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峨眉山佛教网 > 人间佛教 > 学佛入门
略谈居士学佛


  现在学佛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但不管怎么多,佛教信徒大体上可简单地划分为两大类:出家众和在家众。居士,现在特指的就是那些在家众——在家学佛的人。既然是在家学佛,那么相较于割爱辞亲、落发搭衣的出家众而言,居士的修行就必定大有不同于出家众的特点——毕竟家庭生活在绝大多数居士的个人生活中,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此说来,在家居士究竟应该怎样修行呢?

  我们姑且从“居士”一词的字面意义上讲开。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学佛,在家修行,这是居士的一个最显著,也最重要的特点。也正因为这个特点,作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仍要居家过日子的实际,不去做超出或有违家庭生活的那些想当然的“修行”!

  之所以这样说,实在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至今还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还是被众多的后进居士赞叹、倾羡、模仿的所谓“精进”居士当中——存在着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师父靠拢;有没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学出家师父学得全,学得像!譬如说,出家师父要晨钟暮鼓早晚做功课,那么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从楞严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蓝赞,滴水不露——根本不顾其他家庭成员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许,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蓝赞了!出家师父要修庙建寺,庄严佛像,那么他也要不满足于一面墙、一张桌、一个像,而是要一间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这对个人修行有无必要,对家庭是否加重负担!出家师父要每天参禅打坐,精进念佛,那么他也要屏却万缘,每天动不动双腿一盘,梦想如此就能往生极乐——忘记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顾,小孙子是不是还在哭闹,自己的责任是不是已经尽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风,似乎这样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学佛!
 
  而事实上呢?

  一个老人的来电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师父啊,你一定要劝劝我老伴,现在她学佛学得这日子也不好过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做功课,弄得全家人觉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孙子闹也没用。我和孩子说她,也不听,反说我们根性太浅,不明白事理,还说要和我分居,专心修行——真是,年轻时我没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学佛学到这个份上,我们还能随喜赞叹是真精进吗?修行修到这般田地,她能够不入魔道,我们就由衷地替她念一声:阿弥陀佛,万幸,万幸啊!

  这事明摆着,在家居士学佛修行,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乐。由家庭和乐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会,由佛化社会到普度众生同登觉路,这才是学佛修行的要义和真谛!而那些因学佛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学佛走上岔路,学成外道;虽名为学佛修行,实为坏佛败法——因为旁人也许会因他一人的所作所为,而误以为所有学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么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

  这样做的居士,原因即在于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居士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点,绝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么,作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课就不能学了?这倒未必,有能力、有条件的居士能学好五堂功课还是值得我们赞叹的。然而,需要讲明的是,并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学五堂功课,能学则学,不能学,或学不全,也不必沮丧,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缘,能学会一经一咒,或别的什么经咒、佛号,也是很令人欢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课,更不是非五堂功课莫属。会五堂功课,而且有条件的——比如说独门独户,离群索居,不致影响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碍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那就绝不要去做。做功课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进修行,慎勿放逸,至于做功课的内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则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制定,诵一部经,持一个咒,或者是念一定时间的佛号,都可以是做功课的内容。在做功课的时间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规定,非要和出家师父一个点儿,居家过日子,关键是要步调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课的时间,同样要服从这个前提,尽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员的作息统一,或在取得认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异。

  补:弘一法师谈《切忌误解佛教》中(三)‘课诵’。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饮食时候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在一部份的居士间,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老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日本从中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终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注:佛日讲,早晚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为在家人所说的各种经中,都不见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的言句,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营生治事,闲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贻误家事、国事,影响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为佛法所不许。在今天,一个工作人员贻误工作而课诵、坐禅,便犯了盗戒,修定岂能成就。一个学生不顾学习去课诵、坐禅,功课学不好,便有负于家长、国家,也就是有负于佛法,是违背佛陀教诫之举。遗憾的是有些出家的青年僧尼,不去修僧尼应修的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行道,却修在家法,象在家人一样吃饭睡觉,不务僧尼正业。当知戒定慧不修,做一天僧尼,便负一天业债,实在操不了出家正业,还不如归俗为佳。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则学习、工作、人事往还,不但不妨碍学佛,而且是学佛所必需。学习知识技术,不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学通佛法、弘扬佛法所必需。不仅在家青年必须有知识技术,即出家人,欲成大器,弘法利人,亦须广博知识。工作,是为民众服务,报众生恩、国土恩的实际行动。不少人只为自己着想,只把工作看作一类挣钱吃饭的手段,则工作对他便成了一种外来的负担,就算尽了力,也不能出生善果功德。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者为民众和社会着想,把工作看做奉献的机会,当作菩萨道来修,则何往而不是道场,即平凡的工作,也可出生世间、出世间的功德。至于人事交往,正是作法布施的机会。只要自己学习、工作好,道德高尚,学识丰富,生活愉快,热心助人,人们自然会尊重你,你讲佛法,他们也乐于接受,是为以身弘法。若能将自己锻炼成才,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有名望地位、钱财知识,则弘法度人,教化的效力更大。把学佛与学习、工作、生活看作两回事,以学习、工作为学佛的障碍,以不信仰佛教的人为对立面,当然会触处成碍,苦恼重重。即使出家,也难免事务牵缠的苦恼。纵然能保证早晚课诵、吃素、坐禅,一天只花那么两三小时学佛,其余大部分时间还在有碍的世法俗务中浸泡,就算不无受用,而欲期见道证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欲图速速进道,只有依大乘菩萨道,将生活、学习、工作、人事交往与学佛打成一片,即世间俗务而修出世间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贯于生活的全过程,念念修行不辍,勤集福智资粮。就今天居家学佛的条件而言,这是最契机的法门,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报。仅吃素、抽暇课诵、坐禅,是小修行,只能种些善根,难得即生了办。有志的青年,应按佛陀教诫,以大修行为本,至于小修行,能修固然好,无条件修者暂时不修,也未必为非。

  在这里有一点还需要说明,有居士说,某某经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某某咒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这种说法在经中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无论哪个经咒,都是诸佛普度我们凡夫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的微妙法宝,无论何时唱诵,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如果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时就诵,时时都诵,刻刻在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地不辜负佛以一大事因缘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于做功课的地方,也并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没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课时需要留意的是房间要静。静室有助于调节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凝神提念,专心办道修行。对于佛堂、佛像而言,实则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若是我们念念是真善美圣,时时是仁义诚信待人,佛就是恒处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伟的佛堂、多庄严的佛像都具有实际的受用,我记得有个居士来问我说,师父啊,我请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里地方小,放厅里吧,太挤,又乱;放卧室里吧,总觉得对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觉得我们人住得好好的,却让佛靠边站,啊……我赶快打断他说,不用讲了,你哪儿也别放了,就放在心里吧,这样不就没那么多事啦。当然,把佛放心里,这是从理上说,因为我们毕竟是末法众生,业深障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些。所以说,对绝大多数居士而言,在家中设一个佛龛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来提醒自己,启发自己,见贤思齐,勇猛精进,实证无上正等正觉,也还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说到设佛龛、佛堂,我们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较普遍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佛龛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伟越妙——有些居士甚至还在家中佛堂张挂起长幡宝盖,摆放上钟磬铙钹,有事没事地就叮叮铛铛起来!而且以此为美,以此自傲,觉得很了不起。这实在是走上旁门邪道的“典范”!家庭不是寺院一样的宗教活动场所,居士在家中设佛龛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样,寺院是以神道设教,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普度群机,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坚信,最终导引众生同归解脱彼岸;家中的佛堂仅仅是自修、自用。众所周知,我们佛教修行贵修心,贵在修去我们的贪、嗔、痴等种种杂心乱心,自证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龛佛堂上以繁复为美,以豪华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们的居士中有没有这种情况?),那岂不是与学佛修行的本意南辕北辙?这不是走上邪路又会是什么呢?

  家中的佛龛佛堂,应以简约为美,以朴实为上。挂一轴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图画,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别欢喜的佛菩萨圣像,前面敬奉几盘新鲜洁净的果品,再焚上一炉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办,那就简直是几近于劳民伤财,徒增家庭负担——有钱不如多花在做社会公益事业上,行善积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烧香问题。

  我们在寺院里常常见到众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炉里烧香,他们认为多烧多福,多烧香说明我心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偏见误解。这种偏见误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比如说,在行为上破坏卫生,污染环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种迷信现象,使我们佛教倍受现代文明社会的批评,成为落后不开化的代名词……所以说,多烧多燃的风气决不可长,更不可带到家里去。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么三支九支的。敬佛关键在于心诚,学佛也关键在于学佛一样的诚心。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学佛修行当然更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佛菩萨虽然是慈悲喜舍,广开方便,但却是无私的、平等的,如果说你多烧香佛菩萨就给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萨岂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污吏?那还是佛菩萨吗?!

  其实,类似于多烧香多得福的错误认识,在居士中还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认为,是居士,家里就该有佛像;还有居士认为,是居士,手里就该常拿有念珠;更有众多的居士坚决认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过!……于是因这种种的认识,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场合,在单位开会发言也先来一句“阿弥陀佛”,搞得全单位人都怪怪的,觉得他别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么埋怨,小孩怎么哭闹,手头上怎么忙乱,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双腿往那儿一盘……我这样讲,绝不是说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认念佛打坐的实际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们,要切记念佛打坐只是众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说法不在于嘴,禅修不在于腿」,这是在佛教丛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养性的基础方法之一,它并不是开悟的绝对方法,只有心的清净无杂、了了分明,才是证悟的关键。古人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个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能够恒处定中,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况且,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修整规范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让家人欢喜,越修越让社会接纳,越修越让大众钦敬。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

[NextPage]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其实,“居士”的“士”,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士”是什么?“士”是人,然而却不是普通的人,照古书上讲,“学以居位曰士”,也就是说,这个人必须是学问好,道德高,才配得上叫作“士”(上古时“居位”——即做官——可是凭道德学问而不是别的)。联系到今天居士修行,那么,这个“士”,也就是提醒大家,居家修行更要注重福慧兼修,悲智双运,争取做一个福德智慧日趋完善的人。这也正如《优婆塞戒经》所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然而,福德从何而来呢?

  许多居士都读过《修福积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阴骘文》,还有《了凡四训》等等一类的书籍,回答这个问题自然是轻车熟路,一句话,福德从行善而来。行善积德,善行得福,这是历代祖师大德和社会贤达在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么,作为三宝弟子,佛教信徒,我们就更要依法从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学习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的奉献精神。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个“善”和观音菩萨所做的比起来,那真是没法提,但也用不着比,因为我们虽然都是在学菩萨道,但毕竟还未成菩萨,像观音菩萨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不过,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先从和自己有缘的小善做起,从致力于建设和乐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设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会说,一说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么修桥铺路、赈灾济贫、捐资助学,还有植树造林之类的,提建设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们的修行标准降低了?我们学佛的居士如果总想着建设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当然不是!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第一,善行无远近。不能认为捐款救灾希望工程什么的才叫善,在家中恪尽家庭职责,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什么的就不叫善。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恶言劣行,在外却慈悲慷慨,我们只能说,像这样的人绝对是沽名钓誉的伪善。第二,善行贵在日常坚持。一个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动中捐出大笔的捐款这并不稀奇,而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坚持善行善意却是最难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说嘛,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啊。我们学佛不就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吗?坚持最难行、最难忍!第三,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小家庭所组成,如果我们居士们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设得幸福美满,那么,由众多的小家庭所组成的大社会自然也就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发展了,带来的当然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的和平兴旺。因而,对一个居士而言,建设幸福和乐的家庭生活,绝不是什么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成为受欢迎、受爱戴的家庭成员都不能做到,或者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那么,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我们还能期望他能爱别人,爱众生?期望他做到时时处处地让人挑大拇指,受人钦敬?由此可见,建设幸福的家庭生活,不唯不是自私自利,反而是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大贡献了!

  说到建设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讲一个我亲眼所见的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在寺院里和人吵架了,旁边的一个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给她讲学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啊。年轻居士听得不住得点头。我就想,看来,这个老居士还挺会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那边老居士心满意足地刚走,这边年轻居士就脖子一扭,说,呸,还说我呢!你还不是刚和家里老头子吵完?看看,这就是没有建设好家庭生活的后果!难怪古人讲“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人家又怎么会听你的呢!

  这里还要捎带着说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我们有部分居士在家和在寺院的表现简直是天上人间,相差太远。不少人在寺院里是又和气,又勤快,还整天和个弥勒佛似的笑呵呵,真叫人欢喜,可要是一让家里人说说她在家的样子,哎呀呀,那简直是惨不忍睹!听反映,有些人为了不洗盘子不洗碗竟也能来个小吵三六九,更不用说,个别人为了家里人吃荤不吃荤的摔摔打打,鸡飞狗跳!在这种时候,我很难想像,像这样动不动在家里大闹天宫的人,也算是学佛修行?我这样说,有的居士可能接受不了,她们也许会说,这是天大的冤枉,我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护法——比方说是为了能在寺院里做得更好,要保证休息啦,或者说,这也是为了度人——他们吃荤不是造业嘛。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下面要讲的,大家更要认真的听。

  什么是真正的护法?真正的护法可不仅仅是不顾家,不要家,长年泡在寺院里为寺院干活(这样最多称得上是小护法),而是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是个居士的身份,深入民众,深入社会,弘扬妙法,普度众生!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观音菩萨也是现的在家像,如果她总想着到寺院里干活,认为这才是护法,那她还有时间去“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吗?还能是观音菩萨吗?当然,居士们也不要误会,我这样讲并不是反对居士到寺院里干活,我只是强调,我们做居士的不能把“护法”理解得太狭獈!

  那么,怎么样去利用居士的身份弘扬妙法,普度众生呢?
  
  一句话:欲要深入社会,先要深入家庭;欲要普度众生,先要普度家人;欲要弘扬妙法,就要依教奉行,笃行善道,从建设和乐幸福的小家庭开始。

  让我们回忆一下,什么是佛祖讲的十善道?这十善道不要说对别人,就是对家人,我们是不是全部都做到了呢?

  不杀生与家庭饮食矛盾。

  有一个老居士很自豪地给我说,师父,我把我们家的人都度了,他们现在都跟我吃素了。我说,好啊,不过,你用的什么方法啊?她说,那还不容易,我也是家里的半边天,又掌管做饭大权,我说吃什么就是吃什么,想吃荤没门儿!我一听,只好苦笑,这也算是度人?不闹矛盾才怪!后来偶然见到了这个居士的孩子,说起吃饭来,做孩子的果然抱怨说,我妈你没法跟她讲,讲也没用,我们现在都懒得理她。看看,连家人都“懒”得理你,都抵触你,你还谈什么去度他们呢?

  希望居士们注意:第一,我们学佛人不杀生,不是因为不杀生好,杀生不好——如果是有这个好与不好的观念才去不杀生的话,那就是“戒禁取见”,佛祖一再批评的邪见之一——而是因为我们通过学佛认识到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的真理,自然而然地用慈悲博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事物,所以不去杀生。第二,戒律是学佛人净化自己的内在要求,而不是规范别人、强制别人的鞭子。因为我们懂得了因果轮回的道理,我们不杀生,这是我们对个人的要求;别人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或者不接受这个道理,去杀生,那是别人的需要,我们绝不能因为彼此不同,就利用特殊的关系(如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去逼迫别人,或者,利用一定的权力手段(如我做饭就做这个,爱吃不吃)去强制别人,这样有违于一个学佛人的慈悲。可想而知,这样一个有违慈悲的人走到社会上,大家会欢迎?如果这人在社会上还做领导的话,恐怕也会免不了天怒人怨,人人反感,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懂得尊重人。第三,“爱”不是我们限制别人的借口,不能总是觉得我这是爱你们,帮你们,度你们,就不顾及别人感受,想怎样就怎样。这种自以为是的“爱”实际上往往是造成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想想那些逼孩子练琴逼到孩子自己砍手指头的,催丈夫今天十万明天二十万大把挣钱好出人头地,做个她所认为的大丈夫,结果却催得离了婚的……哪一个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可最终又哪一个不是惨痛的结局?真正的“爱”,是理性的尊重和宽容。第四,佛教度人是用智慧而不是别的,佛祖讲众生平等,讲人人都应当相互尊重本身也是一种度人的智慧。如果一上来就搞僵了,闹抵触,又怎么能有更深入的接触,使他接受我们的佛法呢?况且,对尚未达到一定根基的人来说,允许吃三净肉,也是佛的慈悲本怀,并不违反律制,我们又何苦心急呢?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啊。第五,不吃荤不等于不杀生。比如说有些居士吃素鸡素鸭的,刚上来就说,真像啊,得,还没进嘴就已经犯了戒。如果夹上一口,再来句:啊,味道也像极了。那就更是犯戒无疑了。为什么呢?因为持戒关键在心,没有荤想心。

  补:弘一法师的《切忌误解佛教》中谈,(二)‘吃素’:我们中国佛教徒,特别重视素食,所以学佛的人,每以为学佛就要吃素还不能断肉食的,就会说:看看日本,锡兰,缅甸,泰国或者我国的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说在家信徒,连出家人也都是肉食的,你能说他们不学佛,不是佛教徒吗?不要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学佛,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人看到有些学佛的,没有学到什么,只学会吃素,家庭里的父母兄弟儿女感觉讨厌,以为素食太麻烦,其实学佛的人,应该这样,学佛后,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会,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里清净,使家庭中其他的人,觉得你在没学佛以前贪心大,嗔心很重,缺乏责任心与慈爱心,学佛后一切都变了,贪心淡,嗔恚薄,对人慈爱,做事更负责,使人觉得学佛在家庭社会上的好处,那时候要素食,家里的人不但不反对,反而生起同情心,渐渐跟你学,如一学佛就学吃素,不学别的,一定会发生障碍,引起讥嫌。

  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确是中国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说素食可以养慈悲心,不忍杀害众生的命,不忍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减少杀生业障,而且对人类苦痛的同情心会增长。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说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所以吃素而不能长养慈悲心,只是消极的戒杀,那还近于小乘呢!

  以世间法来说,素食的利益极大,较经济,营养价值也高,可以减少病痛,现在世界上,有国际素食会的组织,无论何人,凡是喜欢素食都可以参加,可见素食是件好事,学佛的人更应该提倡,但必须注意的,就是不要把学佛的标准提得太高,认为学佛就非吃素不可。遇到学佛的人就会问:有吃素吗?为什么学佛这么久,还不吃素呢?这样把学佛与素食合。
 
  一,对于弘扬佛法是有碍的。

  素食确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优秀传统,出家人尤应坚持。但居家学佛的青年,应首先以为修道本钱的身体为重,不宜不顾身体而强行吃素。佛陀所制在家众戒律中,乃至出家众戒律中,并未禁断肉食,至今恪守佛制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僧尼皆食鱼、肉。至于《楞伽》、《楞严》、《梵网》等经中戒肉食之说,系对法身大士和闭关专修三摩地者而制。汉地佛教界素食之制,乃梁武帝敕定,并非佛制。(佛日讲此)

  不偷盗与家庭财务管理

  在这里我很想问居士们一个问题,大家到寺院里来经常捐款捐物,供养师父什么的,可谁能回家后兴高采烈地对家人说,我今天在寺院里又拿出多少多少钱?有没有?很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学佛却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不要埋怨家人不懂佛法,更不要埋怨家人这是势利,自己要想想我是不是家人的业障,“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想到,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自己做得不对!不对在什么地方?别的先不要说,仅仅是这个“不偷盗”就没做好。什么叫“不偷盗”?也就是不与取,即不经别人同意而私自作主动用啊。家庭财富是家人所共有的,我们有些居士没经过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允许就动用了家庭财富,当然会招致家人的反对,而我们自己也明知如此,所以才偷偷摸摸,不愿意让家人知道,结果就是天天说着要持五戒十善,却实际上又天天做不到五戒十善,你说,我们不成了伪君子了吗?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关键是和我们的家庭财务管理有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家庭的半边天,我们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对家庭财富做一个合理切实地安排。

  《善生经》中佛为居士的财富分作四份:一分为饮食生活;一分为田业即营业资本;一分为储蓄,预防意外之用;一分为投资之用。在《杂阿含经》中佛建议居士的财富应该分为三种用途:一分是供养父母;一分是养育妻子儿女周济邻里朋友与穷人;一分是供养沙门,广种福田。《涅般经》中则说,除个人生活需要外,要分成四份:一份供养父母妻子;一份补助属下佣人;一份施给亲属朋友;一份奉事国家沙门。

  所以综合起来,考虑到现实情况,我建议居士们如此管理家庭财富,用下表来表示:


  把宗教生活放在个人必要消费里,一是表明宗教生活是个人需要,不能强加于家庭其他成员;二用于宗教生活的资金是个人资金,而不是家庭共有财富,也就不必再需向家庭汇报。

  不邪淫与夫妻生活

  有个老居士哭哭啼啼地向我控诉她老伴的恶行,说,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老不正经地死缠着她,她要修行,不愿理他,结果怎么着,她老伴竟然在外面找个老秘,说要和她离婚。我听了真是百感交集,就问她,这到底是谁的错呢?你觉得老伴缠你就是老不正经吗?你难道就不认为他这是仍然深爱着你的表现吗?老居士说,我知道啊,可我要修行,怎么能再去做这种事呢?

  其实,为什么不能做呢?大家要记住,第一,“不邪淫”指的是不和非配偶夫妇关系的人进行夫妻生活,而正常夫妇的感情生活,戒本上并没有否认,夫妻生活是正常、自然与天经地义的,你为什么还要逃避呢?第二,出家人完全断绝性生活,是因为出家人过的是独身,有断淫的条件;对于居士来讲,虽然也有完全断淫而受持增上五戒的“最胜”居士法,但要注意,这必须要在个人有此条件的情况下才行,绝不能不顾个人生活实际,完全比葫芦刬瓢,照搬出家人的生活,古人不讲过“东施效颦”嘛,美女西施皱眉头是人见人爱,可丑女东施也非要学样皱眉头,结果只有把人都吓跑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一下个人的具体情况,绝不能随便模仿。第三,其实,有些人之所以拒绝过夫妻生活,更多地还是出于一种传统心理,认为性是丑恶的,是令人很难为情的,老年人或上了年纪的人就不能再做这不好意思的事了,要是再做,那就是老不正经!像社会上一些老年人为什么再婚那么难,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有这个心理作怪,于是对于居士来说,我要修行就成了拒绝对方的一个名正言顺的漂亮借口。第四,性生活是夫妻间彼此的责任与义务,从佛教而言,也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方法。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纸婚约就规定了夫妻彼此间的责任和义务,而性生活不仅仅是夫妻间的应尽责任和义务,而且也是增进夫妻感情生活必要的润滑剂,像俗话中说的“床头打架床尾和”、“两口子没有隔夜仇”等等,都讲了性生活在夫妻之间的重要性。懂得这些的人在某些时候还可把性生活当成一种手段加以巧妙的运用。如有些女同志讨厌丈夫吸烟的,就往往采用这一招,说什么“你不改毛病今天就别进屋”,非要把丈夫给整改了。当然,对俗人来说如此如此,对佛教大菩萨而言,其实也是如此用之。观音菩萨不就是将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度之嘛,有些多欲众生还必要用这办法来度他。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有一位大菩萨婆须蜜多就是现的淫女身,为什么?也就是度众生心切啊。菩萨尚且如此,作为一个居士为什么还要迂腐不堪呢?我建议啊,我们在座的居士们晚上回家后,赶快找你家老爱,说,土豆,土豆,我是地瓜,对对暗号吧。

  注:佛日讲:人是欲界众生,由先世烦恼惑业,感得粗重的血肉之躯。除了乘愿再来的三果以上圣人,一般生理正常的男女,到了青春期,随性成熟,莫不有生理上性的欲求、心理上爱异性和被异性所爱的渴望。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所说:“少年男子哪个不钟情,妙龄女郎哪个不怀春”,西哲有男女各是半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那一半之喻。然而,性爱、爱情,及由此而来的婚姻,被佛法说为欲界生死之根,最为重要的烦恼,这当然是天经地义之谈,佛教青年对此大概无人不知。但出离生死的愿望,又不能不与自身爱的渴求,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习俗形成尖锐矛盾。据悉很多佛教青年,都为这一矛盾所困惑。有的虽然出了家,但还是被异性的诱惑、性的苦闷所扰恼,不少人终于因此还了俗。有的在出家、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了恋爱结婚的良机。有的因难觅志同道合的知音而苦恼。总之,情关难过,欲界难出。就是证到初、二果,也难免因一念男女情爱而再生于人间,何况道前凡夫。实际上,即淫欲为道,以解决性爱与出离生死的矛盾,已由无上瑜伽母部法的双运道或欲乐定提供了巧妙的“双全法”,只是根器、机缘难具,有条件修习者不多。纵观全部佛法,虽力说性爱为欲界生死之根,但也并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爱情、婚姻一事,多分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多为既定的业报。爱情婚姻虽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修道亦非必以不恋爱结婚为最佳。释迦牟尼佛以一生补处菩萨示现成佛,是在结婚之后出的家,此事当有其深刻寓义。经教中多处谈及恋爱婚姻问题,除了力说爱欲、家庭的过患,倡导具缘者出家修道外,还对宜居家学佛者说夫妻和谐之道,如《阿含》中《善生经》说夫妻双方应互相“爱敬”的五事,《玉耶女经》载佛陀教诫少妇玉耶女如何尽妇道。对于“异体同心”、历劫不渝的爱情,经中持同情赞赏的态度。佛陀还以结婚恋爱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方便。如《须摩提女经》载,佛弟子王舍城美女须摩提,遇信奉外道的满财长者子求婚,往问佛陀,佛谓须摩提女若嫁与满财家,当“大度人民不可称计”。须摩提女依佛教敕出嫁,后来果然感化大家及满财城多人皈信三宝,受佛称赞。大乘经中还多处说挚爱行菩萨道者及菩萨随顺众生爱欲以结缘度化的功德。如《华严经》卷七五说妙德女因挚爱修菩萨行者威德主太子(释尊前身),求为其妻,而生大功德,“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载,众尊王菩萨“以地大心执女人手共一床坐”,劝一位爱他的姑娘发菩提心,受到佛的赞叹,谓“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众罪。”树提梵志对一女子起悲心,答应她的求爱,为作丈夫十二年后出家,因此“得以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众苦”。《惟日杂难经》既说“有妇不得道”,又说菩萨娶妇有四因缘:一者“宿命同福”,谓前世已结就夫妇之缘;二者“毕罪”,谓以结婚形式偿还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谓有共同生儿育女的业缘;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意谓有智者结婚,反而能成助道之缘,如释尊之娶妇,及符合修秘密双运道因缘的婚配,就有助于道。据此,学佛的青年对待爱情、婚姻问题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一、若宿根深厚,人欲淡薄,无情爱因缘,道心坚固,具备出家的各种条件,当然以出家修道为好。但高校刚毕业的青年,不宜马上出家,应为国家工作几年,以报培育之恩,并学通世间法,然后再出家也不迟。二、如果爱欲重,有情爱结婚之缘,爱上了某人,对方也爱你,双方情投意合,这种情况宜于恋爱结婚,居家学佛。若对方不信仰佛教,应以方便渐渐引导,使其接受佛法,双双修学,建设佛化家庭,虽然夫妻恩爱和谐,也应观情爱过患,爱别离之苦,发出离心,居尘不染。在恋爱、家庭生活中,只要善于运用佛法,可以使爱情、家庭生活过得美满合理。以缘起法则冷静观察自他,知己知彼,善体他心,可避免单恋、失恋的痛苦;勤观无我,超越低级的肉欲和自私的占有欲,怀慈悲、平等心,常为对方着想,尊重、关心对方,可使恋爱易于成功,夫妻关系易于和谐。至于出家佛子,对待异性的诱惑、性的苦闷,只有靠勤修戒定慧三学。严持禁戒,摄护根门,谨慎与异性的接触,不受欲尘的诱惑,则内心自少扰动;坚持素食、过午不食,淫欲自然减少:坚持初夜、后夜坐禅修定,或课诵经行,则精气自然转化为智慧,不思淫欲。只要在禅修中得到身心轻安,享受到高级的禅悦与法乐,则粗劣情欲,自易伏断。若不勤修戒定慧,日常不谨慎防护根门,多与异性接触,令欲尘信息不断侵入,则内心当然会躁动不安,即使强作抑制,不犯淫戒,也会导致性心理变态、心情郁闷,淫爱种子压抑积藏于阿赖耶识中,就算能修到坐脱立亡,也难免重入胞胎,再做俗人。若实在妄心难伏,定慧难修,被情爱纠缠,还不如随缘归俗,居家学佛,万不可破犯淫戒,导致三恶道沉沦的苦果。总之,只要真实发菩提心,以正见为导,在生活中修大乘渐道,便不难解决种种矛盾,摆脱重重困惑苦恼,获得现法乐住,增长福智资粮,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令青春焕发出正法的光辉。衷心期望佛教青年不负青春,不负佛法,精勤修学,迅速成才,多出一批太虚、虚云、印光、弘一、杨仁山那样的法将,出一些莲花生、米拉日巴、冈波巴那样的大成就者,推动中国佛教焕发青春,促使中华大地再现盛唐之繁荣。

  不妄语与子女教育

  前几天有个老居士带小孙子来看我,非要小孩子给我顶礼。小孩子玩得正高兴,哪里有那心啊,扭着身子不拜——其实小孩子到寺院里来,一派天真的,挺好,“本源自性天真佛”,作大人的没必要非得教孩子懂那规矩,学那礼仪的——这老居士有点不好意思,就对小孩子说,快给师父顶礼,出门奶奶给你买糖葫芦吃。小孩子一听立刻趴地上拜了。我笑着说,看来这糖葫芦比师父的法力强。这是开个玩笑。不过临老居士出门时,我还是千叮咛万嘱咐地,让她一定别忘了给孩子买个糖葫芦吃。大家不要认为我这小题大做。其实我们在小孩子身上的教育之所以起作用,关键就在这点点滴滴地言传身教中,最重要地就在这身体力行地潜移默化上。绝不要认为我们这不过是随口说的,哪能就放到心上呢?事实证明,小孩子还确确实实地把大人的这些话放在心上。这是成长的需要,也就是一种学习,要不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啊。

  我记得有一位老师给我说,我算知道我们班某某学生为什么老是撒谎了。我问怎么了。这位老师说,他到学生家去家访,进门说,听说某某生病了,两天也没去学校,我来看看身体怎么样了,是不是好些了。那学生家长听了后,脸上明显是吃了一惊,却随即又笑眯眯地说,哎呀,你看,真麻烦老师了,孩子生病了还让你这么费心。不过问题不大,明天孩子就能上学了。这个老师还没说什么呢,门就咣当一声撞开了,那个学生边进门边大喊,今天上课真累啊,爸爸,快给我倒水。一抬头却看到老师在屋里坐着,当下就吓得站那儿了。老师一下子明白过来,摆明这是孩子撒谎逃学去了。那家长也满脸尴尬,当老师的只有赶快找借口走了,考虑到走后的事情,还一再对这位家长讲,千万不要打孩子,要好好教育。这家长也不住地点头。但这个老师说,实际上这家长根本没听进去。因为老师把自己的手套忘学生家了,没走几步想起来,回去取,谁知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啪啪地打小孩,还听那家长边打边说,你这个混蛋,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偏偏这时候回来,让我在你老师面前替你圆谎都圆不了,丢这么大的人,你叫我以后怎么见你老师?你说。啪啪啪,接着打。这个老师一听,心说,我还进去做什么啊。扭头就走了。

[NextPage]


  我们说,有这样的家长,孩子又怎么能教育好呢?由此可看出,我们佛教讲的五戒十善确实是人生最基本的原则和标准。像我现在所讲的这个“不妄语”,如果我们居士们都能在家庭中始终坚持贯彻,我相信对下一代的的教育就不会一塌糊涂。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张白纸,如果作大人的都说话不算,不讲信用,那么孩子小的时候形成这印象,长大了就很难再教育了。所以我希望大家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真正在家中做到不妄语。当然需要指明的是,这个不妄语,不仅仅是指不说假话,还要包括其它几个方面。如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等。

  关于不恶口,我简单说一下,如果有“棍棒出孝子,打骂成人才”思想认识的居士一定要好好注意,常见到听到一些人在孩子犯了错时又打又骂的,说些什么“早知如此还不如早把你掐死”“没长脑袋不长记性是头猪”之类的话,这都是恶口。打骂不是教育,现在孩子小,你打你骂,他可能还听,等到他大了,甚至比你都高都壮,你还有能力打他骂他?恐怕到时候小孩还手都是有可能的,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不是少数。真正的教育是讲理的,作家长的要讲理才有真正的说服力,真正的教育资格。

  关于不两舌,如果婆媳关系不好的,一定要考虑考虑自己有没有犯这方面的戒。有个年轻的女居士曾给我讲她婆婆的一些事,说她婆婆也不知怎么回事,无论她如何做也看不上她,经常在她儿子那儿说她坏话,开始她丈夫还不相信,可说得多了,也是半信半疑的了,弄得她有口难辨,苦不堪言。碰到这种婆婆确实是麻烦,我们居士们中可不要做这样的人。有一个叫“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就讲关于婆婆怎么讲媳妇坏话的,结果逼得夫妻二人只好离婚,可感情实在很好,怎么办,两个人相约还是下辈子再做夫妻吧,于是一个投河,一个上吊,都自杀了。

  不绮语是我们在家居士们也容易犯的一条。它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指不说不写诲盗诲淫,叫人做坏事的话或文章;一个是指不讲不合时宜的话。前面一个我们不大容易去犯,后面这个就难说了。前面我讲的那个逼全家人都要吃素的老居士,每当她家里的其他人吃荤的时候,她就在一边说,吃吃吃,今生你吃鸡,下辈子鸡吃你。气得老伴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还有一个老居士,看到儿子结婚了,和媳妇亲亲热热地,心里不知怎么搞的,猛然间就变得不是滋味,于是在她儿子给媳妇夹菜时,她就说什么“娶了新娘忘老娘”。这都是不合时宜的绮语,说这个没一句招人喜欢,只能坏事。如果一个居士在家总是说这样的话,办这样的事,这能算是一个守戒持戒的居士所应该做的?这样做家庭关系会好?所以大家要好好反省才是。

  还有一个事也要说一下,我前面讲,有的居士不分场合,在单位开会发言也先来句“阿弥陀佛”,这表面看好象是修行真精进,实际上也是不合时宜,犯了不绮语戒。到哪山上唱哪山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场合的话。这都是老俗话。这不是教人圆滑,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做人修行就是要如此才能通达无碍。要随缘不变,而又不变随缘。如果一味地认为念佛是好事,我为什么非要去适应你们!那么,这样的居士要注意,你这样做已经是有违佛教的圆融慈悲了。华严经上不讲吗?能随顺众生者,即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来;能对众生尊重承事者,即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来;能令众生生欢喜者,即是令一切诸佛如来欢喜。为什么?诸佛如来以大悲而为体故。慈悲啊!学佛就是要学活的佛,绝不是死学的道。其实,这些问题佛在世时也批评过多次的。经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弟兄两个到一个国家去做生意。这个国家有个习惯,都不穿衣服,是个裸人国。弟弟说,入乡随俗,我们也不穿衣服了,做生意嘛,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哥哥却说,什么?让我们也要不穿衣服?太无耻了,我们是什么地方来的?啊,他们不讲礼仪,我们却不能丢掉祖宗家风!弟弟说,身正不怕影斜,虽然我们的外在形体有所变化,但只要行为正直,也是戒律所允许的。哥哥说,不行,我绝不那么做。弟弟无法,只好弟兄两个分家,自己做自己的了。结果,弟弟因为学裸人国人的样子受到热烈欢迎,关系非常融洽,国王还用多十倍的价钱把弟弟的货物全包了,走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来给弟弟送行。可哥哥呢,虽然也来做生意,但是满口仁义道德,处处表现得和人不一个样,引起人裸人国全国人的反感与愤怒。大家把哥哥抓起来狠狠揍了一顿,并把他的货物全部没收了,要不是弟弟说情,怕是哥哥的命都保不住了。这个故事很发人深省,大家不可不认真记取。我们学佛关键是学佛的实质,至于形式问题一定要随缘任运,绝不能一味地执着。我以前讲课时曾多次强调过,我觉得最好的居士,应该是学佛学到一点也不像个居士的“居士”。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要因为学佛就什么都贴上个标签儿,处处一副我和你不一样,我是居士,你不是居士的态度。和其他法师说话时,我曾开玩笑说,这是典型地自绝于党和人民。为什么?因为别人还没怎么着,他自己就先把自己孤立起来了,没有和群众打成一片。我们学佛目的是做心脏手术,是换我们的凡心为佛心,并不是非要我们做什么拉皮抽脂的美容手术,对于居士来说,外形像不像所谓的居士,实在是个次要问题,想一想,这就好比穿衣服,无论你穿什么衣服也都不会把你这个人给换了,“形迹虽变道常存”,有佛心才是如一的。所以我们学佛也要明白此理,做父亲的就是父亲,而不是居士父亲;做厂长的就是厂长,而不是居士厂长;开会就是开会,而不是居士开会。要考虑到我们佛教居士毕竟还是社会的少数派,还被许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学佛学到不贴标签,而是注重把握实质,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问题,更是一个便于我们“打入敌人内部”,顺利“策反”的问题。方便度人啊!学过菩萨四摄法的居士,其实也能明白,这就是佛陀所讲的四摄法中“同事”一法的妙意所在。(法华经上穷子认父的故事可讲讲)所以说,在座的居士们一定要好好考虑啊,千万不要固执己见,认定我学佛是好事凭什么非要附合你们!要想到,我们灵活地顺俗不是为了流俗,而是为了更好地化俗才行。“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嘛。

  另外,这里还牵连到一个怎么理解“念佛”的问题,它是不是就要理解成“念佛号”,我看还是要仔细斟酌。“即心即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等佛言祖语告诉我们,似乎仅仅是理解成“念佛号”还是有些狭獈的。老实念佛本质上还是老实做人。

  好了,讲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讲,我说来说去的,这不也就是讲五戒和十善业嘛,在家这样做就能得到福德?那是当然。我们可想一想啊,我们如果能在家中笃行五戒十善,家庭能会不幸福美满?一个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人能不是叫作有福报?再想一想,如果一个能真正笃行五戒十善的话,他能不算是有德行?

  《吉凶经》上讲“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 《十善业道经》也讲,“修十善者,可得无量功德,乃至能令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法皆得圆满。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大地而得生长。此十善业亦复如是,一切诸法、菩萨行皆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所以说,我希望我们大家一定要守好五戒,力行十善。要做到什么呢?不光在社会上,在单位上要能按照五戒十善的标准来做,就是在家中也不能因为是自己家里就什么都不注意了,而是也要首先做到同样能实行五戒十善。当然,就现在来说,我更希望大家能认真听我接着往下讲完五戒十善。

  不饮酒和家庭应酬

  每次讲课的时候,总有居士问,师父,我们在家居士总免不了应酬接待的,有时候不喝酒真过不去,可一想到是个居士,我们又不敢,这可怎么办啊?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的话,那我就不讲了……有,那我告诉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么麻烦干吗?你就喝。

  这下好喽,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经在高兴了,为什么?反正法师讲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么,对这种人,我必要再说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业,喝了就受报应。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听我仔细地讲明,为什么能喝,怎样才喝。第一,不饮酒是什么戒。是遮戒,前面四个是性戒。不一样的。所谓性戒,也就无论受不受戒,谁做了都是造业,都要受报;而遮戒,是说本性上并不是恶,不过是因为它容易遮蔽我们的本性,让我们造恶,所以才不去做。第二,对那些虽有酒精成份,但早已没有酒的意义的,你但喝无妨,如酒酿元子,炒菜用料酒等。第三,对确实是酒,而且,我也没能力把它想成不是酒的,怎么办?有时候逃不过去的,你也是要喝。但要明白,此时的喝不是因为你很想喝,也是就说不是因为心馋,而是因为现实情况的需要,而且,有把握不会喝糊里糊涂,忘了东西南北,能时刻保持清醒才行。绝不能死抱着戒条不知变通,结果搞得自己麻烦,别人也难过。当然了,如果人家对方本来很支持你学佛,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这时候如果你再打着灵活变通,心中有佛的招牌非要和人家一起拼一拼的话,那你实在是多此一举,只能是属于哼哼一类了。哼哼是什么?大家想吧。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学佛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轻松的,如果一个人越学佛越感到麻烦和不便,越学佛越感到受到约束和压抑,那么,毫无疑问地,你肯定是学错了,如果再学到人见人烦,人见人以为你这个人有问题,有毛病,那么我更要告诉大家,在这时你就千万不要去学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没事去逛逛马路,到公园里“嘭嚓嚓”吧,否则,再学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学佛关键在会活学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养智慧的大脑,实现智慧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学来学去只学成一脑门的条条框框,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条条再说,就像过去有人看黄历出门似的,什么都要看书上写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宁肯耽误事也不出门,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这样,啊呀,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学佛的好,因为太累,别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百喻经上的故事:傻子看门。)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学成智慧的生活的又能有几人呢?所以我今天才讲,怎样做一个居士,怎样把握“居”的特点,怎样学成一个有福德智慧的“士”。求福德我们讲了那么多,现在我就再说说智慧从何而来。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不要担心,我不是考大家,最多算是给大家提个醒吧。大家想想,你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为了能了生死,往生到极乐世界。唔,这是关心死的问题,是希望自己能死得潇洒,死得安祥,不受罪。……啊,你是想能度人度自己,活得快乐,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好,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噢,想得神通。也行,好好修行,我保证你即使到不了孙悟空的层次,起码也能到白骨精的水平。……下面我来做个总结。我们学佛的动机与目的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我说,都好。为什么?因为经上讲了,“一称南无佛,即可成佛道”啊,所以我说,不管你什么目的,何种动机,只要能吃透佛法精神,把握佛教本质,认真按佛讲的修行,注意啊,是认真按佛讲的修行,你就肯定能达到目标,实现理想。有的居士可能会说,不对吧,不是说发心不正不行吗?实话实说,发心不正也能成佛,就是一个早晚问题,可能我们发正心学佛的成佛了,他还会在三恶道里做梦,但因缘到了,梦醒了,他也还是能成佛。

  第二个问题。佛陀当年在兜率天上过得挺好的,为什么非要乘白象下到人间呢?按经上讲是为“一大事因缘”,那么,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因缘?

  是为了能给众生开、示、悟、入佛智佛见,使大家都成佛。好,既然佛是为这个目的来人间的,可我们大家又是为上面那几个目的来学佛的,这不是两下差了吗?我们这样学佛还能和佛对上暗号吗?

  应该说,还是能的,只不过我们发出的电波和信号有强弱不同罢了。打个比方吧。佛陀看我们众生营养不良,怪可怜的,就跑来说,我教你们做豆腐吧,吃豆腐会让大家身体健康的。我们一听,也很高兴,就老老实实地跟着佛陀学做豆腐。结果,豆腐做出来了,豆腐渣也做出来了,我们呢,先尝到豆腐渣,猛然觉得这豆腐渣也不错嘛,所以等我们再吃豆腐的时候,就忘记了仔细品品豆腐的美味。我们大多数人学佛就是这个样。倒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而是光记着豆腐渣的味,却忘了豆腐的香。所以说,希望大家注意,学佛关键是学成佛的智慧,做佛一样的人,其它的什么了生死啊、求神通啊,、现世的快乐啊,只不过是副产品,有了佛智慧,肯定是“面包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

  这是讲智慧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佛的智慧,怎样才能成佛呢?

  这个问题看来最好回答,因为太虚大师的那个偈子太有名了,稍稍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以说,这问题我们就不要再讨论了,反正大家都明白了呵。就老实做人吧。

  不过,可真要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我这是不是在哄大家开心啊,因为太虚大师的这个偈子内容太丰富,太丰富到又太笼统,太笼统到我们虽然明白完成人格是成佛之道,可人格怎么个完成法我们依旧是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智慧怎么个得来法也是迷迷糊糊,不明不白。所以,浪费大家的时间,我再多饶点舌。智慧怎么来呢?

  第一,智慧的宝库需要我们用感恩心来开启。我们在社会上经常讲,认识别人叫聪明,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可怎么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呢?毫无疑问,只有学佛,因为佛法能够引导我们挖掘潜力,明了自性,能够让我们彻底地知晓自己的本来面目,明白其它学问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人生的这个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更能够让我们真正地摆脱六道轮回之苦,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鲁迅不说嘛,“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地启示了,真是大哲。”连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研究佛教后也说“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要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不但现在如此,其实早在古代,我们唐朝时候有名的女皇武则天就赞叹过佛法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只可惜这么智慧的佛法,这么精妙的学问,众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为什么?因为我们还是六道轮回中的业障凡夫啊,慧力太浅,机缘不大,对佛法并不是人人都能听闻到,更不是人人都能一听到就可深信不疑。这不是因为什么末法不末法的,“法无正末,隐显由人”。佛陀没有示现入灭的时候,当时也是三千人从佛受教,三千人只闻佛名字,更有三千人连佛是谁都不知道。这事放到现在,当然更不好说了,中国13亿人口又会有几个亿人就一点佛法也根本闻不到呢!我们在座的自然因缘殊胜了,能闻到佛法,能够通过种种机缘接触到佛教,站到佛法宝库的大门前。而只有站到了佛法宝库的大门前,我们才有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珍惜这个缘,我们要真诚地感谢佛陀,没有佛陀的遗教,我们恐怕还会在黑暗中摸索;要感谢父母,没有父母这个缘,我们到不了人道,就谈不上什么修行了,因为佛从人道出,其他道的众生如果要成佛的话,也必要投生到人道才能修成;要感谢国家,感谢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繁荣,给我们提供了学佛的好环境,想想,我们要是生在伊拉克,连命都难保,我们还顾得上修行吗?当然最后也要感谢众生,无量劫来众生都是互为父母,即如现世,众生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获得生活的必要条件。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没有司机师傅开汽车,大家今天还能不能坐到这里听课?……你走过来……你年轻还行啊,年纪大的呢?再说,工人师傅不盖房子,我们现在恐怕也只能风吹日晒了。所以我们要对生活有一个感恩的心,报佛恩、国恩、父母师长众生恩这四恩。而感恩心也正是我们打开佛法智慧宝库大门的钥匙,是我们顺利在佛法智慧的大海中遨游的资粮,这是得智慧的第一步。

  需要说明地是,这个感恩心实际也就是菩提心,但因为人们理解菩提心总是以为那是高高在上地悲天悯人式地救赎,是要度人,因而很多人往往是因此而对菩提心产生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觉得自己还没有道行,哪有能力度人啊,还是自己先管自己修行吧,于是就成了自私自利;一种是学了没几天就憋不住了,他也度人心切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见人多的地方就上,看有人的地方就拉,说东说西,总之是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什么都是他最清楚,搞得别人烦死他,他却还自得其乐。所以相较之下,我倾向于感恩心更能体现学佛的宗旨和意趣,学佛是“看别人都是菩萨,唯自己是凡夫”的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报答与服务,是对方需要什么我就尽可能地去提供什么,绝不是想当然的我想给你什么,你就得要什么,那样可就全反了。所以用比较时髦的说法来说,感恩心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众生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众生的根本利益。

  再一点是个感慨。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对生活多的是牢骚、抱怨和索取,少的是感恩和服务,就像是一个笑话中的乞丐。说,有一个人啊,每次走到这个乞丐前时总是掏钱给他,不多不少,整一百。可这天这个人办完事走到乞丐面前时,一摸包,只有八十块钱了,于是这个人就把这八十块钱给了乞丐。这个乞丐很奇怪,问,你每次都是给一百的,今天怎么就给八十了呢?这人解释说,因为办事花得就只有八十了。乞丐很生气,说,你怎么拿我的钱去办事呢!大家不要笑话这个乞丐,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生活中很多应该感恩的事,因为经历多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就没有了那份感恩。比如说,天天走路,可没见几个人感谢修路工人;日日吃饭,也没见谁对种地的农民格外感恩;还有常见的,连报纸上都讲城市建设离不了民工,可城市人见民工差不多又都是什么态度?等等现象全是我们缺少感恩心的明证。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不光没有了感恩,更可怕地是,反而还以为生活亏欠他太多太多,看这不顺眼,看那不咋样,动不动就端起碗来喝酒,放下碗来骂娘,整天就觉得自己是屈原、杜十娘、窦娥(冤啊),人人都对不起他似的。像这样没有感恩之心的人,谁会喜欢?又怎么会有智慧呢?我们学佛人不能做这样的人!

  稍带着我再给大家提个事儿,什么叫成功?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科院作报告时说啊,很多人认为我很成功,那么我就把我成功的经验给大家说一下,供大家参考。什么叫成功?成功第一要有肚量,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你无法改变的事实;成功第二要有勇气,有勇气去改变那些你能改变的事实;成功第三要有智慧,有智慧去分辩上述这两种事实。我也提供给大家参考

主办单位:峨眉山佛教协会|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大佛禅院|邮编:614200

峨眉山佛教协会电话:0833-5590995

川公网安备 51118102000121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川(2022)0000028 蜀ICP备07002121号-1

您是本站第24052140 位浏览者