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行愿无尽,万行庄严,来到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参访修学,就应该将自己的虔诚之心体现在领悟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上来。“愿”是菩萨的崇高理想,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人生做个很好的规划,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有了目标还必须要有行动,这就是“行”。普贤菩萨的“行”就是要我们去精勤实践,大行无尽,所以,“普贤行”对于我们众生的生活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

  永寿法师,1963年出生于四川富顺,1982年在峨眉山万年寺依满明老法师剃度出家,1985年在宝光寺受具足戒后依止遍能老和尚学修,峨眉山凿井堂第十七代方丈、曹洞正宗第六十五世衣钵传人。

  法师以《华严》思想及普贤菩萨“行愿”精神为指南,创造性地将曹洞宗的修证理论结合峨眉山实际,择机契理地提出了建设峨眉山普贤道场朝圣、修行、教育“三个中心”的新理念,并提出了峨眉山佛教走人间佛教之路、积极入世的 “五妙共品”新思路,并将其贯穿于金顶华藏寺改造、建设金顶十方普贤铜像和恢复大佛禅院的建设中。

  法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峨眉山佛学院院长,乐山市佛教协会会长,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方丈足迹 > 文章
缅怀祖师功绩  做好峨眉佛教文化工作

               
  佛教有佛法僧三宝,僧宝就是佛教的僧人,是他们推动了佛教历史的发展。峨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佛教传入峨眉山,就是仰赖于佛教界的先贤祖师之功劳。他们不辞辛苦,不计名利,为了发展峨眉山佛教的事业,推动峨眉普贤道场的发展,历尽万苦,最终奠定了今天峨眉山佛教的繁荣局面。

  虽然峨眉佛教历史悠久,影响巨大,但是我们对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做得非常不够,愧对祖师。翻阅中国古籍,峨眉山和峨眉佛教这几个字历历在目,目不暇接,特别是在佛教的典籍里而,谈到峨眉佛教情况的信息随处可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记载并没有全部收集整理,也没有人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举例来说,从东晋开始,佛教就传入了峨眉山,慧持和宝掌和尚是建立峨眉佛教道场的先驱,但是对这二位先师,虽然被记录在僧传与山志,却没有人做过多的深入研究,甚至有人对他们二人的功绩持否定的态度。又如,唐宋以后来峨眉山的僧人众多。其中有许多都是地位很高、在佛教史上影响一时的人物。宝昙和尚曾经对峨眉山和四川佛教做出重要贡献。《补续高僧传》说他来峨眉以后,致力于峨眉山普贤大士的宣传,在山顶建立了光相寺,又铸造了普贤的铜像,整理佛教僧人,使峨眉山佛教得到了净化。宝昙和尚在四川住了八年,很多人都被他感化,故僧传称“蜀人咸被其化”。①但是这样重要的一位大师,我们对他的认识太少,他对峨眉与四川佛教的贡献需要我们加以宣传出来。总之,对峨眉山的佛教人物,我们知之甚少,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误,需要我们努力去赶上来,以慰前贤,教育来者。

  佛教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就是说佛教的僧人是弘扬佛道的中坚力量。近代以来,峨眉山佛教日趋衰落,虽有不少僧人住山,但是佛教却未能走出低谷。改革开放以后,峨眉山佛教碰到了发展的机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山上下僧人的努力,如今的峨眉山已经完全变了,过去我们到峨眉山朝圣,从成都出发,最快也要一天,但是现在只要二个小时就可以到了,祖国的强大,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峨眉山的佛教得到了大发展,峨眉山佛教见证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也表现了当前中国佛教界积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品格。

  现在全国各地佛教发展形势大好,对峨眉山来说要保持如今来到的大好局面,只有更好地努力工作。未来的佛教,更多的是表现在佛教文化的竞争方面,全国各地的寺院都在积极地做寺院文化工作,峨眉山佛教作为四川佛教界的龙头,就必须在佛教文化方面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努力整理历史文化遗产,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提升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峨眉山佛教界不容推卸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历代祖师与峨眉山佛教”的学术研讨会,就是想在这方面开一个好头,佛教由寺院、经典和人物三大组成部分,其中人物是最有活力的力量之一,我们先从研究历代祖师入手,整理他们对峨眉佛教作出的贡献,为未来的峨眉佛教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今后我们还要继续组织召开这样的会议,邀请更多的学者前来对峨眉山佛教文化进行研究,争取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峨眉山的历史与文化研究做得更加深入,更加扎实,以不负前人的希望,也完成了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最后感谢大家出席这次研讨会,欢迎大家到山上走走看看,了解更多的峨眉山佛教的情况。今后还希望大家不断关心峨眉山佛教文化建设的工作,多写一些峨眉山佛教的文章,为宣传峨眉山佛教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注释:①明吴门华山寺沙门明河撰《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云:“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乃普贤应化之地。久乏唱导之师。曰无如应者。召见慰而遣之。居八年。蜀人咸被其化。时诸,藩邸王侯士庶。施者日至。乃于绝顶光相寺。范铜铸大士像。构重板屋以覆之。二十四年。分僧清理释教。上谕僧录司官。宝昙居蜀。人服其化。就委区理。”        

                                     (《历代祖师与峨眉山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011-03-24 16:19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97832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