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行愿无尽,万行庄严,来到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参访修学,就应该将自己的虔诚之心体现在领悟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上来。“愿”是菩萨的崇高理想,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人生做个很好的规划,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有了目标还必须要有行动,这就是“行”。普贤菩萨的“行”就是要我们去精勤实践,大行无尽,所以,“普贤行”对于我们众生的生活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

  永寿法师,1963年出生于四川富顺,1982年在峨眉山万年寺依满明老法师剃度出家,1985年在宝光寺受具足戒后依止遍能老和尚学修,峨眉山凿井堂第十七代方丈、曹洞正宗第六十五世衣钵传人。

  法师以《华严》思想及普贤菩萨“行愿”精神为指南,创造性地将曹洞宗的修证理论结合峨眉山实际,择机契理地提出了建设峨眉山普贤道场朝圣、修行、教育“三个中心”的新理念,并提出了峨眉山佛教走人间佛教之路、积极入世的 “五妙共品”新思路,并将其贯穿于金顶华藏寺改造、建设金顶十方普贤铜像和恢复大佛禅院的建设中。

  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峨眉山佛学院院长,乐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方丈足迹 > 文章
在“四川省第二届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活佛、喇嘛、各位专家学者:

  首先,衷心地感谢大家对此次“四川省第二届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研讨会”的支持和参与。我谨代表四川省佛教协会,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至诚的欢迎!成就一事,需众缘具足,诸位的参与,是本次以爱国利民、同心同行为主题的研讨会能够顺利召开的最胜缘。

  藏传佛教是对印度大乘佛学的完整继承和不断开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佛教注重发挥心的直观感悟能力,具有明显的崇信性、顿悟性、入世性和民族性,这充分体现于《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大乘经典,并被汉藏佛教保留下来。从此,中后期大乘佛教转而以思辨型修学路线为主导,注重发挥心的逻辑分析能力,具有明显的崇智性、渐修性,充分体现于中后期印度祖师的论著,并为藏传佛教继承下来。

  回顾藏传佛教的演变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藏传佛学与汉传佛学的互补性和创新性,也必将为当今藏传佛学研究提供一些重要启示。

  佛教传统都是从佛教日轮中折射出来的一道光彩,都是佛法全体中某一面向的体现。所以,本土化实际上是对佛教思想的充实和丰富,有益于佛教的长远发展。这一点在佛教进入全球化传播的今天,更显示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汉藏佛学互为借鉴,在对比中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自身传统的价值。例如,藏传佛教极为重视的因明、密乘,在汉传佛教历史上也同样发挥过重要影响;汉传佛教的禅宗也曾在藏传佛教早期盛极一时,并与宁玛派教义有着默契的呼应。

  时至今日,汉藏佛学进行广泛深入的对话交流越来越有必要。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是大势所趋、时代使然,要想实现这一点,就有必要基于佛教整体性的宽广视野和严谨性的教理基础,对汉藏佛学作出新的判释和解读。因此,汉藏佛学全方面的比较研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佛学思想总是在顺应时代因缘、响应时代要求中不断前进。因缘无尽,法亦无穷。汉藏佛教各自流传至今的数千卷典籍,正是佛法旺盛生命力的历史明证。汉藏佛学研究应当不仅仅是研究历史中的佛学思想,更重要的是提出适应时代的佛学新理论、新成果,推进当代佛学思想的创新。为此,既要保持发扬自身的传统优势,又要善于吸取其他思想的丰富营养。一种思想往往是通过借鉴对立面中的积极因素,经过正反合的辩证循环而攀登上新的高度。汉藏佛学结出的累累硕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同宗派间的相互激荡,互取其长,不拘一己之见。

  因此,我们殷切的希望在本次“四川省第二届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研讨会”上,诸位仁人智者就做好藏传佛教寺庙依法管理制度创新与顺应时代;和谐寺庙创建与佛教思想建设;藏传佛教与藏文化建设;践行爱国、弘法、利民的实现途径等进行充分交流。希望大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取得共识。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之下,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研究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藏传佛教和谐发展也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四川省第二届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与会领导、各位活佛、各位喇嘛、各位专家学者六时吉祥!

 

2012-12-16 16:56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41862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