刻的神兽,俯仰之间,仿佛依旧忠诚地守护着这曾经的寺门。

峨眉十景之灵岩叠翠

永寿大和尚等在古灵岩寺遗址实地考察

考察位于高桥中学校园内的古灵岩寺山门牌坊

古灵岩寺山门牌坊

“敕赐禅林”

“祗园觉路”

遥想当年……

古灵岩寺遗址上的残佛



古老的黄葛树,见证沧桑!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3000716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