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从峨眉山佛教的角度,以“专业科普”为主要风格与特色,坚持正信、正念、正行,追根溯源,探索中国佛教文化之究竟。由《中国佛教文化(上、下)》《中国普贤文化(上、下)》《中国禅茶文化(上、下)》《峨眉山茶文化(上、下)》《茶禅生活(上、下)》构成,将由峨眉山佛教网分期连载。
第一篇 文化
开篇语
文化,包罗万象。
从易被我们感知的文学、戏剧、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服饰等,到不易为大众所掌握的各类学术、宗教、哲学等,都是文化。也有些专家认为科学、技术,甚至大众的日常生活、娱乐与休闲,也都是文化。文化,往往是人对原始自然环境的超越。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同样是文化的关键。每一种文化事件、文化现象以及文化踪迹等,都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中的微小部分。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便成为了“大文化”,其发展历程大抵成为我们普遍认为的“历史”。
历史,源远流长。
一般认为,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并从260万年前进入了地质年代的“第四纪”。自1万多年前至今,地球处于“第四纪”中的“全新世”,也被称为“人类地球”阶段。经过数千年以来的人类改造,地球已脱离了原有的自然面貌,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然而,我们依然离不开阳光、干净的水与空气、安全的食物与生存环境,人类的生物特征决定了对自然环境的根本性依赖。因此,在“人类地球”充满矛盾与纷争的当下,如果我们能够放开视野,超越人类层面的“历史”与“文明”,将人类史融入地球的历史,并以地球史、地质学为新坐标,或许可以更全面、更辩证地了解人类、人类起源、人类历史与人类文化。理解与掌握这样的“大历史”,重新回溯人类走过的路,有利于我们的反思与重新出发,这将是我们的“第二次启蒙”。
然而,人的一生却如白驹过隙。
在古代中国,百岁的老人被称为“期颐”。相对于长如宇宙、地球的历史,短如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这简约3万天的人生,真是刹那如朝露。生命有限,幸而有“文化”可以延展人生的宽度与深度,也能够协调“天、地、人、我”之间的关系。但是,文化包罗甚广且日久岁深,我们了解与深入文化便有了“择要”的需求,需要一个切入点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同时,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我们的今天受益于前人的付出,我们也当以丹心赤忱面对下一代。我们更带着“和谐”的期许,希望文化给予每一代人以思想、精神及智慧,让当下与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中国佛教文化,便是我们了解与掌握“大文化”、“大历史”的“方便法门”之一。两千多年以来,代代传承的“如来藏”,更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之一。
本篇,我们将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与基调,从几个角度出发,递进式阐述文化之堂奥。正如宋时一首《悟道诗》所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愿我们在文化之旅中,获得究竟的智慧与光明。
《峨眉山禅茶文化系列丛书》
主编张琳、总撰稿王喆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872824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