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智慧文苑
净土与禅

 

 总目录
            
一 净土新论
            二 念佛浅说
            三 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
            四 东方净土发微
            五 宋译楞伽与达摩禅
            六 东山法门的念佛禅
           《净土与禅》详细目次
   一  净土新论……………………………………………一──七五
     一 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一
     二 净土的类别………………………………………………五
     三 净土的一般情况…………………………………………九
     四 弥勒净土………………………………………………一六
     五 弥陀中心的净土观……………………………………二0
     六 佛土与众生土…………………………………………三三
     七 庄严净土与往生净土…………………………………三八
     八 称名与念佛……………………………………………五六
     九 易行道与难行道………………………………………六四
   二  念佛浅说………………………………………七七──一二二
     一 佛七……………………………………………………七七
     二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七九
     三 念佛法门三特徵………………………………………八七
     四 念佛三要………………………………………………九五
   五  念佛…………………………………………………一0三
     六 一心不乱……………………………………………一一二
     七 往生与了生死………………………………………一一六
     八 结说要义……………………………………………一一八
   三  求生天国与往生净土…………………一二三──一二九
   四  东方净土发微…………………………一三一──一六三
     一 引言…………………………………………………一三一
     二 东方净土为天界的净化……………………………一三八
     三 东方净土为人间的极致……………………………一五三
     四 东方净土之辉光此土………………………………一五八
     五 东方净土之表徵自心………………………………一五九
   五  宋译楞伽与达摩禅…………………………一六五──一七八
   六  东山法门的念佛禅…………………………一七九──二一四
     一 东山法门的兴起……………………………………一七九
     二 文殊般若与一行三昧………………………………一八一
     三 北宗的念佛,净心…………………………………一八五
     四 净众与宣什宗………………………………………一九三
     五 曹溪的南宗…………………………………………一九八
     六 东山法门的原意…………………………………二0五
     七 结说…………………………………………………二一一
 一、
净土新论
  ──民国四十年冬在香港青山净业林说──
   一 净土在佛法中的意义
   净土的信仰,在佛法中,为一极重要的法门。他在佛法中的意义与价值,学佛人是应该知道的。一般人听说净土,就想到西方的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念佛往生。然佛教的净土与念佛,不单是西方净土,也不单是称念佛名。特重弥陀净土,持名念佛,是中国佛教,是承西域传来而发展完成的。现在,从全体佛法的观点,通泛的加以条理的说明。
   我时常说:「戒律与净土,不应独立成宗」。这如太虚大师说:「律为三乘共基,净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础,不论在家出家的学者,都离不开戒律。净土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趋的理想界,如天台、贤首、唯识、三论以及禅宗,都可以修净土行,宏扬净土。这是佛教的共同倾向,决非一派人的事情。站在全体佛教的立场说,与专宏一端的看法,当然会多少不同。
   先说净土的意义。土,梵语Ks!etra,或略译为刹。刹土,即世界或地方。净土,即清净的地方。净,是无染污、无垢秽的,有消极与积极二义。佛法说净,每是对治杂染的,如无垢、无漏、空,都重于否定。然没有染污,即应有清净的:如没有烦恼而有智慧;没有镇恚而有慈悲;没有杂染过失而有清净功德。这样、净的内容,是含有积极性的。所以净是一尘不染的无染污,也就是功德庄严。
   西洋学者,说「真」、「美」、「善」;或约宗教的意义而加一「圣」。真,佛法是非常重视的,如说实相、真如、胜义。善,是道德的行为,即佛法所修的种种功德行。美,在佛法中,似乎不重要。如美妙的颜色、音声,每被指责为五欲境界而予以呵斥的。其实、佛法的清净,实含摄得美妙与圣洁的意义。西洋学者,以为圣是真美善的统一,而有超越性的。佛法中,离错误的认识即真;离罪恶的行为即善;离染污的清净即美。而此「净」,也即能表达真美善的统一,又是超越世俗一般的。宗教的宏扬在世间,要求(认识的)真,要求(意志的)善,更要有含摄得合理化的艺术性的(情感性的)美满生活。在过去,佛教的音乐、图画、譬喻文学、佛像雕刻、塔庙建筑等,在佛教的发展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佛教的流行人间,必须理智与情意并重,适合众生的要求,才能得合理的发展。偏于理智,冷冰冰的生活,每不免枯寂;偏于情感,热烘烘的生活,又易于放逸,失却人生的正轨。唯有智情融合而统一,生活才有意义,才能净化人性而成贤成圣。佛法的庄严或严净,实有非常的意义。佛学的研究者,特别是阿□达磨论师,每忽略了这一意义。如从譬喻者、大乘学者,佛法流行世间来说,即能肯定严净的伟大意义。
   净土,即清净的地方,或庄严净妙的世界。佛法实可总结他的精义为「净」,净是佛法的核心。净有二方面: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阿含中说:「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大乘更说:「心净则土净」。所以我曾说:「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佛门无量义,一以净为本」。声闻乘所重的,是众生的身心清净,重在离烦恼,而显发自心的无漏清净。大乘,不但求众生清净,还要刹土清净。有众生就有环境,如鸟有鸟的世界,蜂有蜂的世界;有情都有他的活动场所。众生为正报,世界为依报,依即依止而活动的地方。如学佛而专重自身的清净,即与声闻乘同。从自身清净,而更求刹土的清净,(这就含摄了利益众生的成熟众生),才显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学大乘法,要从两方面学,即修福德与智慧。约偏胜说,福德能感成世界清净,智慧能做到身心清净。离福而修慧,离慧而修福,是不像大乘根器的。有不修福的阿罗汉,不会有不修福德的佛菩萨。大乘学者,从这二方面去修学,如得了无生法忍,菩萨所要做的利他工作,也就是:一、「成就众生」;二、「庄严净土」。使有五乘善根的众生,都能成就善法,或得清净解脱;并使所依的世间,也转化为清净:这是菩萨为他的二大任务。修福修慧,也是依此净化众生与世界为目的的。这样、到了成佛,就得二圆满:一、法身圆满。二、净土圆满。众生有依报,佛也有依报,一切达到理想的圆满,才是真正成佛。了解此,就知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实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净土的信仰,不可诽拨;离净土就无大乘,净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但如何修净土?如何实现净土?还得审慎的研究!
   二 净土的类别
   「净土为三乘共趋」,是各式各样的,大乘只是特别发扬而已。净土在佛法中,是贯彻一般的。所以可分三类,即五乘共的、三乘共的、大乘不共的。
   一、五乘共土:这不仅是佛法的,一般世间人,都可有此净土思想。在印度,如四洲中的北俱卢洲,梵语郁怛罗俱卢,是无上福乐的意义,即顶有福报顶快乐的地方。印度人,都承认有此世界。在中国,儒道所传的思想中,也有同一意境的说明。
   二、三乘共土:这是佛法大小乘所共说的,最显著的,即兜率净土。佛在人间成佛以先,最后身菩萨,在兜率天,从此而降诞人间的。释迦佛是如此,将来弥勒佛也是如此。兜率内院,为最后身菩萨所依止的地方,经常为天众及圣者们说法。天宫──天国,本来就是极庄严的;有最后身菩萨说法,比一般的天国就更好了,这是一切声闻学者所共说的。从声闻佛教编集的教典看,弥勒当来下生,实现人间净土,为佛徒仰望的目标。弥勒在兜率天的情形,将来如何下生,这在『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都有详细的说明。除一般共传的弥勒净土外,与有部、犊子部有关的『正法念处经』,说夜摩天有善时鹅王菩萨,经常为天众说法。天宫清净,有菩萨说法,与弥勒兜率说法的思想是一样的。『入大乘论』,引述大众部的传说:青眼如来,在光音──色界二禅天,为了教化菩萨,与无量声闻大众,无量百千大劫,在天宫说法。还有分别说系中的法藏部说:在此世界的东北方,有难胜如来经常说法。又汉译的『增一阿含经』,说到世界之东,有奇光如来说法,目犍连以神通到奇光如来处;此说也见于大乘经。这可见,各派声闻学者,都含有此界天宫,或他方佛土的思想。这比对于此界人间的秽恶不净,有清净世界,有佛菩萨经常说法,都是具体而微的,表达出大乘净土的肖影。
   三、大乘不共土:大乘不共的净土,多得不可数量。古典而最有名的,是东方阿■佛净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然其后,为中国佛弟子所重视的,与西方阿弥陀佛土相对,有东方药师如来净土,这都是他方的。后来、密宗传说,此世界将出现香跋拉净土。这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共的,不见于声闻佛教的传说。
   上来所说,或为世人所共知的,或为三乘所共知的,或为大乘者所共信的。在大乘不共的佛土中,如约修行的境界浅深来说,还可分为四类:一、凡圣共土:有凡夫也有圣人。二、大小共土:没有凡夫。这是声闻、辟支佛、大力菩萨同得意生身,所依托的世界;天台宗称此为方便有余土。『法华经』说:声闻入涅盘,到另一国土,将来授记作佛。这另一国土,就是意生身的净土。依『楞伽经』说,这应是与有心地菩萨──有相有功用行菩萨,同得三昧乐正受意生身所得的净土。三、菩萨不共土,或可称为佛与菩萨共土。这一类净土,与声闻不共;天台宗名此为实报庄严土,『密严经』名为密严净土。秘密(不可思议)庄严,为菩萨不共二乘的净土。四、佛果所得的不共土,如『仁王经』说:「三贤十圣居果报,唯佛一人登净土」。这或名法性土;天台宗称此为常寂光净土。名称、地位,各家或有不同;大体上,都是有此四级分别的。然大乘经中所说的佛净土,并不这样明显的判别。如西方极乐净土,有看为凡圣共的;有看为大小共的;有以为凡夫是示现的,声闻是约宿因而说,现在都是菩萨。究属何土,实不必限定,因为经文也有互相出入的地方。然约修证浅深来说所依的净土,确乎可分四级。凡圣同的,可通摄五乘共;大小同的,可通摄三乘共;佛菩萨共的,或唯佛净土,为大乘不共。
   这样的类别,即说明净土一门,为佛法──甚至可说为人类的共同的企求,不过大乘中特别隆盛。修学大乘佛法,不应当轻视世界的清净要求。应该记着:只重身心清净,所以小乘不能达到究竟;由于大乘能清净身心,庄严世界,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步。
   三 净土的一般情况
   一 自然界的净化
   净土是理想的世界,依众生的根性、社会文化的不同,传出各式各样的净土。净土,是全人类对于理想世界的企求;原是极自然的,也是最一般的。然佛教的净土思想,从印度佛教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所说的净土境界,当然是结合著──适应着印度的文化环境,和他们的思想特徵,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点!
   论到佛教所说的净土情况,不单是依报的大地,所以可分二方面来说:一、自然界的净化,二、众生界的净化。
   自然界的净化,可有四点特徵。一、平坦:佛教的一切净土中,不曾说有山陵丘阜及大海江河,甚至没有荆棘沙砾。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环境──恒河流域,是大平原,在古圣的意境中,山河是隔碍而多生灾难的,因此有大平原的净土意境。如惯常于山国或海岛的边地,对山、海发生兴趣,也许描写净土为蓬莱仙岛,姑射仙山了。二、整齐:印度文化的特性,是求均衡发展的。所以表现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是一样的,显著特别整齐。如净土中的树木,总是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的。一行一行的宝树,高低距离,非常整齐,与富有均衡美的图案画一样,这是佛经净土美的特徵。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观念就不同了,表现于山水画等,都是参差变化的,少有均衡的整齐的描写。三、洁净:净土中是没有尘秽的,一尘不染。连池沼的水底,也是金沙而不是尘滓。四、富丽:如金沙布地,七宝所成,极其富丽堂皇。一般人说,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是偏于唯心的。然从大乘佛经看来,决不如此。净土所表现的,对于自然的物质界,是怎样的丰富充实!声闻佛教,重于少欲知足;而大乘,即从少欲知足的心境中,积极的发展富丽堂皇、恢宏博大的庄严,毫无穷苦贫乏的意象。如说到树木、殿堂、楼阁等时,都是说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众宝合成。我们要了解,这是学佛者意境的忠实描写。
   从差别的事相说:一、净土是富有园林美的:如宝树成行,宝花怒放,果实累累,池沼陂塘等等。净土里,没有兽类,但有飞鸟,鸟类是美丽而善于歌唱的,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等。净土的境界,活像一伟大的公园。二、净土又富有建筑美:如净土的道路平坦、光滑、宽广、正直;如在近代的大都市住过,也许多少可以理解。路旁有树,与现代化的马路,也极为相像。净土中有楼阁,四面栏□,庄严富丽。又有浴池,这在热带民族看来,是极重要的。用来庄严楼阁的,如宝铃,及幢、幡、宝盖、罗网等。由这些物质的布置点缀看来,净土是极尽了五欲之乐的。如花木园林,到处是芳香。净土中有光明而没有黑暗;一切是美丽的色彩。鸟声、铃声、风声、水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一切是微妙的、节奏的乐曲。还有、净土中的道路、住处,如兜罗绵,柔软舒适:现代的弹簧床、沙发椅之类,也许有点类似。这些、是属于自然界的净化。这个世界,如单纯的物质美,由于科学的进步,是可能实现一部分的。
   二 众生界的净化
   净土,不但是自然界的净美,还有众生界的净化,也即是社会的净化。这又可从三方面说。一、经济生活的净化:如经济生活不解决,就是身在最繁华的都市,也是无穷苦痛。因此、净土中,特别说到有关物质生活的衣、食、住、娱乐等事。在净土中,「各取所需,各得所适」。资生的物质,不是属于某人或某些人的,一切属于一切大家所共有共享的(世间也有理想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净土中,物质的享受,都是随心所乐而受用的,没有巧取、豪夺、占有、私蓄的现象。关于物质的经济生活,应有二方面:一、生产,二、消费。在这二个问题中,消费比生产似更为困难,所以古人曾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一般社会中,有些人享用的、积蓄的,超过了需要;有些人却得不到合理的需要,这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即使遍地是物资,如分配得不合理,争闹还是不可免的,也许闹得更凶。所以佛教的净土中,特别重视消费的均衡、满足。科学进步,如社会能得合理的革新,人人工作二三小时,或者不需要这么久,而人人的生活都可以丰满了。真能达到世间的大同境地,也可以说是佛教净土的部分实现。所以太虚大师说:政治上的无政府的社会主义,与佛教的思想,极为相近。
   二、人群生活的净化:第一、离男女的家:佛教的净土,有二类:一是共五乘的人间净土,如将来的弥勒净土,北俱卢洲,这都是有男女的。一是不共的大乘净土,是没有男女差别的。有男有女的净土,以北俱卢洲为例,也没有男女互相占有的俗习。依佛法说,一切衣食住等资生物,都不应据为私有的。「家」,是以夫妇的互相占有为基础,而促成私有经济的结合。有了家,世间就引生无边的斗争苦痛。当然、根源还由于内心的烦恼。『佛法概论』引『起世因本经』等,在说到社会发展的时候,曾经谈到:有了家,扩大为种族、国家,政治的相争不已,都是源于经济私有,与男女的互相占有。净土的起码条件,就是除掉这男女互相占有的家;或有家的形式,而没有私欲占有的内容。第二、净土是没有种族界限的:我们这个世间,有种族歧视,如白种人瞧不起有色人种,如澳洲的苛刻限止有色人种入境。因种族的优越感,常演成种族的斗争,也是世间罪恶的一大根源。净土是没有这些差别的;生到净土中的人,一律是金色的。印度的种族varn!a一词,原为色字,即从肤色及形色的差别而分成种族。佛教的净土,没有肤色的差别,即没有种族界限的。狭隘的国家主义、种族主义,是罪恶世界而不是净土。第三、净土是没有强弱分别的:所以没有侵略、压迫、欺侮等。学德高超的,也是以友好的态度,无代价的协助他人。所以净土中,决没有「强凌弱众暴寡」的事情。第四、没有怨敌:经里常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是和颜相向,彼此间如兄如弟、如姊如妹的。总之、净土著重于群众的和合共处,是超越了私有的家庭制度和狭隘的国家主义的。有友爱而没有怨敌,这真是达到了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地步。不然、就是把整个世界强力的变为一家,还不是「强凌弱众暴寡」而已,也就不像净土了。
   论到王,净土也有二类:一类是有王的,如说弥勒当来下生的时候,有轮王治世。金轮圣王,不是凭藉武力而统治天下的。全由于思想的道德的感化,使人类在理想的生活中,人人能和乐共处。这一类净土,还是有政治组织的。第二类是无王的,这是大乘不共的净土。佛称为法王,这不是说佛陀统治净土的群众,而仅是在思想上、行为上,受佛的指导,以期达到更究竟更圆满的境地。这一种净土,没有政治组织形态,近于一般所说的无政府主义。
   三、身心的净化:生在净土中的,在诸上善人的教导下,人人是向前进步的。大家一致的以佛法──上成佛道,下度众生为理想,照着佛所指引的道路去修学。离贪镇疑,所以没有老病死的苦痛。都能不退失菩提心,一心一意地,修学为利乐众生而发心趣入大乘。
   净土有关于众生界的净化,平等与自由的特质,是必备的。但净土的平等与自由,是着重于思想的教化。众生身心的净化,做到无我无我所;这决不是由于发展自我,而从严密的统制中得来。从佛法的立场看,世间一般的思想,都是从我我所出发的,所以都难于达到理想的境地。佛教的净土思想,是应人类的共同要求而出现的;而达到净土的理想与方法,和世间一般的思想不同。即佛法是在无我无我所的磐石上,去实现自由平等的净土。净土的学者,应正确理解净土的境界!
   四 弥勒净土
   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这是佛法中所共认的。弥勒Maitreya,华言慈。修因时,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所以以慈为姓。一般学佛人,都知道弥勒菩萨住兜率天,有兜率净土;而不知弥勒的净土,实在人间。弥勒,在未成佛前,居兜率天内院,这是天国的净化。『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就是说明这个的。求生兜率净土,目的在亲近弥勒,将来好随同弥勒一同来净化的人间,以达到善根的成熟与解脱;不是因为兜率天如何快活。弥勒的净土思想,起初是着重于实现人间净土,而不是天上的。这如『弥勒下生经』所说。『弥勒下生经』,中国曾有五次翻译。说到弥勒下生的时候,有轮王治世。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三会说法,教化众生。人间净土的实现,身心净化的实现;这真俗、依正的双重净化,同时完成。佛弟子都祝愿弥勒菩萨,早来人间,就因为这是人间净土实现的时代。
   弥勒人间净土的思想,本于『阿含经』,起初是含得二方面的。但后来的佛弟子,似乎特别重视上生兜率天净土,而忽略了实现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佛教原始的净土特质,被忽略了,这才偏重于发展为天国的净土,他方的净土。所以『佛法概论』说:净土在他方、天国,还不如说在此人间的好。总之、弥勒净土的第一义,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至于发愿上生兜率,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
   弥勒净土的真意义,逐渐的被忽略:然人间净土,依然是人类的共同要求,照样的活跃于佛弟子的心中。这一发展,应先说明弥勒与「明月」有关。明月,是黑暗中的光明,与太阳的光明不同。清凉与光明,为佛弟子的理想。『弥勒大成佛经』,赞颂弥勒说:「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接着说:「南无满月……一切智人」。这是以满月的辉光,形容弥勒的确证。『弥勒菩萨所问经』也说:「遍照明三昧,普光明三昧,普遍照明三昧,宝月三昧,月灯三昧」。由此等文句,可证明弥勒与月光的关系。这象徵着此界是五浊恶世,苦痛充满,惟有弥勒菩萨的慈济,才是黑暗的光明;这难怪佛弟子祈求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的实现了!这样、可以说到月光童子或月光童子菩萨了。『月光童子经』,最初的译本,是竺法护译的。月光童子,传说即是以火坑毒饭害佛的德护长者的儿子。月光童子或月光菩萨,与弥勒的思想相融合:所以有月光童子菩萨出世,天下太平的传说。可断为符秦或姚秦时代所译的(『月光童子经』异译)『申日经』说:「月光童子当出于秦国,作圣君,受我经法,兴隆道化」。刘宋失译的『佛说法灭尽经』,也有:「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的预记。月光童子的预言,于中国流行极广。如梁僧佑的『出三藏集记』「疑伪录」,即载有『观月光菩萨记』、『佛钵记』、『弥勒下教』等书。隋法经『众经目录』,更载有『首罗比丘见月光菩萨经』等。这些,都说到中国经过极度混乱,大火灾,月光童子出现于世。这时候,天下奉行佛法,世界太平。虽说这是可疑的伪经,但原始的传说,见于西来的译典。而且这正可以说明,弥勒人间净土的思想,是怎样在中国广大的佛教人间,起着热烈的盼望!到隋代,那连提梨耶舍译(『月光童子经』异译)的『德护长者经』即说:「此童子于阎浮提大隋国内作大国王」。这在佛弟子的心目中,隋文帝是有实现可能的,但在炀帝手中失败了。唐菩提流志译的『宝雨经』也说:「月光……第四五百年中,法欲灭时,汝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为自在王」。这是意味着武则天的,但也不曾能发展完成。这种思想,还是永远的存在于佛化中国的人民心中。到盛唐以后,与外道的摩尼教相结合,孕育为「明王出世,天下太平」的思想(当时密宗的本尊,也都有称为明王的)。到元末,发展为秘密组织,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莲教。他们理想中的明王,与弥勒菩萨、月光童子出世的思想,还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白莲教也以天下大乱,弥勒出世为号召。至于名为白莲教,那是因为宋代,结白莲社念佛,上至宰相,下至平民,到处非常普遍。但莲社是求生西方,念阿弥陀佛的;白莲教虽采取白莲的名义,而希望弥勒下生,人间净土出现。不过佛教的思想更衰落,融合外道思想,经过秘密组织,越来越神秘了!抗战时期,贵州一位姓龚的,还自说是弥勒佛出世呢。弥勒人间净土,给予中国人的影响极大。可惜的是:中国是儒家思想的天下,佛教不能实现政治的净化;不能引净土的思想而实现于人间,得到正常的发展。明代的朱元璋,曾经出家,又加入白莲教。但朱元璋,虽为了生活无着,做过和尚,但缺少佛法的正当认织。所以在政治胜利的发展中,他结合了儒家的思想,背叛广大人民的光明愿望,渐与弥勒净土的思想脱节。朱元璋建立的政权,说极权比什么都极权,说封建比任何一朝都封建。月光童子出世和弥勒下生的思想,千多年来的发展,鼓舞了中国人对于人间净土的要求与实行,而一直受着家本位的文化的障碍,不曾实现。所以说弥勒净土,必须理解这人间净土的特性。有的把这人间净土忘却了,剩下求生兜率净土的思想;以为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净土要来得容易,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教说。
   五 弥勒中心的净土观
   一 阿弥陀
   古人说:「诸经所赞,尽在弥陀」,这是的确的。大乘经广说十方净土,但特别着重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阿弥陀的净土,可说是大乘净土思想的归结。中国佛教特别宏扬西方净土,这不是没有理由的。依佛法说,佛法是平等的,一切佛所证悟的,福德、智慧、大悲、大愿,一切是平等的。所以,如说阿弥陀佛立四十八愿,或说弥陀特别与此土有缘,这都不过是方便说。那末、为什么在无边的净土中,无边的佛中,大乘经特别赞叹西方净土与阿弥陀佛?这是值得研究的。
   梵语amita,译为无量。阿弥陀佛──无量佛的含义,应有通有别。通,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的佛。在佛法的宏传中,无量佛的意义特殊化了,成为指方立向的,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这通别二义,虽没有明文可证,但确是显然可见的。今举二部经来证明:一、『观无量寿佛经』,这是专明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第九观,观阿弥陀佛的色身相好。于观想成就时,经上说:「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意思是说,见阿弥陀佛,即是见十方一切诸佛。观阿弥陀佛,即是观十方一切诸佛。二、『般舟三昧经』,这也是专明阿弥陀佛的念佛三昧。本经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修观成时,经里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佛,这与观经的「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完全一致。由此可见,观阿弥陀──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虽然以阿弥陀佛为一佛的专名,但对于这一切佛的通义,也还保存不失。阿弥陀,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称的优势。这在大乘佛法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意义中,是容易理解的。阿弥陀佛的为人所特别赞叹宏传,这是重要的理由。
   在梵语amita的后面,附加a^bha─amita^bha,译义即成无量光。无量光,是阿弥陀佛的一名。仔细研究起来,阿弥陀佛与太阳,是有关系的。印度的婆罗门教,有以太阳为崇拜对象的。佛法虽本无此说,然在大乘普应众机的过程中,太阳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摄到阿弥陀中。这是从那里知道的呢?一、『观无量寿佛经』,第一观是落日观;再从此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这即是以落日为根本曼荼罗;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即依太阳而生起显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中国人的看法。在印度,落日作为光明的归宿、依处看。太阳落山,不是没有了,而是一切的光明,归藏于此。明天的太阳东升,即是依此为本而显现的。佛法说涅盘为空寂、为寂灭、为本不生;于空寂、寂静、无生中,起无边化用。佛法是以寂灭为本性的;落日也是这样,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的究极所依。二、『无量寿佛经』(即『大阿弥陀经』)说:礼敬阿弥陀佛,应当「向落日处」。所以、阿弥陀佛,不但是西方,而特别重视西方的落日。说得明白些,这实在就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的思想,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佛名。
   若在梵语amita后面,附加a^yus─amita^yus,译义即是无量寿,这也是阿弥陀佛的一名。大乘经里常说:佛是常住涅盘的,佛入涅盘,不是灰身泯智的没有了,这和日落西山的意义一样。所以佛的寿命,是无量无边的。佛的常住、无量寿,也是一切佛所共同的。
 总合的说,阿弥陀──无量,这是根本的,『般舟三昧经』如此。说为无量光,如『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的阿弥多婆耶。无量寿,如『无量寿佛经』。光是横遍十方的,这如佛的智慧圆满,无所不知。大乘经每于佛说法前,先放光,即是象徵慧光的遍照(波斯、印度宗教,都崇拜火光,也是看作生命延续的)。光明,在一般人看来,是象徵快乐、幸福、自由的。佛法的智慧光,即含摄福德庄严的一切自在、安乐。依世间说,世间都希望前途是光明的,是无限光明的。无限光明──幸福、安乐、自由的希望中,充满了无限的安慰,这是人类的一致企求。无量寿,寿是生命的延续。众生对于生命,有着永久的愿望。因此、耶教教人归依上帝得永生;道教教人求长生不老。人人有永恒生命的愿望,这是外道神我说的特色。人类意识中的永恒存在的欲求,无论是否确实如此,但确是众生的共欲。这在大乘佛法中,摄取而表现为佛不入涅盘的思想。不入涅盘,即是常住,也即是对于众生要求无限生命的适应。佛的光明是横遍十方的;佛的寿命是竖穷三际的。在无限的光明、无限的寿命中,既代表着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又即能适应众生无限光明与寿命的要求。因此、阿弥陀,不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等于一切诸佛;而无限光明、无量寿命,确能成为一切人的最高崇拜。在后期的密宗的大日如来,也即是以太阳的光明遍照而形成的(太阳,在世俗中就是永恒的光明)。现代修持净土的,每着重在极乐世界的金沙布地、七宝所成等,这在弥陀净土的思想中,显见是过于庸俗了。
   无量,无量光,无量寿,为阿弥陀佛的主要意义。但在阿弥陀佛思想的流传中,又与「阿弥□都」相融合,如『拔一切业障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生咒」)所说的「阿弥□都」。「阿弥□都」am!rta,(或音译为阿蜜栗多),为印度传说中的「不死药」(中国人称为仙丹)译为甘露。佛法中用来比喻常住的涅盘,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门」,「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名词。阿弥□都,音与阿弥陀相近;而意义又一向表示永恒的涅盘,与阿弥陀的意义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称为「阿弥□都」了。
   二 阿弥陀与阿■
   要理解阿弥陀佛的伟大,应从比较中去发明。今先从阿弥陀与阿■的关系来说。在十方净土中,有二处是古典而又重要的:一、东方的妙喜世界(或称妙乐国土)。有佛名阿■──不动。二、西方的极乐世界,有佛名阿弥陀。阿■佛土,与『大般若经』、『维摩诘经』等,有密切关系,着重在菩萨的广大修行而智证如如。汉末,就有『阿■佛国经』的译本。经中说:此佛以广大行愿成就的世界,是非常清净庄严的;阿■佛般涅盘后,有香象菩萨位居补处。『般若经』著重菩萨大智,说到他方佛土,即以东方阿■佛土,香象菩萨等为例。阿难及一切大众,承如来力,见东方阿■佛土。『维摩诘经』,发扬菩萨大行,庄严佛国。这在『维摩诘经』的「见阿■佛国品」,说到维摩诘是从阿■佛土没而来生此间的。时会大众,以维摩诘力,见东方阿■佛国。这是大乘初兴于东方的古典的佛净土。谈到往生阿■佛国的经典,还有许多,不过没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普遍。求生阿■佛土,虽不专重念佛,但也有说到,着重在胜义智慧的体证空寂──法身。如『维摩诘经』说到观佛时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阿■佛国经』也说:「如仁者上向见(虚)空,观阿■佛及诸弟子等并其佛刹,当如是」。一切法如虚空,即一切是法性、法身;这是与般若的思想相应的。中国流行的大乘佛教,重视念佛及净土,但对于这一方面,是太忽略了。
   阿弥陀佛,可说与『华严经』「入法界品」有关。「入法界品」末,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导归极乐,虽译出极迟,但确是早有的思想。佛陀跋陀罗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即普贤行愿品的颂文。此外、如东晋译的『文殊师利悔过经』,『三曼陀跋陀罗(普贤)菩萨经』,意义也与「行愿品」一样:往生极乐世界。如「忏悔文」称阿弥陀佛为「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无量寿佛经的列众序德中,说具「普贤行」。这都可见阿弥陀佛与『华严经』「入法界品」──「普贤行愿品」的关系。『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第一位善知识,就是念佛法门。念佛的国土、名号、相好、降生、说法等,是从假相观着手的,这与『般若经』及『观阿■佛国经』的着重在真空观,见一切法如即见如来,法门多少不同。『华严经』「兼存有相说」,这与后起的密宗,及极乐净土思想,都有深刻的关系。『维摩诘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入法界品」,名『大不可思议解脱经』,这也是极有意义,而值得注意的。
   再综合来说:有『月明童子经』,说月明菩萨,先发心修行求生阿■佛国;从阿■佛国没,再生阿弥陀佛国。另有『决定总持经』,说到月施王供养辨积菩萨本生。这位辨积菩萨,即是东方世界阿■佛;而月施王,即是西方阿弥陀佛。从这二部经看来,是先阿■而后阿弥陀的。然『贤劫经』说:无忧悦音王,供养护持无限量宝音法师。法师即阿弥陀佛;王即阿■佛;王的千子,即贤劫千佛。这于贤劫千佛以前,合明阿弥陀佛与阿■佛;阿弥陀是先于阿■的。东西二方所表现的净土虽有不同,然从全体佛法说:阿■译为不动,表慈悲不镇,常住于菩提心;依般若智,证真如理,这是重于发心及智证的。阿弥陀译为无量,以菩萨无量的大愿大行,如『华严经』所说的十大愿行,庄严佛果功德;一切是无量不可思议。无量──无量寿、无量光,着重佛的果德。所以阿弥陀佛净土,为佛果的究竟圆满;阿■佛净土,为从菩萨发心得无生法忍。这二佛二净土,一在东方,一在西方。如太阳是从东方归到西方的,而菩萨的修行,最初是悟证法性──发真菩提心,从此修行到成佛,也如太阳的从东到西。阿■佛国,重在证真的如如见道。阿弥陀佛国,重在果德的光寿无量。这在密宗,东方阿■为金刚部,金刚也是坚牢不动义。西方阿弥陀为莲花部,也有庄严佛果的意义。所以、这一东一西的净土,是说明了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的完整的菩提道。也可解说为弥陀为本性智,而起阿■的始觉(先弥陀而后阿■)。但现在的念佛者,丢下阿■佛的一边,着重到西方的一边,不知如来果德的无量,必要从菩萨智证的不动而来;惟有「以无所得」,才能「得无所碍」。忽略了理性的彻悟,即不能实现果德的一切。所以特重西方净土,不能不专重依果德而起信。不解佛法真意的,不免与一般神教的唯重信仰一样了。在大乘佛教的健全发展中,大乘行者的完整学程中,理智的彻悟与事相的圆满,是二者不可缺一的。印度佛教,即渐有偏颇的倾向;中国的佛教,始终是走向偏锋,不是忽略此,就是忽略彼。如禅者的不事渐修,三藏教典都成了废物;净土行者的专事果德赞仰,少求福慧双修,不求自他兼利,只求离此浊世,往生净土。阿弥陀佛与净土,几乎妇孺咸知;而东方的阿■佛国,几乎无人听见,听见了也不知道是什么。这是净土思想的大损失!
   三 阿弥陀与弥勒
   阿弥陀佛有净土,弥勒菩萨也有净土,现在从这二种净土的关系来说。前面曾谈到,弥勒菩萨与月亮有关;阿弥陀佛与太阳有关。月亮和太阳的光明是不同的:阿弥陀佛如太阳的光明,是永恒的究竟的光明藏。弥勒菩萨如月亮的光明,月亮是在黑暗中救济众生的。西方净土,代表着佛果的究竟的清净庄严,弥勒净土代表着在五浊恶世来实现理想的净土。也可以说:西方净土是他方净土,容易被误会作逃避现实;而弥勒净土是即此世界而为净土。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的特殊化;弥勒菩萨也是这样的,虽不是十方诸佛的特殊化,然是此世界中一切佛的特殊化。这个世界,此时称为贤劫,在贤劫中有千佛出世。『正法华经』说:「临寿终时,面见千佛,不堕恶趣。于是寿终生兜率天」。命终的时候,面见千佛,即是贤劫千佛;生兜率天,即是往生弥勒净土。依『观无量寿佛经』等修阿弥陀佛观,可见十方现在佛;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此界的贤劫千佛,净土的实现,与兜率净土相等。贤劫千佛,也是佛佛平等的。面见千佛,升兜率天,如与见现在一切佛,生极乐国比观,即容易明白。约佛果功德的究竟圆满说,弥勒净土是不如弥陀净土的;约切身处世的现实世界说,贤劫中人,是希望这个世界的苦痛得到救济,那末月光童子出世与弥勒净土,是更切合实际的。我们学佛,应求成佛的究竟圆满;然对当时当地的要求净化,也应该是正确而需要的。在这点上,弥勒净土的信行,才有特别的意思!
   四 阿弥陀与药师佛
   再把阿弥陀与药师佛来合说:关于药师佛,与密部有关系,先见于密部的『灌顶神咒经』。从药师的名义说,表示佛为大医王,救济世间疾苦的。后来译出的『药师经』,如弥陀有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有十二大愿;有夜叉、罗刹为护法,这是早期的杂密(也称事部)。在初期的大乘经中,是没有他底地位的。此经译到中国来,对于药师佛的东方世界,中国人有一特殊意识,即东方是象徵着生长的地方,是代表生机的,故演变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阿弥陀佛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属于肃杀之气,是死亡的象徵。『净土安乐集』,解释阿弥陀净土何以在西方时,即这样说:「日出处名生,没处名死。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萨愿成佛在西,悲接众生」;故西方净土为人死后的所生处。这样、东方药师佛,成了现生的消灾延寿;西方的阿弥陀净土,即成了死后的往生。这在中国人心中,有意无意间,成了一种很明显的划分。所以西方净土盛行以后,佛法被人误会为学佛即是学死。到此、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想,可说变了质。西方净土,本是代表了──无量光无量寿的永恒与福乐的圆满,这那里是一般所想像的那样!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萨的智证大行(阿■佛国净土);又忽略了现实人间净土(弥勒净土)的信行;这已经是偏颇的发展了。等到与药师净土对论,弥陀净土,也即被误会作「等死」「逃生」,这那里是阿弥陀佛净土的真义!阿弥陀佛净土的信行者,应恢复继承阿弥陀佛的固有精神!
   六 佛土与众生土
   土,即世界或地方,有共同依托义。如说:个人业感的报身是不共;而山河大地等却是共的,即共同能见,共同依托,共同受用。所以、依此世界的众生,能互相增上,彼此损益。佛法是自力的,如『亲友书』说:「生天及解脱,自力不由他」。又如俗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此可见佛法为彻底的自力论。但这专就有情业感的生死报体──根身说;若就众生的扶尘根,及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所成的器世间说,就不能如此了。众生与众生,在刹土的依托受用中,互相增上,互相损益;佛与众生,在刹土中,也有增上摄益的作用。这样、佛有净土,摄化众生,众生仰承佛力而往生净土,即不是不合理的。世间多有此类事例:如孟子小时候,孟母曾三迁住处,即深知环境的良好或窳恶,会影响身心。又如有些人,在某一环境里,颇能活动;换一环境,就不行了。一般所说的环境能决定意志,也是有他部分的真实性。所以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的净土说,确实是合理的。
   『仁王经』说:「三贤十圣居果报,唯佛一人登净土」,这是约究竟圆满的常寂光土说;就是最后身菩萨,还有一分业感异熟存在,所以不能与佛净土相应。『智度论』(一0)说:普贤菩萨「不可量,不可说,住处不可知」,也约法性遍一切土说。如约此净土说,求生净土的思想,是不会产生的。然而、佛不但究竟圆满的安住最清净法界中,于因中修菩萨行时,也确是以摄取净土、摄化众生为二大任务的。这是大乘行者,对于环境能影响意识,也有深刻了解的明证。菩萨庄严净土,一方是由菩萨福德智慧所感得的应有胜德;一方也是为了摄化众生,使众生在良好的环境内,更能好好的修行,而庄严净土。所以一法界中,本无佛无净土可说;而适应众生机感,却确乎有佛有净土,这是大乘的共义。
   常寂光土,不摄化众生,姑且不论。先说佛的受用净土。佛以福智庄严,依世俗说胜义,佛也感得究竟圆满的清净土──十八圆满土。分证真如的大地菩萨,生此佛净土中。约佛为自受用净土;约菩萨说,为佛的他受用净土。自他受用净土,经中本少分别。这样的净土中,唯是一乘法。约此净土说,也无求生净土的意义。因为这是菩萨分证真如必然而有的净土,虽没有佛那样圆满,而遍无差别,无此无彼。如要说为差别,那末经中说:「十方净土随愿往生」,也非一般众生所能求得往生的。
   经中所说,众生发愿求生的净土,不是受用土,而是佛的应化净土。应化土,适应众生的机感,示现不同:有唯一乘而无三乘的,如阿弥陀净土;有通化三乘,有菩萨、有声闻、缘觉的,如阿■佛土;有通化五乘的,不但有二乘、菩萨,还有人天乘的,如弥勒净土──这都是净土。但应化土不一定示现净土,也可应化秽土;说三乘法的,如释迦的示现娑婆国土。应化土有各式各样的,都与众生特别有关。然此应化土,究是佛土,还是众生土呢?世界,不是个人的,是共的。经说佛土,佛应化世界中,摄导众生,所以说这是某某佛土。约世间说,这不但是佛的,也是众生的。即众生业感增上有此报土;而佛应化其中,即名佛的应化土。如释迦示现此间的五乘秽土,弥勒成佛时的五乘净土;众生业感的因素,极为重要。但通化三乘,唯教一乘的净土,即稍有不同。依大乘经说,佛为摄受众生,现此清净土,固然是佛的净土。然菩萨在此净土中,除上随佛学外,也是为了摄引一分众生同生净土的。如极乐世界,不但有阿弥陀佛,还有大势至等诸大菩萨。诸大菩萨,都是由自己的福慧、善根,与佛共同实现净土的。这样的净土,以佛为主导,以大菩萨为助伴,而共同现成净土;佛菩萨的悲愿福德力,最为重要。其他未证真实的众生,也来生净土。如约众生自身,是不够的,这必须:一、佛的愿力加持;二、众生的三昧力;三、众生的善根力成熟。能这样,众生也生净土去了,这是阿■佛国经中说的。佛菩萨成熟了的净土,摄引一分众生于中修行,是约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相摄说。所以、究竟的佛土,是佛而非众生的。如释迦刹土,弥勒净土,虽也以善根力、愿力而生,但主要是众生业感土;佛应化其中,不过摄导一分有缘众生而已。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相摄的净土,是菩萨行因时,摄化一分同行同愿者共所创造的,依此摄受一分众生,使众生也参加到净土中来。这是净土施教的真正意义,也是净土的特色所在,如弥陀净土、阿■净土等。
   在佛土与众生土中,还有菩萨净土。证悟真如以上的菩萨,所有净土,唯识家说是佛的他受用土。约菩萨说,即菩萨的自受用土。天台宗说是实报庄严土,与佛的清净法界土,有一分共义,不过没有究竟吧了!所以由菩萨的福慧,与佛共同受用大乘法乐。可说佛受用土,也可说菩萨受用土。这样、究竟的彻底的说,佛净土,绝对不是唯佛一人,还有许多菩萨。经中说到受用净土,也还是无量大众所围绕。这些菩萨,都由自力来到净土的。应化土,如弥陀,阿■佛土,有无量菩萨,也不一定是发愿往生的;净土中有佛,即有菩萨。是佛的应化土,也是一分大菩萨的应化土。总之、说到净土,即是诸佛、菩萨与众生展转互相增上助成的。在佛土与众生土间,不能忽略菩萨与佛共同创造净土,相助摄化众生的意义。
   七 庄严净土与往生净土
   一 庄严净土
   中国净土宗,发展得非常特别。但知发愿往生,求生净土,而净土从何而来,一向少加留意。一般都以为,有阿弥陀佛,有佛就有净土,而不知阿弥陀佛,并不是发愿往生而得净土的。大乘经中,处处都说庄严净土,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现在只听说往生净土,而不听说庄严净土,岂非是偏向了!一切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必然的「摄受大愿无边净土」,『大般若经』说:以种种世界,种种清净,综合为最极清净最极圆满的世界;菩萨发愿修行去实现他。一切大乘经如此说,如弥陀净土,就是这样的好例。『无量寿佛经』说:阿弥陀佛过去为法藏比丘时,有世自在王佛为他说二百一十亿的净土相。法藏听了这各式各样的不同净土,就发大愿,要实现一最清净最圆满的净土。一切菩萨无不如此,所以说「摄受大愿无边净土」;这是菩萨行必备的内容。菩萨的所以摄取净土:一、一切诸佛成就清净庄严净土,菩萨发心学佛,当然也要实现佛那样的净土。二、为什么要实现此净土?不是为自己受用着想,而是为了教化众生。有净土,就可依净土摄化众生;摄引了众生,即可共同的实现净土。摄取净土以摄化众生,这是净土的要义;净土是从为利益众生而庄严所成,不是从自己想安乐而得来的。
   庄严净土,为大乘行的通义;今且据『维摩诘经』的「佛国品」,以阐明菩萨庄严净土的意义。经上说:「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菩萨修净土,是由于众生类。如造房屋,必以地为基础。菩萨净土,不离众生。惟有在众生中,为了利益众生,才能实现净土。所以净土说,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与大乘法相应的。论到「众生之类」,是菩萨常从四事观察:即用什么世界能使众生生起功德?应以什么国土能调伏众生,使烦恼不起?以什么环境,能使众生生起大乘圣善根来?要以怎样的国土,方能使众生契悟佛知佛见?因众生的根性不同,生善,灭恶,起大乘善根,入如来智慧,也就要以各式各样的环境去适应众生,摄化众生;即于此适应众生的根性好乐中,创造优良的净土,使众生能得生善等利益。庄严净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众,此约应机现土说。约菩萨的修行,摄导众生,成就净土果德说,那末经中又说:「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等。简略的说,发菩提心,慈悲喜舍,六度,四摄,菩萨一切功德行,都是成就净土因。如直心,是质直坦白,而无险曲的心,菩萨以此为法门,以此化众生,即自然的与不谄曲的众生相摄增上,也能化谄曲的众生心为直心。不谄众生与菩萨结了法缘,到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也就来生其国了。庄严净土的菩萨──摄导者,以六度万行度众生;修六度万行的众生,受了佛菩萨的感召,也就来生其国。实际上,这样的实现净土,是摄导者与受摄导者的共同成果。因此,不能想像为实现了的净土,唯佛一人,而必是互相增上展转共成的。菩萨是启发的领导者,要大批的同行同愿者,彼此结成法侣,和合为一的共修福慧,才能共成净土。约佛说,这是自受用佛土;约菩萨说,这还是菩萨自力感得的应有净土。不知庄严净土,不知净土何来,而但知求生净土,是把净土看成神教的天国了。了知净土所来,实行发愿庄严净土,这才是大乘佛法的正道。往生净土,是从佛与众生展转增上的意义中,别开方便。太虚大师示寂后,范古农的悼文中说:大师倡导的是正常道,他自己行的是方便道。正常道,即大乘菩萨法的净土正义;方便道,是从正常道而别生出来的。庄严净土,是集菩萨功德所共同实现的,为大乘法的真义,这是应特别注意的!
   二 往生净土
   一、一般的往生法:往生净土的法门,有通有别。通是修此法门,可以往生十方净土;别是特殊的方便,着重于往生极乐世界。
   净土是清净而理想的环境。菩萨庄严净土,为了摄化众生;众生受了菩萨恩德的感召,即向往而来生其中。于净土修行,多便利,少障碍,所以必得不退转,不会落入二乘及三恶道中。往生净土的信行,大乘经是一致的。那末怎样才能往生净土呢?今略引二经来说明。一、『维摩诘经』(下)说:「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八法是:「饶益众生而不望报」,即纯从利益众生出发。不为自己打算。「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苦痛归自己,福乐归他人,真是菩萨的心行。「等心众生」,即以平等心对待众生,使众生得到平等的地位。对于修大乘法的「菩萨,视之如佛」,起尊敬心。「所未闻(的甚深)经,闻之不疑」,不生诽谤心;也「不」以为自己所修是大乘法,如何深妙,「与声闻而相违背」。真能通了佛法,大小乘间,是可得合理会通的。「不嫉彼供」,即别人得供养,不要嫉妒他;「不高己利」,如自己得利养,不因此而生高傲放逸。「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即多多反省自己的错误,少说别人的过失。「一心求诸功德」。这八法,是菩萨为人为法,对自对他的正常道。但能依此修去,就是往生净土的稳当法门。
   二、『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一七)说:「菩萨若修十种法者,得生清净诸佛刹土」。十法是:「戒行成就」,「行平等心」,「成就广大善根」,「远离世间名闻利养」,「具于净信」,「精进」,「禅定」,「修习多闻」,「利根」,「广行慈心」。『胜天王般若经』、『宝云经』、『宝雨经』,都有这样的十法门。如「成就广大善根」,确是往生净土的要诀。『阿弥陀经』也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维摩经』与『宝云经』所说的净土法门,是菩萨的常道,不求生净土而自然的生于净土:这是往生净土的必备资粮。
   二、特殊的往生法:中国流行的求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即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特殊方便行。然往生极乐净土的方法,也是有着不同方便的。现依往生极乐净土的经典,略为条理来说明。
   一、『般舟三昧经』:古典的『般舟三昧经』,汉末就有了译本。这部经,说到念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即见现在十方一切佛。着重观西方无量佛为方便,而能见十方的无量佛(『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佛说阿弥陀经』,就着重于无量寿佛,所以特别着重于「临命终时」)。『般舟三昧经』所说的念佛,是念佛三昧。念,为忆念或思惟。佛身的相好,及极乐世界的庄严,都不是一般众生的现前境界,必须因名思义,专心系念,使观境明显的现前,所以念佛即是修念佛观。『阿含经』所说的四念处,三随念──念佛、念法、念僧法门等,也都是这样念的。念是系心一处,令心明记不忘。与念相应的慧心所,于所缘极乐依正的境界,分别观察。这样的念慧相应,安住所缘;如达到「心一境性」──定,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如三昧成就时,就见无量佛,也即是见十方佛。得念佛三昧,未得天眼,也并未去佛国,也不是佛来此间,但在三昧中,可以明了见佛。不但见佛,还可以与佛相问答:如何能得生极乐世界?佛即告以当忆念我。不要以为在三昧中见佛问答是奇特的事!这在修持瑜伽行──禅观的,都是如此的。如密宗修到本尊成就;如无着菩萨修弥勒法,见弥勒菩萨,为说『瑜伽论』。忆念阿弥陀佛的方便次第是:先念佛「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色身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众宝辇舆,放大光明,如师子座,沙门众中说如是法」,即是念佛色身或观想念佛。次念佛所说:「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如不坏色乃至不坏识;……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这是观一切法性空,「得空三昧」;即是念佛法身,或实相念佛。这样的念佛,成就了三昧,即可以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念佛三昧──三月专修,现在的念佛者,是很少能这样的了。
   『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法门,是着重于自力的禅观;虽有阿弥陀佛的愿力,然要行者得念佛三昧、见佛,才能决定往生。这是不大容易的,为利根上机所修的。所以龙树『大智度论』说:「三昧功难,如夜燃灯,见色不易」。中国古德也说:众生心粗,观行深细,所以不易相应。大概因为不容易,所以一般净土行者,即舍而不用,但这的确是求生极乐净土的根本法门!
  二、『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也说往生极乐世界。如一般所说:「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在品末,有明显的说明。普贤十大愿王,也名十大行愿。这不但是发愿,还要实际的去修作。以此大愿大行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在一般所说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中,此即属于易行道。但『普贤行愿品』,不说念佛,而依次说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品』,不像『般舟三昧经』说念佛三昧;也不同『无量寿经』,说专心系念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但依普贤的广大行愿而修行,即可以发愿回向,往生极乐。往生极乐的方便,本不限于念佛的。
   三、『无量寿经』:这是中国古德所集的净土三经之一。这部经译来中土,也极早。『大智度论』曾明白地说到『无量寿经』,是大乘初期流行的经典。中国的译本很多,现存的:一、东汉支娄迦谶的初译。二、吴支谦的再译。这二种译本,文义极相近,可推论为从月支所传来的;今合称为「支本」。三、曹魏康僧恺的三译,简称为「康本」。四、唐菩提流支集译的『大宝积经』──十七、十八卷,名「无量寿佛会」,今简称为「唐本」。五、北宋法贤也有译本,简称「宋本」。在五种译本以外,还有宋代的王日休(自称龙舒居士,即「龙舒净土文」的作者),参照各种译本,重新编写本,这就是普通流行的『大阿弥陀经』,今简称为「王本」。『无量寿经』中,初说阿弥陀佛摄取净土,立四十八愿(古本应为二十四愿);其中即有凡念我而欲生我国的,即得往生的愿文。继之、说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等事。后论到三辈往生,即明示往生的条件与方法。关于往生的三辈(应名为三品),各种译本所说的,虽有些出入,但根本的条件,是:念阿弥陀佛,及发愿往生。不念佛,不发愿,即不会往生极乐世界的。所说的念佛,经文但说「专念」,「忆念」,「思惟」,「常念」,「一心念」。作为『无量寿佛经』略本的,俗称『小阿弥陀经』,有这样的说:「执持名号」,在玄奘别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译为「思惟」。所以、执持也是心念执持不忘。阿弥陀佛是他方佛,行者在经里看到,或听到佛的名号,于是继之去观想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这名为「思惟」或「执持名号」。『无量寿佛经』的念佛法门,与『般舟三昧经』相通,都不是口头称念的。一心念佛,发愿往生,这是求生极乐净土的二大根本因,上中下三品,都是一样的。此外,唐本、康本(宋本大同)说得好:上中下三品往生,都要发菩提心。同样的发菩提心,所以又有三品的不同,因为、上品人能专心系念,广修功德──比照别本,即是奉行六度,尤其是广修供养布施。中品人,虽不能专心系念,广修功德,但能随力随分,随己所作的善事,回向净土。下品人,发菩提心而外,但凭一念净心相向,于阿弥陀佛,于大乘经,能深信不疑。『大智度论』(九)也说:虽不广修功德,如烦恼轻薄,信心清净,一心念佛,也就可以发愿往生。支译本所说三品往生的共同行门,是「断爱欲」,无论是在家的出家的,求生净土,都要修梵行。还要「慈心,精进,不当镇怒,斋戒清净」。所不同的,上品是出家的──「作沙门」,「奉行六波罗蜜」。中品与下品往生的,不出家,不能广修众行,而且是虽知念佛,而不免将信将疑的。其中、中品能随缘为善,「作分檀布施」,供养三宝;下品生的,但「一心念欲往生」,力最弱。这可见支译本的特色,重在断爱欲;至于要发愿往生,一心念佛,慈悲精进等,还是与唐本康本的精神一样的。一心念佛,有没有不生净土的呢?唐本与康本都说:「唯除五逆(十恶),诽谤正法」,不能往生;此外,都是可以往生的。『无量寿经』与『般舟三昧经』的往生法门,略不同:『般舟三昧经』,专重三昧,往生唯限于定心见佛的;『无量寿经』,通于散心,但也还要一心净念相续。可以说,无量寿经的化机更广,但除毁谤大乘及五逆十恶而已。
   一心念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361551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